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喜
九年級上第三單元“議論文要言之有據”寫作指導
余音裊裊,繞梁三日,那是美妙的歌聲;擲地有聲,鏗鏘有力,那是優(yōu)美的文辭。在所有文體中,精彩的議論文大概最能稱得上“余音裊裊”和“擲地有聲”了,因為它提出獨特見解,擺出旗幟鮮明的態(tài)度,能透過言之有據的文字亮出作者的態(tài)度和聲音。讓讀者回味無窮,感悟深刻。
那么,寫議論文如何才能旗幟鮮明,亮出“最強聲音”呢?
所列舉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實準確,絕對可靠。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為了論證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列舉了王明陽院子中靜坐、面對竹子思考等例子,歷史確有其事,有據可查。再諸如孟母三遷、蘇武牧羊等事例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其事,有據可查,經得起檢驗。寫作時,先確認事例是否真實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對原文,保證引述準確。千萬不能隨意杜撰所謂的事例或名言,否則,論據將站不住腳,不攻自破。
對所積累的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運用時一定要仔細甄別,看看名言警句或事例素材是不是與論點完全吻合,有些并不能與文章的觀點相對應,如果選擇它們來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撐觀點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使用事實論據,不需要詳細記敘事件本身,只需要概括敘述和對論據進行分析,建立起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系即可。運用道理論據,也需要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注意其內在邏輯。
所用材料的數量和種類可豐富多樣一些。如可以靈活運用歷史故事、生活事例、統(tǒng)計數據等做事實論據,用名言警句、民間諺語、精辟的理論等做道理論據,還可以將兩者交替使用。道理、事例結合,形式便顯得多樣。議論文寫作既要講究道理論據的選擇,又要講究事實論據選擇——引用名句格言可增強議論力度,而確鑿的事例更具有說服力,二者結合是議論文常用寫法。具體運用時,應優(yōu)先考慮著名人物或事例,注意中外結合,古今并舉。如《敬業(yè)與樂業(yè)》引用家喻戶曉的儒家經典《禮記》和道家經典《老子》格言,順勢提出“敬業(yè)樂業(yè)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中心論點。論述要“有業(yè)”時,行文引經據典,引用孔子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等名言,引用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格言,有力地證明“有業(yè)”之必要。在論述“敬業(yè)”時,先引用格言“主一無適便是敬”,后列舉唐朝的百丈禪師每天都必須做事,否則他那一天就不肯吃飯等事例;法國人及英國人對工作態(tài)度等事例,論述當總統(tǒng)的和拉黃包車同是神圣的職業(yè),都要敬重。此外,還引用曾國藩“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莊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為“敬業(yè)”論點作結。事例和道理結合,格言名句靈活引用,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還豐富了文章文化底蘊。
要想使論據新穎獨到,就需要不斷拓展閱讀,為材料庫增添新材料。力求時間上與時俱進;空間上跨越五洲;角度上翻新出奇。
論據要避舊取新,廣開生活源頭活水,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獲取新的事例。如以“人類要與環(huán)境共處”為論題,不少同學運用“由于過度砍伐和放牧,西北高原已經嚴重荒漠化”的論據,從反面論證人類應與自然和睦相處。其實,瀏覽報紙會看到,有些地方為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環(huán)境保護,導致癌癥病人急增……這些論據更加新穎且有說服力。還可以從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中及時收集新鮮的論據。如:
建設美麗鄉(xiāng)村,讓農村人居環(huán)境“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福祉、農村社會的文明和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始終把這一工作當作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來抓。從以前“污水靠蒸發(fā),垃圾靠風刮”,到如今“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著力實施“碧水、藍天、綠地、寧靜、農村小康環(huán)?!蔽宕蠊こ蹋屴r民安居樂業(yè)有為。
當然,要讓論據新穎,也可選用鮮為人知的古代名言。因為鮮為人用,開掘出來,推陳也能出新。這些名言鮮為人知,以此為理論論據,讓人耳目一新。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一般說,選擇論據,中國的耳熟能詳,寫起來駕輕就熟;外國的則較為生疏。倘若改用不常見的外國事例和外國的名人名言作為論據,會讓人覺得新穎。即使是選擇外國事例或名言,也要避俗避熟,運用論據要中西合璧,古為今用?!胺胖暮6詼省?,更有說服力。
比如惜時類名言中國有不少,顏真卿的“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朱熹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等舉不勝舉。如果能配以外國惜時名言,如培根的“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jié)約時間”、富蘭克林的“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等,則顯得新穎并使文章增輝,空間上跨越五洲,論據更全面,更典型,更有說服力。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則材料可從不同角度生發(fā)出不同觀點;同一則材料,在敘述上注意變換角度或有意側重,同樣也可以證明不同論點。如某市長特地叮囑法院要洗清一農婦冤屈,還她清白,結果這個拖了十幾年的懸案沒用一周就解決,農婦感激涕零。從正面立意,這是一個關心人民的好干部;反面立意,可以得出個別地區(qū)人治有余而法制不足等結論,令人擔憂。再如: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筆耕不輟,才有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問世,如果變換敘述角度,可證明以下不同論點:
數十年跋山涉水,遍嘗百草,才獲得成功——堅持不懈才能成功;數十年的執(zhí)著追求,面對失敗和挫折毫不氣餒——執(zhí)著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是成功的保障;數十年遍嘗百草,無數次的實踐才取得成功——實踐出真知;讀了醫(yī)藥學書籍800多種,單是摘抄的筆記就裝滿了好幾箱子——沒有廣博的積累,就不可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