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
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漢官儀》,書末鐫刻“紹興九年(1139年)三月臨安府雕印”題記一行,故著錄為“宋紹興九年臨安府刻本”。其行款版式為10行17字,小字雙行25至27字不等,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版心中鐫“漢官儀”及葉次,下鐫刻工姓名。卷端題“漢官儀卷上”,不題撰者(著錄為宋劉攽撰,詳見下文所述)。凡三卷,卷上以小序開端,書末有《書漢官儀后》,序及后跋亦均不題撰者。檢書中“敬”“竟”“警”“弘”“匡”“貞”“徴”“署”“讓”“完”“溝”(如卷上第六葉b面“俟填溝壑”諸字闕筆,“慎”“敦”兩字不闕,可基本確定為紹興初刻初印本。刻工有蔡通、陳才、董閏、李石、潘俊、宋道、徐真、俞忠、鐘遠等。傅增湘稱該本“刊印紙墨皆精好”(《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又趙萬里稱:“攽此書歷舉漢代官制,置盆入金,以象口錢。當是古代一種文字游戲,如后世‘陞官圖’之類?!保▍⒁姟吨袊婵虉D錄》)
漢官儀 卷端葉及藏印
關于此書的撰者,《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以下簡稱“宋志”)均題劉敞撰。而《遂初堂書目》《讀書附志》題宋劉攽撰。按《宋史》本傳,劉敞字原父,弟攽字貢父,兄弟兩人同登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科。本傳均未載兩人撰有是書,按《書漢官儀后》云:“吾幼年時,集西漢士大夫遷官故事為博戲,仲原父為之序,書遂流行。及后四十五六年,予年六十,為亳州守,得舊書閱之。惜其少年讀書未能精熟,未盡善也。因復增損之,然后該備?!薄端问贰窋懕緜髑》Q其“徙知兗、亳二州”,又稱劉敞(原夫)為“仲”,則作后跋者即為劉攽無疑。知劉攽幼時撰為此書,經(jīng)其兄敞撰序而得“流行”。此幼時之作的撰者所題不得而知,但可推測當時攽尚未知名,完全有可能將作序者視為該書的撰者。徐度《卻掃編》即稱:“初貢父之為是書也,年甫十四五,方從其兄原父為學,怪其數(shù)日程課稍稽,視其所為則得是書,大喜,因為序冠之而以為己作。貢父晚年復稍增而自題其后,今其書盛行于世?!毙於葹閮伤沃H人,所言應為可信。推斷劉攽幼時所作《漢官儀》,因劉敞題序而以撰者“劉敞”面貌流傳,以致于沈作喆徑稱:“劉原父以《漢官儀》為彩選。”(載《寓簡》)但北宋慶歷間人蘇頌有《與劉原父》一文,稱:“蒙相示《唱和詩》一卷,并賢弟所著《漢官儀》一編”,“賢弟”即劉攽,似乎劉敞又并未將此書據(jù)為己作,與徐說有異(感謝廣島大學陳翀博士惠賜此條材料,謹致謝忱)。至劉攽增益賅備,且題以己撰后復盛行于世。經(jīng)劉攽增補過的《漢官儀》,文本內(nèi)容與幼時之作顯然有差異;又加之曾題以兩種撰者的面貌流傳,似可視為“兩種”著述了。
漢官儀 “溝”字闕筆
此種現(xiàn)象反映在宋代公私書目著錄中,便是撰者或題劉敞或題劉攽。題劉敞者,《郡齋讀書志》著錄為一卷本,《宋志》則為三卷本。推測此一卷本,或正屬經(jīng)劉敞題序的劉攽幼時編本《漢官儀》;而三卷本即臨安府所刻者,則屬劉攽增補之后的《漢官儀》?!端沃尽分浾呒创伺R安府本,只是誤題撰者。撰者歸屬的詳辨,阮元稱:“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以為劉敞所撰,非也,《宋史·藝文志》亦沿其誤。此書有攽自跋,謂幼年時所為,仲原父為之序,至為亳州守,因復增損之。此可以證《讀書志》之誤。案《宋史·劉攽傳》
漢官儀 “徵”字闕筆
攽自京東轉(zhuǎn)運使出知兗、亳二州,守亳時年逾六十,而自言嬉戲不異昔時?!保▍⒁姟端膸煳词諘嵋罚z《宋史》本傳稱他“為人疏儁,不修威儀,喜諧謔”,“諧謔”似可也印證他與編撰《漢官儀》的關系。而《天祿琳瑯書目后編》稱之以“不著撰人名氏”,實在是疏于考訂??疾熳撸◤V義的作者)是從事古代典籍研究的重要方面(特別體現(xiàn)在書志學中),而《漢官儀》的撰者無疑是窺探典籍文本、流傳與撰者關系的典型個案。在實際編撰者(諸如地位的、身份的等)并不彰顯的情況下,題序者、抄寫者、刊刻者乃至典籍中所敘述的主要人物,都有可能在流傳中取代實際編撰者。此即徐度《卻掃編》所稱的“因為序冠之,而以為己作”,其實還與劉攽聲名不及其兄敞有關。這是典籍傳播與流傳基是公、烏有先生、翰林主人列傳三篇,蓋嬉戲之筆?!敝⒎菛|漢應劭所撰《漢官儀》,而是一部羅列漢代諸職官并以之博戲的典籍。書中卷上和卷中各首列漢代官爵條目,卷上八條即“選舉”“相府”“師?!薄爸谐薄坝放_”“九卿列卿”“東宮”“長信”,卷中十條即“諸侯王”“三輔”“州郡國縣”“諸侯傅相”“列校尉都尉”“掾史”“加官”“將命”“出將”“誅降”。各條下再詳列職官細目及諸彩。卷下即以漢代“亡是公”等三人小傳為例,介紹《漢官儀》的博戲(彩選)玩法。同時列有條例(類似于今之游戲規(guī)則),包括遷資、降資、賜爵比視、免貼例、納貼例和雜例。跋后還列舉“貴采”“賤采”諸目。顯然,該書具有鮮明的博戲類彩選之書的性質(zhì)。所謂“彩選”(或?qū)懽鳌安蛇x”)即以骰子擲彩,依據(jù)彩之大小進選相應的官職,或稱之以“陞官圖”。
宋代公私書目均將此書視為彩選類典籍,如《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的著錄分別題為《漢官儀采選》(《通志》所題同)和《漢官彩選》。特別是《通志》明確設有“彩選”類目,說明宋代此類典籍不在少數(shù)且比較流行。彩選的源始,《事物紀原》稱:“《彩選序》曰唐之衰,任官失序而廉恥路斷。李賀州郃譏之,恥當時職任用投子之數(shù),均班爵賞,謂之彩選。言其無實,惟彩勝而已?!倍锻ㄖ尽に囄穆浴凡蔬x類一目著錄的第一部典籍,恰是李郃所撰的三卷本《骰子選格》。趙希弁《讀書附志》著錄的四卷本《采于客觀的境遇,對文本撰者所施加的相應要求與“改造”。故討論《漢官儀》的撰者不應僅局限在是非層面的文獻學判斷,還要考慮典籍撰者與文本流傳的復雜關系。
《漢官儀》的內(nèi)容及性質(zhì),趙萬里稱是一種文字游戲,一般著錄在子部藝術類雜技之屬。按書中卷上小序,稱:“凡此書皆漢儀也。故始為戲者,先置盆入金,以象口錢,非劉氏不得王,為宗正及尚公主,以象一姓。漢自董仲舒言歷者,皆曰土德之運其數(shù)五,五五二十五極矣,故率二十五擲乃一終局?!庇趾蟀戏Q:“吾幼年時集西漢士大夫遷官故事為博戲?!薄短斓摿宅槙亢缶帯芳捶Q此書:“上、中卷分條分官,下卷列例”,“諸官職皆首冠以‘堂印’及諸采。下卷有亡選集》條,也稱:“初,彩選格起于唐李郃,本朝踵之者有趙明遠、尹師魯。元豐官制行,有宋保國,皆取一時官制為之。至劉貢父,獨因其法取西漢官秩陞黜次第為之……博戲中最為雅馴。”劉攽編《漢官儀》,其意正是以博戲的形式熟記漢代職官名錄,即沈作喆所稱的“可以溫故,使后生識漢家憲令,有益學者?!保ā对⒑啞罚┡c一般的彩選之書不同,《漢官儀》博得“最為雅馴”之稱,阮元也稱:“此雖適情之作,而西京職官之制度大備,可以資讀《漢書》者之參考,以之較司馬光《七國象戲》,似為勝之。”(《四庫未收書提要》)又鮑崇城刻《漢官儀序》稱:“托諸游戲,猶彬雅絕特如此,所謂資之深而逢其原也?!?/p>
《漢官儀》的流行,實際主要還是緣于彩選之籍的性質(zhì)?!犊S讀書志》即稱以“博弈之一物”,《宋志》也稱以“亦投子選也”,故宋代均以“彩選”名之。疑該書即始題以“彩選”之名,至臨安府付刻時改題為“漢官儀”。宋代禁止賭博,《宋史·太宗本紀》稱淳化二年(991年)“詔京城蒲博者,開封府捕之,犯者斬”,又《宋會要輯稿·刑法志》稱“開柜坊者,并其同罪”。北宋中后期,賭博之禁稍馳,民間博戲亦是大為盛行。李清照《打馬圖序》稱:“長恨采選叢繁,勞于檢閱,故能通者少。”盡管如此,《漢官儀》還是流行于北宋時期(《卻掃編》稱“盛行于世”),南渡后的紹興九年又由臨安府雕版印行,都可直接印證它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但《漢官儀》畢竟屬博戲類的典籍,又屬行在之地的官方刻書,總得有所顧忌?;蚓壌斯?,而將書中舊題的“彩(采)選”兩字刪掉,稱之為“漢官儀”。同時不明確題以撰者,以“充當”應劭所撰的《漢官儀》,“造成”刊刻此書毫無違礙的表象。目的是掩蓋作為彩選之書的內(nèi)容,從而使得該書在古代書籍史中頗具趣味性。
漢官儀 牌記及藏印
此本字體槧法剛勁樸重,有寫本遺意??坦と绮掏?、徐真等皆為南宋紹興初杭州地區(qū)良工。另全書各卷不另起葉,共56葉,屬葉碼的長排號現(xiàn)象(趙萬里稱為“葉排長號”,參見《中國版刻圖錄》),推測該本據(jù)卷子裝的寫本(抄本)而刻。該宋本流傳孤罕,清代有影寫此宋本流傳(見于《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著錄),道光四年(1824年)鮑崇城據(jù)此影寫本重刻,稱:“茲本(即影宋寫本)得于吳中,特刊而廣之?!庇謺锈j“李先開印”“徐乾學印”“健庵收藏圖書”“傳是樓”“黃金滿籯不如一經(jīng)”“乾隆御覽之寶”“天祿琳瑯”“天祿繼鑒”“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周暹”諸印,明李先開舊藏,《天祿琳瑯書目》稱:“《明史》無傳,考《太學萬歷己未進士題名碑》,先開系直隸河間府景州人。”入清歸徐乾學,后入藏清宮天祿琳瑯,清末民國間散出。傅增湘稱:“此亦清宮佚出之物,廠估送閱,還以三百元,不售,后為朱幼平文鈞收去。”(參見《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可能經(jīng)朱文鈞之手,又流入王文進文祿堂,其時大約在1925年之后。至1928年,周叔弢致王文進書,云:“《漢官儀》《漢雋》下次能攜來一看否?”1930年再致書議購,云:“《漢官儀》太貴,如不能以元遺山《中州集》二書互易,即請作罷,將原書帶回再商可也?!保▍⒁娎顕鴳c編著《弢翁藏書年譜》)最終周叔弢購得此書,1952年捐獻北京圖書館,2008年又入選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號為00736),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