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安徽省臨泉縣城中南路學校
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我常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類學生:他們寫作文時,看到題目,覺得有內(nèi)容可寫;可是一動筆,又會覺得事物很模糊,寫不清楚,也寫不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覺得有內(nèi)容可寫”,說明曾接觸過這類事物;“覺得事物很模糊”,說明對該接觸事物沒有深入細致地進行觀察,頭腦里只有一些浮光掠影。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平時要做個有心人,多留心觀察生活。
其實觀察用心與否,寫出來的作文是大不一樣的。大部分學生都參觀過動物園,甚至為了寫作文專門去參觀過。但寫出來的作文,情況卻大不一樣。有的只記敘了參觀過程,如:先到獅虎山看了獅子和老虎;又到象宮看了大象;再去看猴子,猴子非常好玩,不停地跳來跳去;最后去看孔雀,孔雀的羽毛很美麗,正碰上它開屏,好像一把張開的大扇子,非常好看。這樣的作文,只能讓人了解參觀的順序或過程,不能讓人感觸到各種動物的形象。有的學生,由于觀察得較認真、細致,不僅寫出了看到的動物,而且把形象也描繪了出來,使人讀后就如同親睹一樣。下面,是一個學生對孔雀的描繪:
我們一行人高高興興地跨過石拱橋,一踏進動物園的大門,熱情的孔雀便展開美麗的彩屏,輕步曼舞,迎接著我們走來。孔雀那小巧的頭上像插著幾朵翡翠花,渾身的羽毛一片翠藍,鑲著幾道金色的條紋;展開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屏上還有一個個圓環(huán),黑、綠、黃相間,像無數(shù)只大眼睛。
這段描寫非常形象逼真,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個學生不是簡單地寫“孔雀的羽毛很美麗”,而是進行了細致的描繪,通過擬人、比喻等手法的交替運用,如“輕步曼舞”“插著幾朵翡翠花”“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像無數(shù)只大眼睛”等句,將孔雀之美與自己的贊嘆之情表露無遺。
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常犯的毛病有兩種:一是“視而不見”;二是“見大不見小”,觀察得很馬虎。如參加運動會,有的學生只看到主席臺,大橫幅,運動場四周的彩旗,運動員的隊伍以及賽跑、跳高等各項比賽。由于只看到這些,寫作文時也只能寫這些。這樣的作文,不過是一篇運動會概況介紹。要細致逼真地描寫運動員跳高、擲標槍的情形,就很困難,因為沒認真細致地進行過觀察,頭腦中根本沒留下印象。
怎樣觀察生活呢?講來很簡單,就是要做有心人,養(yǎng)成一種觀察生活的習慣。比如到公園去參觀“菊展”,粗粗地一看,只能看到一片五顏六色怒放的花。如果仔細地進行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品種的菊花,名稱不同,形狀不同,色彩也不同。即使同樣一種色彩,也還有深淺濃淡的區(qū)別。再如觀察人,每個人的外貌不同,這就要找出其不同的特征。每個人的性格、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也不相同。在同一個人身上,在不同的時刻,隨著他的喜怒哀樂,反映出的表情肯定也是不同的。如果能細心觀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在寫作時,就能運用自如了。
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要培養(yǎng)我們感知生活的能力。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人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這繽紛的社會畫卷中,而這正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來源。作家妙筆生花,筆底卷舒風云;而學生筆下枯澀,方田難走龍馬。從一個方面來看,也可說與他們的生活素材多寡有關(guān)。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揭示了這個道理。要讓學生有米下鍋,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獲取第一手資料是一條重要途徑。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要發(fā)現(xiàn)生活中可寫的東西就需要觀察。觀察是一種智能結(jié)構(gòu),它通過各種感官對客觀事物進行細看、詳審、深究、慎識,是一種與人的感覺、知覺、思維、情感等有機聯(lián)系的心智技能活動過程。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chǔ)。
感知了生活之后,由于每個人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個人情感的不同,因此對生活的感受也不同。所謂感受,就是作者對生活有了深刻的情緒體驗和情感思維的更為獨特的認識,是一個心物相生、交相融合的心理活動過程。它偏重于情感的內(nèi)化領(lǐng)悟,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深刻。有獨特的感受,才能識別人之未識,寫他人之未寫。要做到這些,我們要善于體悟生活,設(shè)身處地去對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進行體察和領(lǐng)悟。從一般的感受層次說,我們應學會對生活融進自己的感情,善于體會真善美、假丑惡。在實際訓練中,我們一方面要從課本中揣摩范文的意思,另一方面要通過課外實踐去體悟生活的真諦。例如《三味書屋》一文,作者是按方位寫的,層次性較強,學習這篇課文后,可以按課文的寫法,去描寫自己較熟知的環(huán)境,如《我的學?!贰段壹业男≡骸贰段业呐P室》等等。你會發(fā)現(xiàn),只要用心,你也是能寫出感人至深的好作文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