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銳,賴金星,韓志林,王修領,甘 露
(1.長安大學 陜西省公路橋梁與隧道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64; 2.長安大學 公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18)
隨著中國交通運輸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隧道工程因其能夠大大縮短行車距離、提高行車安全性、保護自然環(huán)境等優(yōu)點得到了廣泛的采用。近百年來,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地質活躍期,發(fā)生了數(shù)次大地震,隧道也在這些地震中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震害。中國處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亞歐地震帶之間,地震裂隙帶十分發(fā)育,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因此對隧道進行抗震與減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為了減輕隧道震害,尋求更好的隧道減震措施,相關專家與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王錚錚等[1]對連拱隧道洞口段抗震措施進行了研究,得到了連拱隧道抗震效果最佳的注漿厚度;方林等[2]對穿越斷層破碎帶的隧道的減震措施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設置減震層與合理減小隧道剛度的抗震效果;張祝永等[3]基于土-結構相互作用模型,對近斷層區(qū)域公路隧道進行注漿地震響應分析。以上的研究主要提出了2種隧道減震措施,即在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之間設置減震層以及對隧道進行注漿加固,其中注漿加固能夠有效密封與加固處理區(qū)域,抗震與抗?jié)B性俱佳,可控性較好,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常用的隧道注漿加固方法按照注漿層位置與形式的不同分為全環(huán)式注漿、全環(huán)接觸式注漿、局部注漿[5-6]。為了探究不同注漿模式下隧道的抗震能力,本文依托G213國道都江堰至汶川段白云頂隧道,建立二維數(shù)值模型,對以上3種注漿方式進行分析,以期為實際工程提供參考。
白云頂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在北東向龍門構造帶前山斷裂、中央斷裂之間,設計為單洞雙向,沿東西向展布,屬于山嶺重丘區(qū)隧道。
表1 白云頂隧道支護參數(shù)
隧道樁號為K1020+240~K1020+646,全長406 m,埋深為20~30 m,隧址海拔在945~965 m。
隧道內空斷面為凈寬9.4 m、拱高6.5 m、半徑4.7 m的單心圓邊墻斷面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隧道斷面設計(有仰拱)
采用Midas-NX對不同注漿模式下隧道的抗震效果進行分析,隧道襯砌等級為Ⅱ級,周邊為中風化巖石,初支厚度為25 cm,二襯厚度為40 cm。模型幾何尺寸應為隧道洞徑的5~6倍,計算范圍為63 m×54 m,隧道位于模型的中心,埋深25 m,不考慮錨桿作用。注漿材料為水泥與水玻璃漿液混合體,其中水泥強度等級為52.5R,水玻璃用于增加材料之間的黏合性,強度忽略不計。圍巖采用Mohr-Coulomb彈塑性本構模型,襯砌采用線彈性本構模型。
使用3種注漿模式對隧道襯砌進行加固,其中全環(huán)間隔式注漿的注漿圈內圍巖厚度為2.4 m,注漿圈厚度為2.2 m;全環(huán)接觸式注漿的注漿圈厚度為2.2 m;局部注漿的注漿圈厚度在1.8~3.2 m。3種注漿模式的模型物理參數(shù)按照《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 D70—2010)選取,如表2所示。模型建立與網(wǎng)絡劃分如圖2所示。
圖2 三種注漿模式
結構彈性模量/GPa泊松比重度/(N·m-3)黏聚力/MPa內摩擦角/(°)圍巖1.130.2724.331033注漿0.060.3021.56035噴混23.500.2022.0
采用波動法進行地震動輸入,模型邊界采用黏彈性人工邊界[7-9],地震波通過約束邊界輸入,模型土體與模型外側土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圖3所示,其中KT、CT為切向彈簧系數(shù)與阻尼系數(shù),KN、CN為法向彈簧系數(shù)與阻尼系數(shù),切向彈簧系數(shù)與阻尼系數(shù)[10-11]
圖3 人工邊界等效物理系統(tǒng)
法向彈簧系數(shù)與阻尼系數(shù)
式中:cs與cp分為S波與P波的波速(cs=1.732 km·s-1,cp=1 km·s-1);ρ為介質密度,ρ=2 430 kg·m-3;A為有限元網(wǎng)絡面積,A=1 m2;R為產(chǎn)生的動力荷載效應距離人工邊界的距離;G為介質的剪切模量,G=1.13 GPa;αT、αN分別為切向和法向的系數(shù),取值為0.45和0.91。
隧道地震分析采用波動法進行地震動輸入,地震波荷載通過約束邊界施加,在X與Y方向輸入地震波[12-14]。利用Midas自帶的地震波數(shù)據(jù)進行時程分析,選用1940,EI Centro Site,270 Deg波,取50 s前的時程數(shù)據(jù),如圖4所示。
圖4 時程函數(shù)
X方向地震波的到達時間為第1.8 s,Y方向地震波的到達時間為第2.6 s,2個方向地震波的折減系數(shù)均為0.85,加載角度均為90°,即X方向地震波作用于模型邊界Y方向,Y方向地震波作用于模型邊界X方向,加速度最大值為0.26g,所有振型的阻尼比為0.05,加載時間為20 s,分析時間步距為0.02 s,輸出時間步長為2 s。
在隧道內輪廓線內布置8個測點,間隔角度為45°,統(tǒng)計內力;布置6個測點,統(tǒng)計拱頂、拱肩、拱腳、拱底位移,如圖5所示。
圖5 測點布置
襯砌的內力峰值發(fā)生在14.6 s,對無加固及3種注漿方式的襯砌彎矩與軸力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圖6、7所示。
圖6 14.6 s時刻襯砌軸力
圖7 14.6 s時刻的襯砌彎矩
由圖6、7可知,無加固條件下的拱腳襯砌軸力與彎矩均較大,軸力與彎矩明顯呈現(xiàn)凸起;注漿加固使得襯砌內力從拱腳向拱中部轉移,呈現(xiàn)出一定的回縮,數(shù)值僅為原來的20%~45%,內力的分布更加均勻,軸力與彎矩圖更加“平坦”,不會產(chǎn)生局部集中的情況;其中全環(huán)接觸式注漿對于減少襯砌內力效果最好,拱腳軸力與彎矩明顯減少,內力僅為原來的20%,全環(huán)間隔式注漿次之,內力為原來的31%,局部注漿效果不明顯,內力為原來的45%。
地震荷載作用下,取全環(huán)接觸式注漿情況下拱腳的加速度作為參考,繪制時程曲線,如圖8所示。
圖8 拱腳加速度時程曲線
20 s內,拱腳加速度出現(xiàn)多個峰值,其中正峰值為0.39 m·s-2,負峰值為0.42 m·s-2,前10 s加速度曲線波動較大,后10 s逐漸趨于穩(wěn)定。隧道整個結構的加速度可以拱腳為參考,時程后半段受地震影響較小。
地震荷載作用下,隧道主要產(chǎn)生襯砌的開裂破壞,襯砌開裂主要由受拉控制與強制水平位移導致[8],而由內力分析可知,拱腳為襯砌最薄弱的位置,因此主要統(tǒng)計襯砌拱腳在20 s內的水平位移。參考拱腳加速度時程曲線與有限元計算結果,繪制位移時程曲線,如圖9所示。
圖9 拱腳水平位移時程曲線
在時程荷載作用下,拱腳水平位移呈現(xiàn)“雙峰”,即水平位移的正值與負值均有一個峰值,正峰出現(xiàn)在4.8 s左右,負值出現(xiàn)在14.6 s左右,且峰值比為2。地震荷載作用后,水平位移不能恢復為初始值,說明卸載后拱腳存在卸荷變形,變形值為5 mm左右。隧道襯砌位移負值峰產(chǎn)生在14.6 s左右,主要取拱腳﹑拱肩﹑拱底﹑拱頂在不同注漿模式下最大水平位移,同時定義ΔUmax為襯砌水平位移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未注漿時隧道最大水平位移較小,注漿加固后隧道水平位移增大值為原來的11%~23%,說明隧道注漿增大了襯砌的整體剛度,使得地震荷載作用下隧道位移增加;注漿前后的拱腳水平位移均最大,拱底及拱頂?shù)乃轿灰谱钚?,說明拱腳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最容易產(chǎn)生錯位;注漿加固條件下位移差值較小,水平位移差值為原來的32%~55%,證明注漿可以使襯砌位移變化相對緩和,提高了隧道襯砌的抗震性能[15-16]。
表3 不同注漿模式下襯砌的水平位移
安全系數(shù)f為混凝土抗拉(壓)強度值與地震荷載下隧道襯砌最大(小)主應力值之比,當f<1時襯砌開裂,f>1時襯砌處于安全狀態(tài)。計算拱頂、拱底、拱肩、拱腳的安全系數(shù),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安全系數(shù)最小值
未注漿情況下拱底與拱腳的安全系數(shù)均小于1,說明地震荷載作用下襯砌最薄弱位置為拱底與拱腳[11];通過注漿加固,襯砌安全系數(shù)有很大提高,而且襯砌強度有一定的富余,其中全環(huán)接觸式注漿效果最好,提高強度為原來的45%,全環(huán)間隔式注漿效果次之,提高強度為原來的20%,局部注漿效果最差,提高強度為原來的11%,但也能滿足設計要求。
(1)地震荷載作用下,隧道襯砌在未注漿時,拱腳出現(xiàn)應力集中,其余部分應力較小,通過注漿加固,拱腳應力向周圍“擴散”,最終應力的分布比較均勻。
(2)隧道拱腳加速度曲線出現(xiàn)多個峰值,其中正峰為0.39 m·s-2, 負峰為0.42 m·s-2,后半個時程加速度受地震影響較小,拱腳加速度可以作為隧道襯砌加速度的參考。
(3)拱腳水平位移在地震荷載作用下呈現(xiàn)出了2個峰值,其中負峰值數(shù)值較大,出現(xiàn)在14.6 s左右,加載完成后,位移存在一定的殘余,說明襯砌產(chǎn)生了一定的塑性變形,
(4)注漿加固使得襯砌整體剛度增大,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整體水平位移增加,但相對位移減小,不會出現(xiàn)襯砌錯臺等嚴重的隧道震害。
(5)注漿加固作為常用的隧道減震方法,能夠避免拱腳的局部受力集中現(xiàn)象,其中全環(huán)接觸式注漿效果最好,值得在高烈度地震設防區(qū)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