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林
語文學(xué)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千百年來,有些文章因為后世的曲解和閹割都會給解讀帶來一系列的困惑?!蹲勇?、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經(jīng)過封建統(tǒng)治者有目的的塑造,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人孔子被架上了“圣壇”,在光環(huán)的籠罩下,對孔子的認識具有了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通過品味師生對話,體察動作細節(jié),全面認識孔子,也許《侍坐》才會展現(xiàn)更為真實的師徒形象,可讀性、可品性將更濃厚。在《侍坐》文章分析過程中,通過對“哂”字內(nèi)藏玄機和吾與點也”難言之隱及孔子“座談”引而不發(fā)的深入分析,探求孔子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
(一)“哂”字內(nèi)藏玄機。“夫子哂之”的“哂”在學(xué)界有三種解釋:“微笑”“笑”“譏笑”。結(jié)合文章來看,夫子在后文中解釋了“哂”的緣由——“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面對一個輕率之人放“妄言”,將“哂”釋義為“微笑”顯然不甚恰當。究其原因,將“哂”釋義為“微笑”而不釋義為“譏笑”無非礙于“圣人”形象,美化孔子罷了。多年對“禮”的堅持,使他面對子路的輕率,內(nèi)心產(chǎn)生不認同,他就是譏笑,借此表現(xiàn)出對子路不“禮”不“讓”的不滿?!墩撜Z》中孔子也口出惡語“巧言令色,鮮仁矣”、“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友直,宜也”。罵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罵子路“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陛^之這些,對待子路態(tài)度上說“譏笑”就無可厚非了。
(二)“坐談”引而不發(fā)。就話題選定來說,孔子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他利用了學(xué)生心思,“鼓動”學(xué)生說出內(nèi)心真實感受。他知道,若是沒才能,也就“抱殘守缺”,但學(xué)生一個個才華卓越,抱負遠大?!皩W(xué)會文武藝”卻難以“售與帝王家”,免不了牢騷滿腹,怨聲載道。孔子正是抓住這種心思發(fā)問,一擊“心”而波瀾起。學(xué)生既然在帝王那里得不到賞識,在老師面前暢談自己的理想抱負、情操志趣,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再說說孔子的談話方式。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遲遲不見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只是說“XX,爾何如”??梢钥闯?,這次談?wù)?,孔子本來是不打算給出評價的,只是在曾皙的追問下,才連用五個反問發(fā)表“不甚深入”的看法,不給正面結(jié)論。如果沒有曾皙的追問,《侍坐》也就無“評”而終了。孔子拿捏曾皙的心理非常準確。究其原因,在四個弟子中,有三個弟子是直接回答了孔子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理想志向。唯獨曾皙多了個“異乎三子者之撰”,具有很強的試探性。他似乎很擔心孔子聽完他的理想后對他有看法,就算聽到了“吾與點也”可還是不放心。為求心安,可以說他是故意走在最后,問道“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問的是三人,最想知道的恐怕是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吧??鬃訁s又一次引而不發(fā),就只評了三個人,唯獨沒評曾皙。其實孔子此時是有“難言之隱”。
(三)“吾與點也”的難言之隱。關(guān)于孔子是如何對待曾皙的志向的,孔子的回答是“同”而不“贊”在面對曾皙描繪的一幅“閑云野鶴”式的生活畫面。這種士大夫瀟灑適意的生活場景,和《禮記·大同》所描繪的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百姓各得其所,社會和諧美好的生活藍圖并不相同。曾皙心向往之的生活美景屬個人行為,具有很強的道家思想。這樣的思想和孔子經(jīng)歷多年的周游列國屢遭失敗、心力交瘁而想過平靜無為的生活的想法在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不難看出,孔子內(nèi)心不僅僅只是“與”點,而是“贊”點。終究沒有“贊”出口,是因為孔子心里清楚,曾皙的理想志向與自己多年來的所做、所行、所講是不相符的,甚至相悖。雖說孔子晚年流露出“道不行,乘桴浮于?!钡碾[居思想,但就整部《論語》而言,“入世”思想一直伴隨始終,不曾廢離半分。所以四個學(xué)生中,就思想碰撞而言,曾皙給孔子帶來的痛苦是最大的,這恐怕就是孔子“喟然”的原因之所在。
孔子是我們文化中的“圣人”,我們固然不該去詆毀,可是如果連 “累累若喪家之狗”式的自嘲都被抹殺殆盡,我想這也未必是好事。在解讀孔子和《論語》時,讓孔子走下“圣壇”,秉承“豪華落盡見真淳”,未嘗不是對孔子的另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