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意義的闡釋性與闡釋意義?
        ——語言中的闡釋意義研究

        2018-11-29 00:34:53王洪明關月月
        外語學刊 2018年4期
        關鍵詞:主體意義文本

        王洪明 關月月

        (曲阜師范大學,曲阜273165)

        提 要:意義的闡釋性與闡釋意義不是兩個對等的概念,闡釋性是意義具有的性質,而闡釋意義是一類獨特的意義。意義的闡釋性具有絕對性,它體現(xiàn)在主體解讀世界和主體解讀文本兩個層面。而闡釋意義只體現(xiàn)在主體對世界的解讀這一個層面,并且特指說話人對客觀世界中某一行為的主觀態(tài)度。因此,闡釋意義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最后,闡釋意義的表達既可以使用語言手段,也可以使用非語言手段。前者對語境的依賴較小,后者較大。

        1 引言

        意義的闡釋性和闡釋意義并不是兩個對等的概念,前者是對意義性質的一種描述,后者則指某一種意義類型。對“意義具有闡釋性”這一問題的認識是逐步形成的。起初對意義的認知受邏輯學“外延/內涵”概念的影響,把“意義”視為對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后來隨著認識的加深,學者們注意到意義的形成跟主體的認知有關。尤其是哲學詮釋學和認知語言學,更是將這一觀點發(fā)揮到極致。而闡釋意義的術語源自俄羅斯學者。它首先被М.Я.Гловинская看成體的一種變體語法意義(Гловинская2001:193)。后來,Апресян(2004),Падучева(2005)和Кустова(2005)等人認為,這種意義是一類動詞具有的詞匯意義,而不是體的語法意義。闡釋意義的語義特征表現(xiàn)為:其語義結構中包含兩個語義成分——客觀存在的事件P以及對其進行的評價R(Апресян2009:180)。其中,“評價”成分在語義結構中占據(jù)顯要的陳說位置。實際上,闡釋意義是主體針對某一行為表達的主觀意義,它并不是動詞獨有,有些名詞或者某些固定的句法構造都可以表達闡釋意義。

        既然語言中的意義具有闡釋特征,那么闡釋意義是否應該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單獨的意義類型。本文從下列角度回答這一問題:首先厘清意義的闡釋性質,其次對比分析闡釋意義和非闡釋意義,最后指出語言中闡釋意義的表達手段。

        2 意義的闡釋性質

        2.1 哲學詮釋學對意義闡釋性的研究

        哲學詮釋學對意義的理解和傳統(tǒng)并不相同。傳統(tǒng)上往往把意義看成某一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或者認為意義是能指向的事物。這種觀點起源于邏輯學對外延和內涵的研究。在Ogden和Richards列出的22種“意義”的定義中,就不乏這種觀點(利奇2005:1-2)。該觀點認為意義具有客觀屬性,脫離認知主體而存在。而結構主義研究靜態(tài)語言系統(tǒng)、剝離主觀因素的做法對這種觀點起到助推作用。上世紀50年代風靡一時的義素分析就是將意義看成一組區(qū)別性特征之和。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認為意義應當像科學的定義一樣準確,應當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因此他認為,有些諸如“愛”“恨”之類的詞暫時無法揭示其意義,“語言研究中‘意義’的說明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這種情況一直要持續(xù)到人類的知識遠遠超過目前的狀況為止”(布龍菲爾德2008:167)。隨著語言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意義”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征。利奇歸納出理性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和情感意義等7種意義(利奇2005:13-33)。Ogden和Richards提出語義三角學說,指出詞、意義和所指事物之間的關系,Новиков認為語義三角有混淆“意義”(значение)和“概念”(понятие)之嫌,將語義三角發(fā)展成語義梯形(郝斌2003:8),其中“意義”和“概念”各占一角。Щерба區(qū)分樸素概念和科學概念,指出意義是對樸素概念的反映(Апресян1974:7)。華劭也指出,“概念反映事物最本質的特征,它們體現(xiàn)其質的規(guī)定性,而意義則反映詞語使用者認為在日常交際中重要的特征”(華劭2005:22)。盡管隨著認識的加深,意義的內涵中納入“詞語使用者”這一主觀因素,但人們對“意義”這一概念的認識沒有本質的變化,即認為意義是獨立于“人”的客觀實在。

        哲學詮釋學對意義的看法有所改變。它不再將意義視為一個獨立的客觀實在。只有在主體與文本的互動中才會喚起意義,“文本的意義就是突入文本存在之境的此在生存性建構。文本的意義是在理解者的理解行為中展現(xiàn)的,而絕沒有先驗的意義”(王峰2007:71)。文本在這里是一個廣義范疇。在主體對文本認識之前,意義只具有潛存的可能性,只有當處于某個視域中的主體和文本的境遇融合時,理解得以發(fā)生,意義得以形成(伽達默爾2010:433)。因此,哲學詮釋學實際上把詮釋主體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而文本的創(chuàng)造者在文本形成后便隱退。一切意義的發(fā)生都是主體詮釋的結果。哲學詮釋學的這一思想體現(xiàn)在伽達默爾對效果歷史的解釋中。在伽達默爾看來,歷史存在的意義不是歷史本來呈現(xiàn)的樣貌,而是存在于主體對歷史的解讀中。作為一個文本,歷史以客觀的、獨立于主體的形式存在,可是在理解中,歷史總是出現(xiàn)在主體的視域中。換句話說,“對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必須具有效果歷史意識”(同上:9)。在主體對歷史的理解過程中,主體和歷史進行雙向互動,一方面,歷史向詮釋主體展現(xiàn)并對其加以引導,另一方面,詮釋主體由于視域不同,從而影響對歷史本身的理解。在這種互動式的理解中,歷史的意義得以呈現(xiàn)?!敖忈寣W的全部歷史就表現(xiàn)在對它的各種不同解釋中。事實上,這個命題包含詮釋學的全部問題?!保ǜ窭实?009:5)既然意義只有在詮釋主體的理解中才能表現(xiàn)自己,那么,意義就不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它必須在“人”的理解中才能現(xiàn)實化,因此,意義的構建過程不可能離開人。并且,這里的“人”不是以集體,而是以個體方式存在。

        伽達默爾極大地抬高詮釋在意義形成中的作用。在這里,創(chuàng)造的主體(作者)在文本形成之后便隱退,他只提供意義顯現(xiàn)的潛能性,而文本的理解者(讀者)才把這一潛在的意義現(xiàn)實化。“從伽達默爾的觀點出發(fā)可以看到,理解是對文本意義的領悟,詮釋是基于理解之上的語言再構建,是對文本可能意義的現(xiàn)實化,或稱意義的定型化,它是個體間的交互性行為”。(王峰2007:71)因此,對于伽達默爾而言,意義并不存在一個先驗的本質特征,所有意義都是由文本和讀者互動形成,不同讀者會形成不同意義,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作為讀者的詮釋主體對文本的解讀允許誤解的存在,正是誤解給文本的意義提供無限的可能性,意義的發(fā)展變化也源自于此。

        哲學詮釋學意在表明,意義具有闡釋性質,它的自我實現(xiàn)離不開主體的詮釋作用,“在重新喚起文本意義的過程中解釋者自己的思想總是已經參與了進去”(伽達默爾2010:546)。盡管伽達默爾所說的意義和語言學中對語言單位的意義研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抽象而后者具體),但這種觀點具有啟迪作用:揭示語言單位的意義不能離開其認知的主體。而且哲學詮釋學還表明:語言具有闡釋特征。這種觀點又一次批判傳統(tǒng)結構主義的語言學研究:語言不是一個純粹靜態(tài)的客觀系統(tǒng),它體現(xiàn)著主體的闡釋特征。

        2.2 認知語言學對意義闡釋性的研究

        哲學詮釋學只關注讀者對文本的詮釋,不關注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詮釋,即在文本構建過程中主體的闡釋作用。因為它認為,意義只在主體對文本的互動理解中產生。這無疑過分抬高讀者的地位。實際上,作者在文本構建中同樣體現(xiàn)出主體的闡釋作用。目前從這一角度進行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認知語言學的一系列著作中。

        認知語言學解釋人以自身的體驗為基礎構建客觀世界意義的方式。它指出,“范疇、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現(xiàn)實客觀的、鏡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們在對客觀外界感知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認知加工而形成的。人們在經驗和行為中形成了范疇和概念,與此同時也就形成了意義”(王寅2007:57)。在這里,人的思維起著透鏡的角色,把客觀現(xiàn)實折射到語言中。這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即“在語言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思維或認知這一中間層次,如果不依靠范疇知識、概念結構和認知方式,就無法接近現(xiàn)實”(同上)。因此,恰恰是人的認知導致語言和現(xiàn)實世界對應的偏差。語言中描述的情景是主觀情景,它是“在某一語言中由某一確定詞匯語義單位反映的客觀世界的片斷”(Мельчук1974:85)。反映在語言中的客觀世界片斷是人為的有序排列,不是客觀世界的原貌。如“買”“賣”雖指向同一個客觀情景,但描述的側重點不同,使用的詞匯也不一樣,從而表現(xiàn)出主觀情景和客觀情景的差異(張家驊等2003:27-28)。認知語言學家對圖形(figure)與背景(ground)(趙艷芳2000:148)、射體(trajector)和界標(landmark)(溫格瑞爾 施密特2009:189)和隱喻(胡壯麟2004:71)等概念的研究都表明人的認知在文本構建、意義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與哲學詮釋學相比,認知語言學更注重創(chuàng)作主體是如何理解世界和構建文本的。認知語言學以體驗哲學為基礎,認為身體的體驗在文本構建和意義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通過自身的感官認知外界,形成人理解世界的基礎,這一基礎以意象圖式存儲在人的記憶中。意象圖式,“指人類在與客觀外界進行互動性體驗過程中反復出現(xiàn)的常規(guī)性樣式”(王寅2007:175),它是“人們從外部世界多次的互動經驗中抽象出來,并用于類似經驗的一個具有高度組織的概念結構”(楊明天2004:44),是人進一步理解世界的基礎。每個人形成的意象圖式不同,會導致其在后續(xù)對世界理解過程中的理解不同。最初的意象圖式往往較為具體。在認知新的世界時,我們總是用已知的意象圖式模式去構建,用直觀的形象表達抽象的概念,于是形成隱喻。因此,隱喻成為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主體在認知世界時也時時刻刻對外部世界進行著詮釋。在文本及其意義的構建過程中,主體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認知理解客觀世界,選擇描寫角度等。因此,文本創(chuàng)作者和文本解讀者具有同等的地位。

        3 闡釋的兩個層面

        對哲學詮釋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分析可以引出闡釋的兩個層面:對客觀世界的闡釋——它是形成文本(即編碼)的過程;對文本的闡釋,它是解讀文本(即解碼)的過程。

        前者表現(xiàn)為對客觀世界中事物、現(xiàn)象以及事件的主觀認知,這種認知包括對事件的解讀(形成褒貶評價)、對客觀事件中焦點和背景的選?。ㄍ怀鲂畔⒔裹c)、對事件進行的主觀次序的排列(選擇描寫主題)。對客觀對象的闡釋是主體和客觀世界互動的結果。這里的主體是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能力決定著其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水平。這種審美能力依賴于集體共同的審美特征,同時又帶有創(chuàng)作主體自己的個性。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就是創(chuàng)作主體在審美能力的驅動下,用已形成的意象圖式表達理解客觀世界的過程。這里創(chuàng)造活動形成的文本具有廣義范疇,不僅指語言文本。從這里可以看出,闡釋動詞的研究屬于第一個層面。它研究說話者對客觀事件的態(tài)度。動詞意義凸顯的不是說話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描寫,而是對客觀事件的主觀評價,是說話者對客觀事件的歸類:把某一事件歸為另外一種事件,建立的是兩個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在闡釋動詞意義的形成過程中,客觀事件較少對主體產生影響,它雖然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以突出某一特點的方式),但作用并不明顯,這里更多的是主體因自己所處境遇不同而形成的主觀意見。在這點上,闡釋動詞具有的闡釋意義和一般意義有差別:按照哲學詮釋學的觀點,一般意義的形成是主體和文本互動的結果,文本在意義的形成中也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并且,一般意義強調的是詮釋主體對文本的理解,而不是主體對文本形成的評價。

        后者表現(xiàn)為對文本的解讀,是詮釋主體和文本(包括文本作者、文本的事件、文本的布局)進行的互動。對文本的闡釋表現(xiàn)為主體對本文意義的理解。從哲學詮釋學的角度看,文本在進行闡釋之前只有一個潛在可能的意義,只有在詮釋主體進入到文本中來,實現(xiàn)詮釋主體視域和文本視域的融合,才會生成具體的意義。因此,文本的意義并不唯一,它隨著詮釋主體的變化而變化,隨著視域的變化而變化。正是在這種意義變化的基礎上,文本意義得以延續(xù)、增殖,“藝術的真理和意義只存在于以后對它的理解和解釋的無限過程中”(伽達默爾2010:7)。在這一層面進行的研究有文藝評論和翻譯等。伽達默爾指出,翻譯是一種再創(chuàng)活動,“不管翻譯者如何力圖進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設身處地把自己想象為原作者,翻譯都不可能純粹是作者原始心理過程的重新喚起,而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而這種再創(chuàng)造乃受到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所指導,這一點是完全清楚的”(同上:542)。因此,即便我們曾對“譯者總無法再現(xiàn)原作的全貌”感到悲哀,但哲學詮釋學卻重新鼓舞我們:如果文本意義是解讀主體和文本互動形成的話,那么,每一種譯文的版本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合理的。只是譯者應當受到文本的限制。

        從這兩個平面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編碼的角度,還是在解碼的角度,意義都具有闡釋性質。前者表現(xiàn)為作者在文本形成過程中的主觀建構作用,后者表現(xiàn)為讀者在解讀文本中的主觀闡釋作用。那么,闡釋意義和非闡釋意義究竟有何區(qū)別?

        4 闡釋意義與非闡釋意義

        從哲學詮釋學和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意義具有闡釋性質毋庸置疑。但問題在于,主體的闡釋總要受到客觀世界、文本的限制。因此,主體的闡釋并不總是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反映在語言單位中就是:不同語言單位意義中具有的闡釋性質不同,有些語言單位意義中主體的闡釋比較弱,有些則比較強。因此,闡釋意義作為獨立的一類意義研究才具有意義。

        意義中主體闡釋性最弱的語言單位一般是直接反映客觀世界的語言單位,如普通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等。它們的核心意義是主體和客觀世界事物、現(xiàn)象互動的結果。這種意義形成時雖然有一定程度的闡釋性質,但主體受到的限制最強。客觀世界賦予主體的自由僅限于特征的選擇、焦點的凸顯和主題的選擇等層面。這種語言單位形成的意義一般構成詞匯的概念意義、指物意義(張家驊等2003:11),它是以知識的形式存儲在語言中。當然,此處的概念意義和“概念”本身并不等同,前者具有主觀特征,后者具有客觀特征。在傳統(tǒng)語言學的研究中,這類意義往往可看成詞匯的客觀意義,其主體闡釋性最弱。

        意義中主體闡釋性較強的語言單位一般反映某一群體共同的認知,這種意義又稱為文化聯(lián)想意義、文化伴隨意義(張家驊2006:39)。文化聯(lián)想意義不是某一群體(民族)對客觀事物、事件的直接描寫,而是對某一客觀事物、事件的規(guī)約性評價。這里主體的闡釋性以集體的方式存在,反映集體的共同認知理念,“蘊涵著該語言文化群體對于被稱謂事物的特定主觀態(tài)度”(同上)。文化聯(lián)想意義形成文化知識,帶有明顯的闡釋特征。這種知識往往為某一民族特有,在其它語言中常常沒有對應的語言單位表達。但由于這種意義帶有集體意識,是集體認知的結果,所以認知一旦形成就對個人的認知具有限制作用,個人對意義的解讀需要集體的認證和認同。因此,盡管文化聯(lián)想意義具有明顯的闡釋性,但卻同闡釋意義有本質區(qū)別:后者是個體對某一行為的即時評價,不同個體對同一行為的評價很可能完全不同。

        意義中主體闡釋性最強的語言單位往往包含著個體的認知闡釋。這種意義可稱為闡釋意義。張家驊將這種意義和文化聯(lián)想意義統(tǒng)稱為語用意義(張家驊2006:36-37),利奇稱為情感意義。但闡釋意義的范圍比情感意義要略廣,因為前者除表達感情評價外,還表達主觀態(tài)度。闡釋意義對某一行為、事件的認知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也就是說,主體闡釋的自由度在這里得到充分發(fā)揮。闡釋意義的存在是主體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必備條件。在具有闡釋意義的語言單位釋義中包含著這樣的語義成分:在言語時刻之前有具體的一次動作;針對這個動作或這個動作造成的結果,說話人在言語時刻將它解釋為一類行為(Падучева 2005:28,Апресян2009:178)。前者是一個客觀的行為P,后者是帶有主觀評價的行為R,主體闡釋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這里P和R的聯(lián)系并不一定具有規(guī)約性。它們的規(guī)約性和闡釋性呈反比關系:規(guī)約性越強,闡釋性越弱。

        對比這3類意義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種是客觀性意義,主體的闡釋性在此并不表現(xiàn)在主體的意見表達,而是表現(xiàn)在主體的認知水平上,即主體的認知程度、主體的境遇和意象圖式決定著它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程度。這種闡釋性是被迫的闡釋性,是主體無法避免的。第二種文化聯(lián)想意義和第三種闡釋意義是主觀性意義,它是主體意見的表達,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它不是由主體的認知程度、境遇、意象圖式等決定的,而是由主體的主觀好惡、關注焦點的不同引起的。因此,這兩種意義的闡釋性具有主動性質,是積極的行為闡釋。但第二種和第三種又有不同之處。前者是集體規(guī)約性的闡釋,是集體行為,它成為文化知識存儲在語言中;后者是個體行為,它表達個體在即時情景下的主觀評判,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它不是傳遞知識而是表達說話人的意見,因此,主體的闡釋性在闡釋意義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

        5 闡釋意義的表達手段

        5.1 語言手段

        表達闡釋意義的語言手段主要有詞匯手段、句法結構手段等。前者通常表現(xiàn)在動詞和名詞中,后者特指某些特殊的句子結構。

        動詞是表達闡釋意義的最常見手段。闡釋意義最初就是在動詞中發(fā)現(xiàn)的。Гловинская發(fā)現(xiàn),未完成體動詞有時不表達具體過程意義,而表達一種評價意義,因此把這種意義稱為闡釋意義(Гловинская2001:193)。它作為動詞體的一種變體意義而存在。后來Апресян,Падучева和Кустова等相繼研究該問題,發(fā)現(xiàn)這種意義不是體的變體意義,而是詞匯意義。于是,具有這種意義的動詞被稱為闡釋動詞(Апресян2004:5,Падучева2005:28,Кустова2005:75)。盡管Апресян,Падучева,Кустова等對闡釋動詞的語義類別劃分并不相同,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這是語言中一類特殊的動詞具有的意義。這類動詞包含獨特的語義結構成分:(1)稱名客觀事件的行為P;(2)說話人對行為P的解釋評價R.并且,第二個成分占據(jù)預設位置,第二個成分占據(jù)陳說位置(Апресян2009:180)。

        ①這個話我特別愛聽,因為我老婆經常私下誹謗我,老東西,說我顯老。

        例①中,動詞“誹謗”屬于闡釋動詞,它的語義結構中主要包含兩個語義成分:(1)X說了P;(2)S認為P是無中生有的、毀人名譽的(王洪明2011:87)。其中,(1)是預設成分,是評價得以進行的基礎;(2)是陳說成分,是說話人表達的對成分(1)的評價。成分(2)本身不指向客觀世界,它借助于成分(1)間接指向客觀世界。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有學者把闡釋動詞稱為“間接稱名動詞(глаголы косвенной номинации)”(Падучева 2004:340,Кустова2005:76),認為二者具有“共指關系”(кореферентность)(Падучева2005:30)。

        名詞也可以表達闡釋意義,關于這點,少有學者提及。有些名詞本身含有集體評價意義,在具體言語中,它可以用于對某一行為的闡釋。如“流氓”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的釋義為:(1)原指無業(yè)游民,后來指不務正業(yè)、為非作歹的人;(2)指調戲婦女等惡劣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8:875)。這些評價意義使得該詞在具體交際情景中可以表達說話者的闡釋意義:對某一行為進行評價判斷。

        ②見我被煙熏的睜一眼閉一眼,樣子非常難看。打頭的一個不禁說道:耍流氓。

        例②中說話者對“我的樣子”進行主觀評判,認為這是一種流氓行為。名詞表達闡釋意義有一定的限制:名詞本身具有一定的評價意義并且能對一個行為進行評價。因此,大多數(shù)名詞都不表達闡釋意義。表達闡釋意義的名詞只是其中一小類,并且脫離開具體的交際情景,很難說這些名詞仍舊可以看成是具有闡釋意義的名詞。換句話說,闡釋名詞這一說法未必成立。從這里不難看出,闡釋意義明顯具有言語性質。

        形容詞等其它詞類盡管有時具有評價意義,如俄語的指小表愛形式和漢語形容詞的疊用形式,但它們本身通常不指向一個情景或行為,因此,這種評價意義不能看成闡釋意義。語氣詞雖然也可表達闡釋意義,但其言語性質更強,其闡釋意義必須在明確的上下文中才能確定。

        有些特定的句法結構會表達闡釋意義,如漢語的“是在……”“這哪里是……這是”結構、俄語的副動詞結構和если引導的條件從句等。例如:

        ③a.前尼日利亞球星談非洲足球現(xiàn)狀:政府禁賽令是在胡鬧。

        b.這哪里是在工作,這是在死亡線上掙扎。

        c.Онобманывается,думая,чтожена еголюбит./他受騙了,以為妻子愛著自己。

        d.Вы ошибаетесь,еслирассчитываете наегоподдержку.(Апресян2009:189,王洪明2011:88)

        特定句法結構或者加強闡釋動詞具有的意義,或者賦予本來不具有闡釋意義的句子以闡釋意義。這些手段是為表達說話人意見服務的。

        5.2 非語言手段

        闡釋意義除通過語言手段表達外,也可以用身勢語等非語言手段表達,但同語氣詞一樣,非語言手段表達的闡釋意義同樣需要明確的語境,例如:

        ④毛主席細細端詳著寫好的字,輕輕搖了搖頭,自言自語地說:“沒寫好,沒寫好。”

        例④中身勢語“搖了搖頭”表達對“寫字”的否定評價,從這一點上來說,它同闡釋動詞的意義一致:對某一客觀事件的主觀評價。但由于身勢語表達的模糊性,有時需要配合言語行為共同使用,如例④的“自言自語”。作為一種超語言特征,身勢語應當作為獨立學科研究,本文不再詳述。

        6 結束語

        語言中闡釋意義的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同哲學詮釋學的傳統(tǒng)有關,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有關,它表達出當前語言研究中的趨勢:積極關注語言中的“人”。這種趨勢是對結構主義研究傳統(tǒng)的反思,后者極力擺脫語言中的“人”的因素,期望研究靜態(tài)、客觀的語言系統(tǒng)。從哲學詮釋學和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所有語言單位的意義都具有闡釋性——都是人對客觀世界認知的結果,是人在同客觀世界和文本的交流中形成。但這種看待意義的觀點是從一個絕對角度上而言的。在語言學研究的相對意義中,可以將意義分為客觀意義和主觀意義,前者是在認識客觀世界時形成,受到客觀世界的限制,反映出某一階段人的認知水平;后者是認知主體對客觀世界中的事物、現(xiàn)象、事件發(fā)表的觀點和看法,它不是對客觀事物、現(xiàn)象和事件等的描寫,而是評價,因此,主觀意義和客觀意義大不相同。主觀意義又包括文化聯(lián)想意義和闡釋意義,前者是某一語言群體共同的評價,具有集體意識特征,具有約定俗稱性和規(guī)約性,以文化知識的方式儲存;后者是個人的評價,具有個體特征和即時特征,不形成文化知識,只表達主觀意見。因此,文化聯(lián)想意義和闡釋意義也不完全相同。闡釋意義既可以用語言手段表達,又可以使用非語言手段表達。前者具體表現(xiàn)為動詞和名詞等詞匯手段和特定的句法結構,后者主要表現(xiàn)為身勢語。最后,本文是在思考哲學詮釋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某些觀點后的一些探索,囿于水平,難免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猜你喜歡
        主體意義文本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有意義的一天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詩里有你
        北極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語文知識(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无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91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亚洲色爱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片|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十八禁| 美女被内射中出在线观看| 美女扒开大腿让男人桶|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色欲AV成人无码精品无码| 91羞射短视频在线观看| 曰韩内射六十七十老熟女影视| 男女啪啪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av免费在线观看| 观看在线人视频| 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精品| 亚洲区在线| 官网A级毛片|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求网址日韩精品在线你懂的| 国产精华液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99视频这里有精品|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日本韩无专砖码高清|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专区无遮| 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a片|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国产福利美女小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婷婷| 在线观看特色大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巨乳人妻| 精品熟女av中文字幕| 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