譚尚海
教育是一種生命在場的事業(yè)。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而各具個性的生命,他們都是以自己的眼光來看待班主任的言行舉止的,也自然會以自己所認為“應該這樣”的行為來與教師交往。雖然我們不能懷疑學生心靈的純潔性,但我們也應該明白,他們也可能懷著“某種目的”(絕非貶義)來接近教師,要么是親近教師,要么是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而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如作業(yè)馬虎一點兒等。所以,班主任保持好與學生的距離,是開展好班級管理的一個重點。也就是說,不能對一部分學生過于親近,也不能對另一部分學生過于疏遠。
全班學生中,總有一些孩子時常聚集在班主任周圍。他們或給班主任講這樣那樣的“新鮮事”,或者說班上這個同學的不是,說那個同學的缺點,也可能時不時打個“小報告”,或是給班主任一點兒“好處”(自己帶的零食或水果給班主任)……
這些孩子中,不一定全是愛學習的孩子,也不一定全是行為習慣良好的孩子,當然,也肯定有懷著“某種目的”的孩子,以及只是喜歡班主任而采用的一種非課堂的交流方式靠近班主任的孩子。不管怎么樣,班主任都必須對這樣的孩子保持“親而不近”的距離。
班主任對此類孩子應該多觀察,多了解,多分析,練就一雙慧眼,提升自己“識人”的功夫。同時也要把這些孩子放在班級這個環(huán)境中來認識,鑄就一把智慧的篩子,切實過濾出一些無用的假象,真真切切地把握他們的心理,讓自己更清醒地開展班級管理。
在具體的教育生活中,對于總喜歡靠近自己的孩子,不管屬于哪種情況,也不管是帶著何種目的與你親近的,我們從心理上還是應該與他們保持零距離,但外在表現(xiàn)出來的,卻不能與他們走得過近,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當然,就這距離本身來說,是一種策略。它既讓這類學生感覺到“距離”的真實存在,又不至于因此覺得教師不喜歡自己,要疏遠自己,而應該讓他們知道,班主任的這距離,是有“禮”(我為能親近老師而自豪)也更有“法”(不能因為與老師親近而得到于自己成長不利的所謂的“好處”)的。班主任也必須借這“禮”與“法”來更好地引導和引領孩子。
在實際的班級管理中,我們發(fā)現(xiàn),因為有一些孩子時不時與班主任“套近乎”,而讓另一些孩子看不慣。尤其是其中的某某同學本身就與另一些孩子有某種矛盾,他的這種舉動會讓另一些孩子因此對班主任生發(fā)不滿的情緒。還有一些孩子,因為不理解班主任的管理方法而與班主任產生隔閡……這些孩子,自然就與班主任有著較遠的距離。其明顯的表現(xiàn)是,不理班主任,或遇見班主任繞道走,或是班主任的課故意不聽講,不回答問題,以至于該科成績下降。這些孩子中,有一些可能習慣不太好,可能學習狀態(tài)不佳導致學習成績不好,但也肯定有學習習慣及成績好的孩子。但不管是哪種情況,不管他們是何種心態(tài),都不能疏遠他們,不要因為他們和自己有距離就不理不睬。
身為班主任,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心中應該裝著每一個孩子,哪怕他仿佛對自己心存怨恨。首先,班主任要全面而細致地審視自己的管理行為,弄清楚是因為什么而讓這些孩子與自己疏遠。是自己的問題,就反省和改變自己。其次是要對這類孩子有全面的了解,然后創(chuàng)造恰當?shù)臋C會與他們接近,并真誠地和他們展開交流。讓他們從心底里認識到,班主任也是愛他們的。
一個班里,總有這樣的學生——他們成績中等,課堂上聽講認真,作業(yè)按時完成,沒有什么突出的表現(xiàn),也基本不違紀犯錯,更不善于與人交往。他們基本屬于被遺忘的人群。這樣的孩子,我曾對他們做過一些了解和研究。他們因為自己沒有出眾的表現(xiàn),怕被人嘲笑而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時常把自己包裹起來。但他們的內心都渴望自己能被他人認可,也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而當他們的潛力一旦得到張揚,也同樣令人矚目。
這樣的孩子,我們必須主動靠近他們。當然,首先得充分了解他們,把準靠近他們的切入點。與他們接近,也盡量選擇好場合,免得其他同學事后對他們說一些傷害他們的話,畢竟每個孩子的心態(tài)是不一樣的。與他們靠近,循著他們的愛好和他們拉近距離,親切交流,盡可能多地了解他們,鼓勵他們在自己最強的方面去努力,去展現(xiàn)自己,從而增強自己的信心。
有個孩子,其他學科成績不錯,就是英語成績總是在80分以下。但我發(fā)現(xiàn)每節(jié)課都聽得那么認真,作業(yè)也完成得好。有一次放學了時,我故意把她單獨留下來,和她一起走。從和她的交流中了解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也和她有了一些約定。后來上課,她舉左手時,不喊她;舉右手,便喊她答問。漸漸地,同學們對她投以贊許的目光,她也有了自信,成績上升了,排到了班級的前列。
孔子說:“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彼蛭覀兊莱隽税嘀魅闻c學生保持恰當?shù)木嚯x是十分困難的。但我們也應該深入研究,積極探索出能喚醒學生潛能、激活他們學習激情與成長欲望的管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