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01 北京 張英華
木蘭柴①
王維
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②。
①柴(zhài):有籬落的村墅。
②嵐:山林間的霧氣。
絢爛的晚霞鋪展開來的時候,西方的天空正醉著。醉酒的夕陽雖然只露出半張臉,依然在秋山之上顯露著酡紅的容顏。
大山似乎在勸說:“醉成這樣了,快回去休息吧!”夕陽好像在掙扎:“不!不!我沒醉,我沒醉!讓我再待一會兒……”然而夕陽的臉還是在秋山的推勸中越變越小……
晚霞舍不得洗去明媚的妝容,戀戀不舍地在天空中變幻著愈來愈淡的彩繪。
黃昏的微光中,一只鳥兒一掠而過,又一只鳥兒緊隨其后,好像在追趕它前方的伴侶。前方有它們共同的家,在茂密的山林里。
最后一抹夕陽的紅光涂在了山林之上,不同顏色的樹葉,五彩斑斕;夕陽的光芒也繪出了鳥兒鮮明如畫的彩羽,艷麗華美。彩羽一閃而過,轉(zhuǎn)眼就隱入傍晚山林的霧氣之中,不見其蹤……
多么鮮活生動的秋山夕照鳥歸圖!
秋山有力,逐漸收束夕陽之光;鳥兒高飛,先后相隨歸巢;青黛的山色,愈來愈深;夕陽的鮮紅,越來越淡;樹葉五彩繽紛,光鮮亮麗;鳥羽顏色鮮明,一閃即逝;霧氣淡白朦朧,隱隱上浮……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從木蘭柴里觀賞到的片刻美景,就這樣在詩人的筆下變成了永恒的風(fēng)景。
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边@首小詩描摹的就是一幅幅動態(tài)的秋晚圖:秋山夕陽漸沉圖,飛鳥先后歸巢圖,傍晚霧氣上浮圖。畫中動態(tài),宛然可見。
“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xiàn)全動作的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xù)暗示空間中的綿延。”在《詩論》中,朱光潛先生這樣比較詩與畫的不同。正是因為“化靜為動”,詩中這幅秋山夕照鳥歸圖才具有了一種比畫更為生動的魅力。
如果將“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句中的“斂”與“逐”兩詞換掉,你會用什么詞來替換?你用的詞跟原詞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我會用“含”“隨”來替換。跟“含”相比,“斂”更有力量,能表現(xiàn)出秋山逐漸收束夕陽余光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力更強(qiáng);“逐”和“隨”相比,更能顯現(xiàn)出傍晚時分飛鳥急欲相伴歸巢的情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