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
(海南省三亞市人民醫(yī)院 放射科,海南 三亞 572000)
垂體柄阻斷綜合征是指由于垂體柄明顯變細或缺如而引起垂體功能減弱的臨床系列癥候群,其往往并發(fā)垂體結構異常如垂體前葉發(fā)育不良和垂體后葉缺失或異位等,可引起垂體激素缺乏[1-2]。近幾年來,下丘腦-垂體區(qū)強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查在診斷垂體相關疾病的臨床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其能夠直觀、清晰反映垂體結構異常的情況如垂體柄纖細或中斷、垂體后葉異位、垂體前葉發(fā)育不良等[3-4],其在診斷垂體柄阻斷綜合征中的評估價值已受到日益重視,但目前有關垂體MRI表現(xiàn)與垂體-靶腺功能損傷的關系尚未明確。為此,本研究86例垂體柄阻斷綜合征者及50例健康兒童和青少年,對其相關垂體-靶腺/性腺激素水平進行檢測,進而分析垂體MRI表現(xiàn)與垂缺乏體激素的種類及垂體-靶腺功能損傷的關系,旨在為更全面、有效地評估和診斷垂體柄阻斷綜合征者提供一定的意義。
選取2012年1月-2017年6月本院診治的垂體柄阻斷綜合征患者86例為病例組。其中,男68例,女18例;年齡3~25歲,平均(13.86±3.14)歲。另同期選取50例健康兒童和青少年為對照組。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齡4~23歲,平均(14.43±3.54)歲。兩組在性別比和年齡上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病例組垂體柄的形態(tài)在MRI上的表現(xiàn)情況,其中完全性垂體柄阻斷者45例A組(MRI檢查提示垂體柄中斷或缺失,伴或不伴垂體前葉發(fā)育不良即垂體前葉凹陷,高度較同性別、同年齡段≥1個標準差,垂體后葉缺失、異位),部分性垂體柄阻斷者41例為B組(MRI檢查提示垂體柄體積變小,伴或不伴垂體前葉發(fā)育不良和垂體后葉缺失、異位)。本研究內容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受試者的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接受兩種藥物(胰島素、左旋多巴或精氨酸)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 GH)激發(fā)試驗;②接受相關激素水平的檢測,血清GH峰值低于5μg/L者;③并發(fā)至少1種其他垂體激素缺乏。排除標準:①伴有系統(tǒng)器質性疾?。虎诎橛袪I養(yǎng)不良;③伴有遺傳性代謝疾病等疾病。
1.3.1 影像學檢查 檢查儀器為美國GE Signa 1.5 T MR(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所有受檢者均行下丘腦-垂體區(qū)矢狀位及冠狀位平掃(包括T1、T2加權像,層厚為4 mm)。手推釓噴酸葡胺0.1 mmol/kg后行MRI增強掃描。主要觀察受檢者垂體和垂體柄形態(tài)、垂體后葉部位、垂體前葉高度(即垂體前葉最低處與垂體下緣的垂直距離)、垂體柄鞍區(qū)及鞍旁的異常表現(xiàn)。由本院兩名影像科醫(yī)師對受檢者垂體高度進行測量和計算,并取其均值為最終所測值。
1.3.2 相關激素水平的檢測 于清晨取所有受檢者空腹靜脈血5 ml,相關激素水平的檢測則采用免疫化學發(fā)光法。主要檢測:①垂體-性腺軸相關激素:睪酮(testosterone, T)、雌二醇(estradiol, E2)、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的水平;②檢測垂體-腎上腺軸相關激素:皮質醇(cortisol, COR)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的水平;③垂體-甲狀腺軸相關激素:檢測游離甲狀腺素(free thyroxine, FT4)和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的水平。
①記錄A組與B組垂體MRI表現(xiàn)情況,如垂體前葉高度和垂體后葉體積變小、異位或缺失等情況;②記錄A組、B組和對照組相關激素水平,包括垂體-性腺軸相關激素(T、E2、LH、FSH),垂體-腎上腺軸相關激素(COR、ACTH)及垂體-甲狀腺軸相關激素(FT4、TSH)的水平;③記錄A組與B組繼發(fā)性腎上腺功能減退、繼發(fā)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及中樞性尿崩癥等發(fā)生情況。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或中位數(shù)(下四分位數(shù),上四分位數(shù))即[M(P25,P75)]表示,比較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秩和檢驗的兩兩比較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例組86例患者中垂體后葉正常4例(4.65%),體積變小16例(18.60%),發(fā)生異位56例(65.12%),缺失10例(11.63%)。56例垂體后葉異位的患者中,包括異位于第三腦室18例(32.14%),異位于視交叉16例(28.57%),異位于正中隆起處9例(16.07%),異位于漏斗處7例(12.50%),異位于下丘腦區(qū)6例(10.71%)。A組與B組垂體前葉高度和垂體后葉的情況見表1。
3組T、E2、LH及FSH的水平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采用χ2檢驗,結果顯示A組、B組的T、E2、LH及FSH水平較對照組降低(P<0.05),而A組T水平較B組降低(P<0.05),而E2、LH及FS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組COR、ACTH、FT4、TSH的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 A組 COR、ACTH、FT4、TSH的水平較對照組、B組均降低(P<0.05);B組COR和FT4的水平較對照組均降低(P<0.05),而ACTH和TSH水平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病例組患者GH峰值均低于5 μg/L,其中A組GH峰值低于3 μg/L者40例(88.89%,40/45),B組20例(48.78%,20/41)。統(tǒng)計結果顯示,A組GH峰值低于3 μg/L者的比例較B組升高(χ2=14.516,P =0.000)。A組因垂體激素缺乏引起繼發(fā)性腎上腺功能減退37例(82.22%,37/45)、甲狀腺功能減退44例(97.78%,44/45)、中樞性尿崩癥40例(88.89%,40/45),并伴有繼發(fā)性腎上腺功能減退12例(29.27%,12/41)、甲狀腺功能減退25例(60.98%,25/41)、中樞性尿崩癥16例(39.02%,16/41)。統(tǒng)計結果顯示,A組因垂體激素缺乏引起繼發(fā)性腎上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和中樞性尿崩癥的發(fā)生率較B組升高(均P<0.05)。見表4。典型病例見附圖。
表1 A與B組垂體MRI的表現(xiàn)情況 例(%)
表2 3組垂體-性腺激素水平的比較 [M(P25,P75)]
表3 3組垂體-靶腺激素水平的比較 [M(P25,P75)]
患者,男性,24歲,經(jīng)MRI診斷為垂體柄阻斷綜合征。圖A、B矢狀位、冠狀位圖T1加權像序列發(fā)現(xiàn)患者垂體前葉體積縮小,垂體柄缺如,垂體前葉緊貼在鞍底且呈現(xiàn)凹陷型,垂體后葉呈現(xiàn)高信號且異位于第三腦室漏斗隱窩位置;圖C、D矢狀位、冠狀位圖T1加權像增強掃描發(fā)現(xiàn)垂體前葉呈現(xiàn)高信號,垂體后葉異位于第三腦室漏斗隱窩處且呈現(xiàn)高信號,仍未明確顯示垂體柄。
表4 兩組垂體-靶腺功能損傷情況的比較 例(%)
附圖 垂體柄阻斷綜合征MRI圖像
垂體柄阻斷綜合征可引起一種或多種垂體激素缺乏,其中多種垂體激素缺乏癥是指同時存在≥2種垂體激素缺乏[5],目前有關其病因尚未定論。既往研究指出[6-7],圍產期的損傷與神經(jīng)后葉異位、垂體柄纖細/阻斷和下丘腦源性激素缺乏均存在相關,并且基因變異如LHX4等與垂體柄阻斷綜合征的發(fā)病存在一定關系,而基因變異往往與近親婚配存在密切關系,且以垂體源性激素缺乏、垂體柄完整為主要表現(xiàn)。
多項研究指出[8-10],下丘腦-垂體區(qū)MRI檢查對評估垂體柄阻斷綜合征患兒垂體激素的缺乏程度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并且其中強化MRI較普通MRI更能夠直觀、清晰反映出垂體柄部位的損傷范圍和類型等方面。同時,完全性垂體柄阻斷者出現(xiàn)多種垂體激素缺乏癥的發(fā)生率高于部分性垂體柄阻斷者。另有研究指出[11],若采取MRI檢查后顯示垂體后葉異位者,便可診斷為GH缺乏。已有研究表明[12],若MRI檢查發(fā)現(xiàn)垂體后葉異位或垂體柄萎縮,即便最初僅是單純GH缺乏,在隨訪過程中亦會發(fā)現(xiàn)其他垂體激素缺乏的病例。
本研究中病例組患者GH峰值均低于5 μg/L,其中A組GH峰值低于3 μg/L者40例(88.89%),B組20例(48.78%)。統(tǒng)計結果顯示,A組GH峰值低于3 μg/L者的比例較B組升高,與既往研究報道吻合[13]。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A組因垂體激素缺乏引起繼發(fā)性腎上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和中樞性尿崩癥的發(fā)生率較B組升高。結果表明,垂體柄阻斷綜合征患者在發(fā)生GH缺乏的情況下亦會并發(fā)腎上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和中樞性尿崩癥等情況,同時完全性垂體柄阻斷者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部分性垂體柄阻斷者升高,其垂體-靶腺激素缺乏的程度較重,進而提示其垂體-靶腺功能受損程度較重。因結構對功能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因此下丘腦-垂體處的結構受損加重,會加大其功能損害的程度,進而加重其臨床癥狀的表現(xiàn)。這亦提示MRI檢查可有效評估和診斷垂體柄阻斷綜合征患者。
其次,本研究發(fā)現(xiàn),垂體柄阻斷綜合征患者發(fā)生垂體后葉異位的風險較高,尤其是完全性垂體柄阻斷者,其垂體后葉異位發(fā)生率高達84.44%。
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A組、B組T、E2、LH及FSH的水平較對照組均降低,而A組T水平較B組降低,而E2、LH及FSH水平無變化。并且,本研究發(fā)現(xiàn),A組COR、ACTH、FT4、TSH等激素的水平較對照組、B組均降低;B組COR和FT4的水平較對照組均降低,而ACTH和TSH水平的比較無差異,與既往研究報道較為一致[14]。結果提示,垂體柄阻斷綜合征患者垂體-腎上腺軸和垂體-甲狀腺軸的功能損傷與垂體柄受損程度存在密切關系,但垂體-性腺軸激素水平的測定結果上僅發(fā)現(xiàn)完全性垂體柄阻斷者和部分性垂體柄阻斷者在T水平有差異,而其他性激素水平無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因不同患者細胞系起源不同存在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垂體強化MRI能夠有效垂體柄阻斷綜合征患者垂體-靶腺功能損傷的狀況,其在評估垂體柄阻斷綜合征垂體功能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