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江山秋色圖》鑒定評述—兼論趙伯駒的“本色”及其對元明畫家的影響

        2018-11-29 10:38:56仇春霞
        中華書畫家 2018年11期

        □ 仇春霞

        《江山秋色圖》是一卷被行家普遍認為其藝術(shù)水平超過《千里江山圖》的傳世經(jīng)典青綠山水作品。它雖然遠紹宋代,但最確鑿的著錄僅見于《石渠寶笈》。此卷一入清宮便極少有相關(guān)信息,直到1923年被溥儀以賞賜溥杰的方式帶出宮,后流入廟肆,旋被東北博物館收藏。1957年,《江山秋色圖》與黃筌的《珍禽圖》、李公麟摹韋偃的《牧放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并送往北京鑒賞,1959年正式劃歸故宮博物院。

        關(guān)于《江山秋色圖》的研究成果非常少。之所以研究成果不多,一是它的作者無法確定,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鐵證,關(guān)于作者是誰的猜測就顯得并不是特別有意義;二是關(guān)于它的史料非常少,做文獻研究的人對它的關(guān)注不夠;三是對它感興趣的主要是畫家,他們心有意會而多訴諸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無系統(tǒng)文字。

        實際上,《江山秋色圖》的存在,無論對山水畫的歷史流變,還是對古代繪畫史的研究,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實證材料。而追尋作者是誰的過程中所牽扯出來的史料又可以補充目前青綠山水畫史之不足,尤其是趙伯駒在青綠山水畫史上的價值。本文要探究的是此圖的相關(guān)信息,以及趙伯駒繪畫的“本色”為何,除了廣為熟知的董其昌所評的“精工”之外,是否還有更接近歷史本真的繪畫特征。

        一、記錄《江山秋色圖》作者歸屬的三個階段

        最早將《江山秋色圖》歸于趙伯駒名下的史料是該畫尾跋中的一段文字①,其中有一句“所褙者以圖來進見,題名曰《趙千里江山圖》”,另一句“其為畫師者,若趙千里安得而易邪?”

        趙千里即趙伯駒,畫史多以“千里”稱趙伯駒,而以“趙千里江山圖”為題簽也比較符合古人的習慣。如果這段畫跋的確是為這卷畫而題,那么至少到明初,此畫就被認為是趙伯駒的。只是不知道是誰題的簽,也不知道該簽題于何時,因為沒有任何鑒定依據(jù),所以沒法對它進行深入探討。

        在清代,此畫藏于重華宮,《石渠寶笈》著錄為“宋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妒汅拧冯m將此圖歸為趙伯駒名下,但持懷疑態(tài)度,鑒定者認為這是假托趙伯駒之名的偽作,因而未給予更多的細節(jié)描述,并將畫列入“次等月一”。這是《石渠寶笈》對真假書畫的處理方式,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卷》也是同樣的處理方法。

        《石渠寶笈》為什么懷疑《江山秋色圖》的作者是趙伯駒,沒有鑒定說明,無從得知。但是有如下三條理由也足以說明問題了:

        首先是此卷沒有落款。

        其次是相關(guān)著錄極少,并非流傳有序。

        [南宋]趙伯駒(傳) 江山秋色圖 55.6×341cm 絹本設(shè)色 故宮博物院藏

        三是即使尾跋落款是“文華堂”,但仍然無法確定是朱元璋所題。

        關(guān)于此跋是不是朱元璋所題寫,徐邦達從歷史文獻和書法水平進行了考證②,認為這段尾跋的撰寫是朱元璋,而書寫者應(yīng)是太子朱標。

        徐邦達說此跋“文句很不通順,考出于明太祖朱元璋《高皇帝集》中”。著名的史學家顧頡剛也說過此跋“趙伯駒江山秋色圖有朱元璋題,字甚挺拔,而文理不甚通順”③。此跋的確是行文沒有章法、用詞不夠講究、文氣也不通順。從朱元璋的學歷來看,寫得這么磕巴的東西的確可能出自這位出身于放牛娃的皇帝手中。按理,朱元璋貴為天子,他隨隨便便就可以從以宋濂為首、人才濟濟的“文華堂”找個人來寫??墒侵煸坝袀€很固執(zhí)的毛病,就是喜歡什么事情都親歷親為,他能自己做的,一般不找人做。他撤掉宰相一職,凡事自己來處理,把自己累趴下了也不放手,就是最好的例證。所以他可能不想找人代筆,就自己寫了。

        雖然上述推測講得通,但是還有一個問題。跋文內(nèi)容始見于《明太祖文集》,但《明太祖文集》的編撰本身就經(jīng)過多次增改,此文集第一次編撰刊刻時間是洪武七年(1374),只有五卷,但到清代時已經(jīng)增至二十卷。《江山秋色圖》尾跋所題寫的時間是洪武八年,晚于《明太祖文集》第一次刊刻的時間。退一步說,如果真是朱元璋題跋,為何于畫面或尾跋處不見其印章?徐邦達曾在《鑒古瑣記》中稱其為“此為明御府故物”④,不知道是從哪里得來的根據(jù)。所以,跋文本身就可疑,將它定為趙伯駒的作品,只能是猜測。

        [南宋]趙伯駒(傳) 《江山秋色圖》題跋

        《江山秋色圖》在進入博物館系統(tǒng)時,被重新做了鑒定,主要鑒定家就是徐邦達,他寫過一段比較完整的鑒定記錄⑤。在作者歸屬上,徐邦達說是“舊明人題為南宋趙伯駒畫”。這句話來自《江山秋色圖》的尾跋,原句為“所褙者以圖來進見,題名曰《趙千里江山圖》”。但是徐邦達解讀有誤。跋文的意思是:裝裱的人拿畫給題跋者時,畫卷上已經(jīng)有了“趙千里江山圖”的題簽。但是這并不能說明這個簽是明人題的。因為如果跋文是朱元璋寫于洪武八年,它離元代也就不到十年時間。而且此畫又即將重新被裝裱,這說明此畫有些時候了,題簽也可能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南宋]趙伯駒(傳) 蓮舟新月圖 24.2×76cm 絹本設(shè)色 遼寧省博物館藏

        那“趙千里江山圖”有沒有可能是南宋或元人題的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趙伯駒的作品在宋元時期比較有影響,像錢選、趙孟頫都曾非常用心地學習過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有的到了亂真的地步。吳鎮(zhèn)、柯九思、倪瓚以及元代一些名臣和文壇巨擘也都為趙伯駒的作品寫過題畫詩。上述這些人都有可能為這卷畫題簽。因此,在沒有確鑿的證據(jù)下,就無法肯定這題簽寫于明代。

        徐邦達認為此畫并非趙伯駒畫,將其定為“佚名”,時間也由南宋改為北宋,認為應(yīng)該是北宋畫院畫家所繪制。

        二、梳理徐邦達鑒定的背景:歷代藏趙伯駒主要作品

        徐邦達的“按伯駒畫雖未見真本”是整個鑒定中最關(guān)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有見過趙伯駒的真跡,要斷定另一件沒有任何鐵證的作品是不是他的,當然是非常難的??墒牵彀钸_的確是很難見到趙伯駒的作品,因為趙伯駒所畫的作品本來就很有限,再歷時近千年,零落無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元人莊肅(1245-1315)在《畫繼補遺》上說趙伯駒“享壽不永,……故其遺跡于世絕少”⑥。分析莊肅的情況,有理由相信他提供的信息應(yīng)該是可靠的。

        首先,莊肅在南宋生活了三十多年,是一位跨越南宋與元代的兩朝故老,他愛好書畫,心儀收藏,對近世的作品與流傳情況應(yīng)該都比較熟悉;

        其次,他與趙伯駒的曾孫交游頗稔,關(guān)于趙伯駒的消息多得自其曾孫;

        此外,從元代相關(guān)文獻中可知,當時流傳的趙伯駒的作品,多數(shù)是青綠山水長卷或大幅作品,畫起來特別費力,而且還畫得非常精細。文徵明在為趙伯駒的《漢高祖入關(guān)圖》題寫的序言中說此卷極其精細,“縷碧毫丹,歷寒暑而后成,蓋是進呈本也”。在壽考不永的情況下,要畫設(shè)色繁復的青綠山水,還要畫得非常精細,而且經(jīng)常畫進呈本,趙伯駒作品不多是比較正常的。

        到明代,趙伯駒的作品流傳情況有了變化,明人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說:“伯駒,字千里,其畫傳世甚多?!雹哌@與前文元代莊肅所說的遺跡絕少正好相反。其中的原因,不排除趙伯駒有些畫在元代被秘藏,沒有露面,也不排除到明代時已經(jīng)有一部份偽作在流傳。

        檢閱宋、元著錄和畫跋,這段約五百年的時間段里所流傳的趙伯駒的作品主要有如下幾件:

        1.《訪戴圖》。較早見于南宋周密(1232-1298)的《云煙過眼錄》,在“尤氏所藏”一節(jié)里有“趙千里訪戴圖,有紹興璽”,但只有條目,沒有更詳細的說明⑧。周密晚趙伯駒一個多世紀,其《云煙過眼錄》是中國第一部以著錄私家藏畫為主要內(nèi)容兼錄南宋皇室部分藏品的著錄著作。此卷有南宋御府官印。汪珂玉的《珊瑚網(wǎng)》也有著錄。張丑在《清河書畫舫》里有較詳細的記載,稱其“真劇跡也”⑨。

        2.《趙伯駒冊頁》。在《云煙過眼錄》的“莊蓼塘肅所藏”一節(jié)里有稱其有十二本冊頁,其中有一冊是趙希遠和趙伯駒共繪,品相“皆精”⑩。

        3.《長江六月圖》。莊肅說:“予嘗見高宗題其橫卷《長江六月圖》?!贝司碜髌芬嘁娪诿魅祟櫱宓摹稏|江家藏集》,顧清題了詩《題史引之所藏〈長江六月圖〉》?,在詩句“東京畫史真高閑”下面加了小注“評者謂趙千里筆”,但是沒有說畫卷上有宋高宗趙構(gòu)的題簽。明人張丑在《清河書畫舫》里著錄了《長江六月圖》的畫名,列于趙千里的條目下,但沒有細節(jié)。

        4.仇遠(1247-1326)有《題趙千里溪山春游圖》。仇遠與莊肅同時期,也是由南宋入元朝的文學家、書法家,與趙孟頫、方回、吾丘衍、鮮于樞等文人墨客均有來往,互相贈答。

        5.鄧文原(1258-1328)有《趙千里山水長幅》。鄧文原本是四川綿州人,其父早年避南宋戰(zhàn)亂而遷入杭州。鄧文原文章出眾,堪稱元初文壇泰斗,擅行書、草書,與趙孟頫、鮮于樞齊名,號稱“元初三大書法家”。

        6.楊載(1271-1323)有《題趙千里山水扇面歌》。楊載是元中期著名詩人,元詩四大家之一。這首詩題的是四個扇面,這四個扇面連成了一幅山水長卷。

        7.黃溍(1277-1357)有《宋趙伯駒蘭亭圖》。黃溍是元初著名史官、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柳貫、虞集、揭徯斯同被稱為元代“儒林四杰”。其中虞集(1272-1348)有《題趙千里〈出峽圖〉》。

        8.吳鎮(zhèn)(1280-1354)有三首題寫趙伯駒作品的詩,分別是《趙千里秋景》《趙伯駒畫》《趙千里山水長幅》。吳鎮(zhèn)是元代著名畫家,在他的題詩里,有兩句很關(guān)鍵,即“當年置長府,珍秘更為崇”。其“長府”即官府,說明趙伯駒的這幅畫是從官府里流落出來的。

        9.柯九思(1290-1343)有《趙千里畫長幅》??戮潘寂c吳鎮(zhèn)相差10歲,是同時代的人。

        10.倪瓚(1301-1374)有《題趙千里扇》及《題驪山圖》的詩歌。

        11.張?zhí)煊ⅲs1335年前后在世)有《題玉山中所藏趙千里畫金碧山水圖》。

        12.陳基(1314-1370)有《題趙千里江山秋晚圖》。陳基是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博學多才,詩中的“東吳”指江浙一帶,陳基曾入元末起義領(lǐng)袖張士誠的麾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愛其才,召之參與《元史》的編修工作。就是說,陳基這首題畫詩與朱元璋的跋文時間相距極近。

        明代也有不少關(guān)于趙伯駒作品的記載。

        1.《后赤壁圖》。文徵明和明代著名學者、詩人、文藝評論家胡應(yīng)麟(1551-1602)都有為《后赤壁圖》題寫的跋文。

        2.《仙山樓閣圖》。明人汪珂玉有題趙伯駒《仙山樓閣圖》。

        3.《明皇幸蜀圖》。明代名臣、金石學家、藏書家都穆(1458-1525)在《寓意編》里記載了江陰葛維善藏趙伯駒《明皇幸蜀圖》,評曰:“妙。”

        4.《三生圖》。宋末元初人陸文圭(1256?-1340)在其《墻東類稿》有《跋三生圖》一文,其中有一句為:“簡卿出千里臨本示余,書此一笑?!?

        5.《山園圖》。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秦觀”一條中,在《少游詩余草稿》尾跋中記載“吳能遠氏”示其系列作品中,有一卷是趙伯駒的《山園圖》。

        6.《夜潮圖卷》。《式古堂書畫匯考》有“趙千里夜潮圖卷”,卷名下記載了畫幅的情況。

        7.《桃源圖》。較早記載可見于王衡(1562-1609)的《緱山集》?。王衡是明萬歷時期首輔王錫爵之子,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王時敏之父,他與仇英(1501-1552)幾乎是同時代人。稍后《清河書畫舫》也記載了趙伯駒的《桃源問津圖》:“嚴氏藏劉松年《西湖春曉圖》,筆法秀美,設(shè)色古雅,堪與趙千里《桃源問津卷》相伯仲。”?張丑所記畫名為《桃源問津圖》,而非《桃源圖》,估計兩者即是同一卷畫。孫承澤在《庚子銷夏記》中說他親眼見到了趙伯駒的《桃源圖》?。其著錄中所指的藏家“歸德宋氏”應(yīng)該是指清初大收藏家宋犖(1634-1713),或與之有關(guān)的人物,但宋犖的《西陂類稿》并無記載。

        在清初的書畫筆記中,仍然有作品被認為是為趙伯駒的。

        《荷亭銷夏圖》。高士奇(1645-1703)在《江村銷夏錄》中對《荷亭銷夏圖》有十分詳細的描述?,他評此卷為“杰作,元胡不及此多也。”他曾見廷暉的摹本,此廷暉可能是與趙孟頫同里的元代裱畫師和畫家胡廷暉,他有《摹趙千里青綠山水》卷。卞永譽(1645-1712)在《式古堂書畫匯考》里也有“趙千里荷亭銷夏圖”著錄?,內(nèi)容相近,但文字表述不及高士奇流暢。

        到清中期《石渠寶笈》成書時(初編成書于乾隆十年,1745年),收錄的趙伯駒作品有如下幾件:

        1.《渡江圖》。在“名繪薈萃一冊”,其中“十幅渡江圖欵署千里”。

        2.《蓮舟新月圖》。

        3.《桃源圖》,列為“上等天一”?。此卷素絹本著色畫,款署伯駒(字缺其半)。根據(jù)畫面印章可知,此畫曾被韓存良(1528-1598)之子韓逢禧、吳希元(1551-1606)、藍瑛(1585-1664)、梁清標(1620-1691)等多人收藏過,最后進入清宮。

        4.《江山秋色圖》。

        5.《仙山樓閣圖》。素絹本著色畫,款云:(臣)伯駒上進。拖尾有馬琬、鄧文原、文徵明諸題句,又許初記語一。

        6.《滕王閣宴會圖》。素絹本著色畫,款署千里伯駒,拖尾趙孟頫書《滕王閣序》,又袁桷題句一,又危素跋一,又記語一,署員嶠山人。

        這六種畫作中,有三卷落了趙伯駒的款。

        清廷瓦崩之后,趙伯駒的作品也隨之散佚。馬霽川從東北第一次攜回卷冊二十余件,送故宮博物館,其中有一件是仇英仿趙伯駒《桃源圖》卷,絹本,被鑒定為“不真”?。王國維見過趙伯駒題為《云麓早行圖》的作品,有《題沈乙庵方伯所藏趙千里〈云麓早行圖〉》(1916),共題了三首詩,其中有一首講他看到的作品狀況:

        殘縑風雪凌競處,幾度高齋拂試看。至竟裝潢無圣手,卻將明麗變荒寒。?

        說明王國維看到這卷畫時它就已經(jīng)很殘破了。

        劉海粟似乎見過幾幅趙伯駒的作品,基本都不是他所喜歡的,但是有一卷令他非常贊嘆,他為此還寫《題所藏趙伯駒畫》?。除此之外,就很少有人見到趙伯駒的作品了。

        目前與趙伯駒有關(guān)的幾件作品被分藏于大陸和臺灣幾家博物館里,其中《蓮舟新月圖》《仙山樓閣圖》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清人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江山秋色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這樣的情況下,徐邦達說沒見過趙伯駒的真跡,也與特殊時代的特殊情況有關(guān)。

        三、評析徐邦達的鑒定依據(jù)及其對作品風格的推斷

        在沒有確鑿證據(jù)的前提下,要說《江山秋色圖》是趙伯駒畫的,這個結(jié)論是沒法下的。但是,既然是鑒定,必須也得有依據(jù)。徐邦達的鑒定依據(jù)非常有意思,值得細細分析,他說:“但以其弟趙伯骕畫《萬松金闕圖》和元·錢選、明·仇英幾種仿趙山水畫來作旁證,似乎形式有所不同。”不難理解徐邦達這句話的意思,他用了“參照法”,參照的是與趙伯駒關(guān)系密切的畫家的作品,即趙伯骕(1124-1182)、錢選(1239-1301)、仇英(卒于1552年)的作品。

        徐邦達用上述方法推斷趙伯駒的畫風應(yīng)該與《江山秋色圖》不同。趙伯駒的畫應(yīng)該是“工中帶拙,介于畫工與文人畫之間的一種風格”,而《江山秋色圖》“精細工麗,全屬北宋院體”,因而《江山秋色圖》不可能是趙伯駒的作品。

        從上文可以歸納一下,徐邦達的參照對象是趙伯骕、錢選和仇英的作品,得出的結(jié)論是“工中帶拙”。顯然,參照對象對所作的結(jié)論有直接的影響。

        趙伯骕有沒有臨仿過趙伯駒的作品,相關(guān)史料極少。錢選和仇英卻是既有臨摹趙伯駒的作品,又有學習趙伯駒后所創(chuàng)作的新作品。

        [南宋]趙伯駒(傳) 仙山樓閣圖 26×27cm 絹本設(shè)色 遼寧省博物館藏

        [南宋]趙伯駒(傳) 蓬瀛仙館圖 26.4×27.9cm 絹本設(shè)色 故宮博物院藏

        錢選與趙伯駒關(guān)系十分密切。元人夏文彥在《圖繪寶鑒》里說錢選的青綠山水是從趙伯駒那里學的?。趙伯駒和錢選的標簽都是“青綠山水”,他們有師承關(guān)系。清代有文獻記載,杭州的藏家手上有錢選的一卷青綠山水,可以從中看出錢選的青綠山水畫是從趙伯駒所學?。另外還有記載說錢選有一幅紙畫《霅溪圖》,長丈余,是臨仿了趙伯駒的畫?。有記載說錢選還有一幅《孤山圖》也是仿了趙伯駒的畫?。

        從以上信息來看,錢選至少有3幅作品被認為是與趙伯駒關(guān)系密切。

        仇英的標簽也是青綠山水,他與趙伯駒的關(guān)系也是師承關(guān)系。仇英很多畫都是仿了趙伯駒的。董其昌說他臨摹過趙伯駒的《光武渡河圖》,認為仇英是趙伯駒再世。仇英還有一幅《仙山樓閣圖》,明人汪珂玉(1587-?)認為肯定是仿了趙伯駒的,這樣的例子還比較多。

        按理,徐邦達使用的“參照法”,古人在鑒定作品時也經(jīng)常會用到。但是聯(lián)系徐邦達這句話的前后文,可以看出徐邦達是用趙伯骕、錢選、仇英的作品來猜測趙伯駒的繪畫風格。這使得徐邦達的方法與古人的方法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古人鑒定,是用趙伯駒的畫來鑒定疑似趙伯駒的畫,而徐邦達是用錢選和仇英的畫來鑒定趙伯駒的畫。這就像用趙伯駒的畫像來辨識趙伯駒的面貌,與用趙伯駒兒子、外孫的相片來揣摩趙伯駒的相貌一樣,其參照對象就很容易被人攻擊,徐建融就對此進行了細致地剖析:錢選的畫風,與二趙的差別更大,所以說“得其工不能得其雅”,用以“旁證”“精工而有士氣”的《江山春色圖》(筆者:徐建融認為是春色,非秋色),固然“不能與之合流”,用以“旁證”稍加率易放逸而不失“精工而有士氣”的《萬松金闕圖》,難道是可能合流的嗎??

        對于徐邦達的結(jié)論,徐建融花了較長篇幅來論證徐邦達的偏差?。他引用董其昌評趙伯駒的“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將此作為辯論的核心點,將三代青綠山水畫的特點進行了歸納,結(jié)果如下:

        第一階段,李思訓、李昭道:精工。

        第二階段,趙伯駒:精工兼士氣。

        第三階段,錢選:精工偏生拙。

        他認為這是青綠山水畫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按此,趙伯駒還達不到“拙”的境界,一是因為青綠山水畫的技法在宋代時還達不到拙的水平,二是因為趙伯駒“享壽不永”,個人修養(yǎng)還達不到“拙”的境界。因此趙伯駒的畫合乎“精細工麗”,而不是“工中帶拙”。

        徐邦達從參照對象到鑒定結(jié)果都遭到徐建融的反駁,但是,徐邦達的鑒定固然有問題,徐建融反駁也不無缺陷。他們倆人在分析鑒定依據(jù)時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即他們沒有分析趙伯駒的“精細工麗”或“工中帶拙”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說,趙伯駒從他的前代畫家那里學到了什么才形成了他的風格。然后,后代畫家又從他那里學到了什么東西,再形成了后代畫家各自的什么風格。無論是徐邦達還是徐建融,他們僅以一個含義十分寬泛的“仿”字去討論不同畫家具體而微的風格特征是不夠的。我們還是順著繪畫史中的一些文獻材料來尋找相關(guān)答案也許更可靠。事實上,在古代文獻里還是有蛛絲馬跡在提醒后人,“參照法”所參照的對象應(yīng)該是王詵、趙孟頫、文徵明等人,而不是與之稍遠的趙伯骕、錢選、仇英。其畫風應(yīng)該是精工又有士氣。

        趙伯駒與王詵(1036-?)的關(guān)系看上去比較游離,但在筆意與氣格上很相似。

        一方面,從時間上來說,他們在接軌與不接軌之間,即使接軌,也可能是王詵已老,而趙伯駒尚在幼童時期。趙伯駒在戰(zhàn)亂年代仍然有極高的繪畫成就,很難說他沒有高明的老師,也很難說他沒有見到近代優(yōu)秀的作品。王詵作為當時圈粉無數(shù)的收藏家、山水畫家、書法家,以及附馬爺,很難不被作為王室后人的趙伯駒的父輩或師輩人關(guān)注過??傊w伯駒對王詵及其作品應(yīng)該不陌生。

        另一方面,山水巨匠李成在王詵以及整個北宋中后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時代學術(shù)背景的影響下,趙伯駒不可能回避李成。趙伯駒雖然遠學唐代二李,但在筆意和造境上可能受李成的影響更大。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趙伯駒與王詵甚至與宋代所有山水畫家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師,那就是李成。

        前文提到宋末元初收藏家莊肅在《畫繼補遺》里提到他曾見過趙伯駒的《長江六月圖》,莊肅認為趙伯駒的這卷畫與董源、王詵氣格相近?。所謂“氣格”,是氣息與格調(diào),它與筆墨、造境、設(shè)色等出手的東西有關(guān),但終歸還是與畫家的學養(yǎng)有關(guān),氣格相近,說明趙伯駒與王詵在藝術(shù)氣質(zhì)方面并不是游離的,而是十分接近。

        明中期名臣王鏊(1450-1524)在《姑蘇志》中記載元末明初鑒定家滕用亨(1336-?)曾陪皇帝看畫,其中有一卷畫被眾人認為是趙伯駒的,滕用亨細看筆意,認為是王詵的,至卷末一看,果然是王詵的?。王詵是北宋大書法家,其書法風格和造詣均可見于其繪畫與書法作品里。趙伯駒能在筆意上追步王詵,其水平也非等閑了。

        關(guān)于趙伯駒的書法,南宋著名畫家龔開(1222-1304?)有一段跋文講得非常有意思,他在其名作《中山出游圖》的跋文中寫到:

        人言墨鬼為戲筆,是大不然,此乃書家之草圣也,豈有不善真書而能作草者?在昔善畫墨鬼有姒頤真、趙千里,千里《丁香鬼》誠為奇特,所惜去人物科太遠,故人得以戲筆目之。

        這是一段關(guān)于書法與鬼畫的最有見識的跋文。龔開認為鬼畫不是戲筆,是書家之草圣,只有擅于寫楷書的人才能寫得好草書。趙伯駒畫過《丁香鬼》,龔開評其為“奇特”。

        張丑在《清河書畫舫》里也對趙伯駒的《丁香鬼》作了評論:

        趙千里畫《丁香鬼》,其品甚奇?;搓廄忛_番局作《中山出游圖》,用濃墨描寫怪怪奇奇,筆趣又復過之,兼八分詩題,極勝,亦非淺士所能及也,后有元人跋極多。?

        綜上兩條,可見龔開著名的《中山出游圖》是受趙伯駒的墨戲《丁香鬼》的啟發(fā),于此也可知趙伯駒的書法水平非同一般,而這一點對于畫中“士氣”之形成可以說是最關(guān)鍵的。

        從以上分析可知,趙伯駒與王詵的相似性建立在筆意、氣格的相似上,而這又與他繪畫中的“士氣”息息相關(guān)。

        趙孟頫(1254-1322)與趙伯駒的關(guān)系主要建立在青綠山水畫上,趙伯駒差不多是趙孟頫早年的青綠山水畫老師,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詳細分析一下趙孟頫的幾幅作品。

        趙孟頫的《謝幼輿丘壑圖》,歷代著錄皆有小注“仿趙千里著色橫卷”,董其昌第一眼看時錯認為是趙伯駒的?,后來看了題跋才知道是趙孟頫的,他說此畫“猶是吳興刻畫前人時也,詩書畫家成名以后不復模擬,或見其杜機矣”。意思是說趙孟頫的這幅畫顯示此時他仍然還在學習前人,等他成名后就不再有模擬的痕跡了,這從中也可以看出一位畫家學畫的關(guān)鍵點。

        [明]仇英 仙山樓閣圖 118×41.5cm 絹本設(shè)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里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如何句讀“仿趙千里著色橫卷”;二是董其昌所說的關(guān)鍵點是什么。

        細讀“仿趙千里著色橫卷”,其斷句應(yīng)該是“仿趙千里著色,橫卷”,意思是學習趙千里的設(shè)色法,形制是“橫卷”,而不是“仿趙千里,著色橫卷”。如此一來,就能理解畫史上一些在畫名下所寫的一小行注釋文字“仿趙千里著色某某”的,這多半是指此畫學習了趙伯駒的設(shè)色法。

        那么,為什么崇尚復古的趙孟頫在學習青綠山水的畫法時,不是上溯二李,而是向一百多年前的趙伯駒學習?這一定是趙伯駒在設(shè)色方面有自己獨到的經(jīng)驗。二李青綠山水的風格是重彩大青綠,金碧輝煌。而趙伯駒的是淡雅的小青綠,風格清潤。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技法可能向當時的水墨畫借鑒了一些經(jīng)驗,但這只是猜測,還需要再考證??傊w伯駒在青綠山水技法上一定有自己的“獨門秘笈”。

        [元]趙孟頫 謝幼輿丘壑圖 27.4×116.8cm 絹本設(shè)色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shù)館藏

        臨摹是趙孟頫學習趙伯駒作品的一種方式。趙伯駒有《待渡圖》,此畫全名《秋江待渡圖》,為豎掛長幅。趙伯駒是原作者,趙孟頫與其子趙雍都有臨本。據(jù)趙孟頫自跋?,他于大德十一年(1307)為李叔固臨摹了此幅。趙雍也在自跋里稱此畫是與其父同時臨摹了趙伯駒的作品。孫承澤先是收藏了趙孟頫的臨本,評其為“極其精工”。后又得到了趙雍的臨本,他將兩卷一并記載在《庚子銷夏記》里?。認為“設(shè)色雖濃而精神清潤。趙子昂山水全仿之”。很巧的是,孫承澤竟又得到了趙伯駒的原作,令他十分感慨,覺得收藏也是講究緣分的,他為此還單獨寫一段文字?。從他的文字中可知這件作品上不僅有前代著名收藏家的印章,還有官府收藏印章,只是他沒有寫清楚是哪一府的印章。

        趙孟頫還有一幅《秋林散步圖》。明末收藏家孫承澤在《庚子銷夏記》有記載?,趙孟頫還用小楷題寫了陶淵明的《嬴氏亂天紀》,書法遒逸,趙孟頫很滿意。陳繼儒(1558-1639)在畫上題了一句,說趙孟頫的這幅畫仿自趙伯駒。

        趙孟頫還有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甕牖圖》,姚公綬(1423-1495)在該作品的尾跋中就把它鑒定為趙伯駒的作品?。沈周(1427-1509)在隨后的跋文中作了更正,并說“運筆敷色,人指為松雪學士”,此處關(guān)鍵點在“運筆”在“敷色”,這兩個優(yōu)長之處讓人想起趙伯駒。據(jù)沈周的題跋,錢選也畫過《甕牖圖》,沈周猜測是錢選仿了趙孟頫的畫作?。

        可見趙孟頫和趙伯駒的關(guān)系是深遠的,或者說,趙孟頫繼承了趙伯駒的衣缽,就連王國維也說是“百年嫡嗣在吳興”。

        文徵明(1470-1559)和趙伯駒的關(guān)系與趙孟頫和趙伯駒的關(guān)系相類似,在青綠山水畫方面,趙伯駒是文徵明的一位老師,文徵明見到趙伯駒的好作品時,往往要臨上一幅,實在不得已,也要寫上一段小文字以作紀念。

        前文提到趙伯駒有一卷《漢高祖入關(guān)圖》,文徵明于嘉靖二年(1523)為之題詩作序,他在序中充滿贊嘆地說:“真南宋名手,兩泉先生得此,以天珠銀甕視之可耳?!痹陬}詩中,有“平寬殊似右丞古,秀潤頗逼閻令肥”,認為此卷山水似王維,人物似閻立本。

        另外,關(guān)于《漢高祖入關(guān)圖》還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此卷極為精細,文徵明說“觀者非注目決眥,不能盡其妙”,就是說要睜大了眼睛細細看,才能將其中的妙處看盡。這“精細”二字正以史料回應(yīng)了董其昌評趙伯駒的“精工”。文徵明愛此“精細”,他有一幅《郭西閑泛圖》,小幅絹本青綠山水,“精細全法趙千里,而逸趣不減松雪翁,足稱合作”?。

        趙伯駒還有一卷《后赤壁圖》,史傳極精,明代曾歸徐縉(1482-1548),文徵明見了“終夕不忍去手”,曾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臨摹了一幅,花了一年時間才臨完,并書《后赤壁賦》和題寫了一段跋文?。與文徵明同時期的周臣(1460–1535)也臨摹過一幅,不過不是青綠,而是水墨淺絳?。

        趙伯駒的《春山樓臺圖卷》,文徵明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見到,“為之擊節(jié),即欲效顰一二”,想臨摹一幅,可惜時間太匆匆,怕臨不出精髓而作罷。

        什么是趙伯駒的“精髓”?從上述引文中可以提煉出如下幾個關(guān)鍵詞:精細、筆意、氣格等等。因此,作為在北宋畫風余緒下成長起來的南宋初年的趙伯駒,他的特色可以歸納為:設(shè)色學二李,丘壑學李成,有書法之優(yōu)長,又從水墨法提取設(shè)色經(jīng)驗,應(yīng)是學眾家之所長,而成一家之長風,尤以“精細”矯矯于眾家之上的杰出畫家。這樣的“新”發(fā)現(xiàn),讓我們認識了趙伯駒的“本色”,其結(jié)果真如王國維所說的“誰知衣缽是南宗”。這“南宗”二字怕是要顛覆一些人對趙伯駒的認識。比如徐邦達,他認為趙伯駒是“工中帶拙”,畫不出《江山秋色圖》的精細工麗。而事實上,《江山秋色圖》即使不是趙伯駒所畫,也應(yīng)該與趙伯駒有很深的關(guān)系。

        注釋:

        ①[明]姚士觀等編?!睹魈嫖募罚ň硎?,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六),跋文全文:“洪武八年孟秋,將既入裝褙,所褙者以圖來進見,題名曰《趙千里江山圖》。于是舒卷著意于方幅之間,用神微游于筆鋒巖巒彎瓏幽壑之際,見趙千里之意趣深有秀焉。若觀斯之圖,比誠游山者,不過減觔骨之勞耳。若言景趣,豈上下于真山者耶!其中動蕩情狀非止一端,如山高則有重巒疊嶂,以水則有湍流幡溪。樹生偃蹇,若出水之蒼龍。遙岑隱見,如擁螺髻于天邊。近峰峻拔,露掩僧寺之樓臺。碧巖萬仞,臨急水以飛云架木。昂霄為棧道,以通人致,有車載、驢馱、人肩、舟棹,又有樵者負薪,牧者逐牛,士行策杖,老幼相將。觀斯畫景,則有前合后仰,動靜盤郁,蓋為既秋之景,兼肅氣帶紅葉黃花,壯千里之美景,其為畫師者,若趙千里安得而易耶!洪武八年秋,文華堂題。”

        ②徐邦達《鑒古瑣記》,張忱石等《學林漫錄》(二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132頁。具體內(nèi)容為:“《石渠寶笈初編》著錄宋梁師閔《蘆汀密雪圖》卷和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后有洪武時署款‘文華堂題’的二跋,文句很不通順,考出于明太祖朱元璋《高皇帝集》中。此二跋書法極有矩度,決非太祖親筆。又考文華堂是太祖太子朱標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因此二跋可能是他的手筆。太祖子孫如朱桐(晉王)、朱高熾(仁宗),朱瞻基(宣宗)都善書法,有墨跡傳世,因此朱標書有這樣的水平是不足為怪的。按《明史·志》四十九《職官》二:……而太子居文華堂,諸儒選班侍從。又選才俊之士,入充伴讀?!薄坝职粗鞓艘院槲湓炅榛侍?,二十四年死,謚‘懿文’。建文元年追謚‘興宗孝康皇帝’,永樂時又復稱‘懿文’。梁師閔卷后跋作于洪武八年,正是他做太子的時候。太祖親筆書曾見二手敕,又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后跋,筆法拖沓稚劣,不入欣賞。”

        ③顧洪《顧頡剛學術(shù)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第494頁。

        ④單國強主編《書畫鑒賞與收藏》,印刷工業(yè)出版社,2013年,第76頁。

        ⑤徐邦達對《江山秋色圖》的鑒定語:全境山水,嶺岫重復,叢林回環(huán),中間散見樓觀、屋宇,行人如蟻,備極精工。用筆尖細而不纖佻,設(shè)色濃麗而不庸俗。無款印。定是北宋高手佳作。舊明人題為南宋趙伯駒畫。按伯駒畫雖未見真本,但以其弟趙伯骕畫《萬松金闕圖》和元·錢選、明·仇英幾種仿趙山水畫來作旁證,似乎形式有所不同。伯駒畫大致應(yīng)是工中帶拙,介于畫工與文人畫之間的一種風格;此圖則精細工麗,全屬北宋院體,不能與之合流,故難從舊稱。

        ⑥[宋]鄧椿《畫繼》、[元]莊肅《畫繼補遺》,《中國美術(shù)論著叢刊》,黃苗子點校,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年,第3頁。

        ⑦[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七(上),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

        ⑧[南宋]周密《云煙過眼錄》卷二,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

        ⑨[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十(上),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內(nèi)容為:趙千里《訪戴圖》,絹本,青綠山水,極精。今在太原王氏,有干卦圖書紹興小璽復古殿印,亦見《云煙過眼錄中》。此卷筆意全出吾家李思訓《御苑采蓮》小本,骎骎欲度驊騮,真劇跡也。

        ⑩[南宋]周密《云煙過眼錄》卷二,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又冊葉十二冊,內(nèi)有趙希遠、趙千里共一冊,馬和之一冊,畫院十冊,皆精。

        ?[明]顧清《東江家藏集》卷七,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六)。

        ?[元]陸文圭《墻東類稿》卷十,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五)。

        ?[清]孫岳頒《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八十七,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此仇實父摹趙千里《桃源圖》,憶吾吳二三月間,湖中般螭桃與用里梨俱爛發(fā)如海云蒸霞,初日照雪,山中人往往取花瓣雜茶芽中待游客,而士女多旦夕醟酒虎阜片場,元肯以一葦航者,由是推之,雖桃源在前,漁人揖而入之,問津者亦不多見也。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十(上),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八,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桃源圖》,凡見數(shù)本,王長垣家一本,系劉松年筆,紙已黯落,惟歸德宋氏一本乃趙千里筆,妙絕,其畫惟一漁郎舍舟沿溪入洞口,余高山蒼莽云氣掩暎,不復寫入后景事,可謂曠杳,今畫在閩中士夫家。

        ?[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錄》卷一,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絹本,立軸,長五尺,闊二尺七寸五分,金碧山水,中作草亭,環(huán)以藕花,前有高閣,欄檻疎豁,與亭相望。閣后山峰竦峙,云表紅樓碧樹,掩映蔽虧,宛然長夏景色。亭中坐者有二人,童子將茗自后出。閣內(nèi)一人與老僧奕,一人執(zhí)羽扇傍坐回顧,一人乂手拱立其后,若相語然。波面兩舟,一舟稍大,舟內(nèi)三人,前者持漁具,其后者持楫,有稚子戲其側(cè),舟之小者一人皷枻而來,茂林高柳,陰翳山麓,策杖負笈往來其間者,凡三人,皆曲盡其態(tài),實千里杰作,元胡不及此多也。廷暉有摹本,在江南人家,予曾見之。

        ?[清]卞永譽《書畫匯考》卷四十,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

        ?《石渠寶笈》卷六,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宋趙伯駒桃源圖一卷上等天一。

        ?中國文物學會主編《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張伯駒、潘素卷》,文津出版社,2015年,第15頁。

        ?張弘主編《王國維美文經(jīng)典全集》,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133頁。其中另兩首為:(1)華原石法河陽樹,都入王孫盤薄中。千載只傳金碧畫,誰知衣缽是南宗。(2)同時劉李并精能,馬夏終嫌筆有棱。一種高華嚴冷意,百年嫡嗣在吳興。

        ?朱金樓、袁志煌編《劉海粟藝術(shù)文選》,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7年,第518頁。劉海粟文:生平不喜千里畫。視此乃贊嘆其沉著精深,徒謂其色相麗妙,皆非也。此圖寫樓閣殿宇,樹木山石幾滿幅,謹細如牙雕,筆筆皆精到,所寫絹本,藏之完好,千年不疲。珍寶哉,愿后人永永寶之!

        ?[元]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五,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錢選,字舜舉,花木翎毛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千里。

        ?[清]孫岳頒《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九十九,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杭城王孝廉藏舜舉金碧山水一長卷,法趙千里,紙亦如新。

        ?[清]孫岳頒《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九十九,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錢舜舉紙畫,仿趙千里《霅溪圖》長丈余。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四,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錢舜舉《孤山圖》,仿趙千里金碧山水。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四,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

        ?徐建融《〈江山秋色圖〉卷與錢選的山水畫派》,《元明清繪畫研究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7頁。

        ?[宋]鄧椿《畫繼》、[元]莊肅《畫繼補遺》,黃苗子點校,第3頁。著錄為:予嘗見高宗題其橫卷《長江六月圖》,真有董北苑、王都尉氣格。

        ?[明]王鏊《姑蘇志》卷五十四,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一)。著錄為:滕用亨(1336-?)初名權(quán),字用衡?!煤嘤壬畦b古器物書畫,嘗侍上閱畫卷,眾目為趙千里,用亨頓首言筆意類王晉卿,及終卷果有駙馬都尉王詵名。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十(上),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

        ?[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六,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著錄為:此圖乍披之定為趙伯駒,觀元人題跋知為鷗波筆,猶是吳興刻畫前人時也,詩書畫家成名以后不復模擬,或見其杜機矣。董其昌觀因題己酉九月晦日。

        ?[清]卞永譽《書畫匯考》卷四十六,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大德十一年正月(闕)日,集賢學士朝列大夫趙孟頫為叔固摹《秋江待渡圖》。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二,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余向有松雪《待渡圖》,極其精工,蓋仿其家伯駒之作。又得仲穆《待渡圖》,自題同松雪臨伯駒,是父子一時所作,俱獲入目,亂后坐池上,陳山人持一畫來售,乃伯駒《待渡圖》,即松雪父子所臨者,翰墨信乎有緣也。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三,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趙千里待渡圖》,千里畫在當時極為思陵所重,設(shè)色雖濃而精神清潤。趙子昂山水全仿之,此《待渡圖》高峰密樾青翠欲滴,兩岸之人,登舟者與牽騎而候者情景如見。上有晉府諸印,舊書畫有其印者俱真跡,可觀近代收藏賞鑒家也。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二,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著錄為:子昂有《秋林散步圖》,上以小楷書陶淵明《嬴氏亂天紀》一詩,計一百六十字,風格遒逸,為子昂最得意書,陳眉公題云:“松雪此圖仿趙千里?!?/p>

        ?姚公綬跋趙孟頫《甕牖圖》:因觀陶文式所藏趙伯駒圖一幅,兼誦前輩之作,未附此論,尚有待于知言者。成化己亥十月姚綬書。

        ?沈周跋趙孟頫《甕牖圖》:余嘗見錢舜舉作此圖,今又見是卷,運筆傅色,人指為松雪學士,非其手不能臻妙如此。豈舜舉當時,亦愛此而仿為之耶?公綬先生鑒為趙伯駒,直其家制耳。至乎無諂無驕之意,又非胸中固有其象而后能言之。此是松雪度越人處,可不尚哉。

        ?[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四十七),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

        ?黃朋《吳門具眼—明代蘇州書畫鑒藏》,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第152頁。內(nèi)容為:徐崦西(即徐縉,王鏊婿)所藏趙伯駒畫《東坡后赤壁賦》長卷,此上方物也。趙松雪書賦于后,精妙絕倫,可稱雙璧。余每過從,輒出賞玩,終夕不忍去手。一旦為有力者購去,如失良友。思而不見,乃仿佛追摹,終歲克成。

        ?[清]孫岳頒《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九十九,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

        少妇内射兰兰久久| 女同舌吻互慰一区二区| 丝袜美腿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视频| 免费人成小说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高清精品自在线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av麻豆不卡|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 视频一区精品自拍| 久久2020精品免费网站|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老熟女网站| 日韩无码无播放器视频| 天堂av在线一区二区| 免费久久久一本精品久久区| 最近在线更新8中文字幕免费| 精品少妇大屁股白浆无码|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无套熟女av呻吟在线观看| 把插八插露脸对白内射|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看| 少妇又紧又爽丰满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毛片毛片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福利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亚洲精品国偷拍自产在线观看蜜臀 |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又大又色又爽aaaa片|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版A| 日韩女优在线一区二区| 男人的天堂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