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萍
摘 要:研究老莊思想的著作、論文有許多,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經(jīng)典,老莊思想有其獨特的代表性和思想內涵,以老莊思想為主要理論基礎的道家,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有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將粗略地探討了老莊哲學的主要思想,并對老莊哲學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的思想進行概述,由與儒家思想的對比的角度初步探討道家創(chuàng)立的原因。
關鍵詞:老莊 老子 莊子 道家 哲學
縱觀世界哲學史,回望中國的歷史長河,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枝奇葩——老莊哲學。雖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不能算作真正的哲學,因為它沒有完善的哲學理論體系以及明確的哲學論證依據(jù),卻并不影響它對于后人哲學思想及理論的啟迪,為他們的理論奠定基礎。
老子何人?他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他的思想主張,大都有在《老子》一書中保留。《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共五千多字。因其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又被人稱為《老子道德經(jīng)》,此書也是道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不過,今人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非老子原著,主要思想是老子的,文字卻已被戰(zhàn)國時人增益過。莊子,其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發(fā)展、有所變異,但在核心學說“道”的認知上是一脈相承的。他的著作《莊子》也非其原作,主要源于晉代郭象的注本《莊子》。通過研究,會發(fā)現(xiàn)老、莊的思想基礎和性質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老子以箴言表達,莊子以散文描述;老子憑直覺感受,莊子靠聰慧領悟;老子微笑待人,莊子狂笑處世;老子教人,莊子嘲人;老子說給心聽,莊子直指心靈。
老、莊思想的核心便是“道”。什么是“道”?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是對自然法則的感悟。因為老子改變了人們自古以來的觀念,使人們不再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不再認同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老子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非依據(jù)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自然本身。莊子對“道”的詮釋也不外乎兩點,萬物本源及自然客觀規(guī)律。不同之處,莊子在闡述“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特性時,相對老子的自然層面,擴展到了社會生活層面,致使這一哲學思想出現(xiàn)了片面化和消極化的傾向。但究其本質,對宇宙與自然的唯物認識仍是老莊哲學最核心的內容。
世人對于老莊哲學皆有不同的見解。許多人第一次閱讀他們的著作時,往往很難讀懂或立即明白。例如,《老子》一書,其言不過五千余字,研究、解釋它的著作、論文卻已有不可計數(shù)的數(shù)量。照理說,有了如此多可供參考的文獻,應該很容易閱讀理解《老子》的內容,事實卻恰恰相反。關于《老子》的定義是眾說紛紜,有認為它是講哲學的、是講政治的、甚至是講軍事的,等等,并引發(fā)了眾多長期并存、互相對立的觀點和想法。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對《老子》原文所作的解釋大都有其自相矛盾的地方,而非《老子》本身造成的。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錯一字、或斷句錯誤就很容易導致理解上的差異。如何判定自己真正掌握了“老莊思想”呢?如何確定自己掌握的“老莊哲學”就是真正的老子、莊子所想要表達的意圖呢?答案可能是無解。世上沒有誰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完全復制出另一個人的思想,只可能無限接近于他的觀點,類似極限的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再相似,依有差別。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老莊思想”進行再加工、再處理,對其著作加以自己的理解、詮釋、評價、定義……延續(xù)至今,很難想象真實的老、莊思想是這樣的嗎?
對老莊哲學思想的定義是后人總結得出。為何確信老莊崇尚自然,追求“道”的真諦。原因無非在于“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人類如何進化,演化的自然法則和客觀規(guī)律,本質是一樣的,不能否定的。”在無限趨近他們的思想,嘗試感同身受的時候,便能頓悟出“自然”本身就是最自然地存在,相對論也要依靠相對參照物而言,宇宙的奧秘無法解答完整,萬物有其存在和消失的原因,積極和消極也可以相互轉化。當真正感悟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時,會明白人類其實很渺小,卻妄圖用自己的理解猜想定義世界,證實自己的理論是真理。地球到底是中心還是邊緣體,電子最小還是某不知名“東西”最小……迄今只發(fā)現(xiàn)地球上有像我們這樣的“智慧”生物存在。當體悟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時,會發(fā)現(xiàn)人類再進化、文明再進步,所求之物就在周身,卻總被自我忽略,直至需要才去尋找早已存在的事實,人心難測。追求物質、精神財富,信仰、自由……任憑世人再信賴耶穌、真主,人類追尋世界的本質,給無數(shù)事物定義命名,冒險探索未知世界,卻更證明“自然”的偉大力量和人類自以為是的狂傲。有人評價這是一種消極思想,容易產(chǎn)生不思進取的心理。實則是一種客觀評價,是對“自然”的敬畏,畢竟演化至今的歷史足以證明:如果人類自不量力的惡意改造和破壞“自然”,反作用的下場是駭人的。
比起老子對于“道、無、有”的定義,莊子更深層次地表明自身的觀點。老子認為“道”仍是物,如《老子》二十一章有“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說法,老子所言的“道”,主旨是秩序。莊子認為,“道”作為萬物的本源,該是“未始有物者”,“物”已是次一等的境界,“道”不能被稱為“始”或者“無、有”,如《莊子<齊物論>》里有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為之夫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崩献影选暗馈狈Q為“始”,同時也用“無”和“有”來描述“道”。莊子認為,如果是“始”的話,那么“始”有無一個開始呢?如果是“無”的話,有無一個連“無”都沒有的狀態(tài)呢?得出,“道”是不可言說的,“大道不稱”。讓莊子的“道”更為虛化了,由“虛”引出了“道”的另一個特點:“通”。這點,莊子興許是受到了黃老學派的影響,老子沒有說到“通”,而莊子在《大宗師》中有提到“大通”,指的就是“道”。在《莊子》中用來描述“道”的“通”的意義大致可歸為三方面:首先,認為“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沒有分別和界限的,所有差異在“道”的范疇里是不存在的;其次,認為“道”和萬物之間沒有界限;最后,他認為萬物之間是相通的一體,如《知北游》的“到無所不在”和“物物者與物無際”之說,最能表現(xiàn)這種“通”義的便是寓言——莊周夢蝶,“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必有分矣?!鼻f周與蝴蝶雖有分別,卻有相通,故為“物化”。
由于老、莊已離我們千年之遠,后世之人不斷研究、繼承和發(fā)揚他們的思想,融合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其他學術的知識方法,便產(chǎn)生了一種涵蓋“道”的本質思想及其他內容的本土宗教學派——道家。為何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學派,且歷代都有如此多的人去支持、研究它呢?主要原因在于,人所處于的社會太壓迫了,導致許多人的人性被壓制乃至無處發(fā)泄。
眾所周知,自漢以來,由于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無數(shù)學派的思想、著作失傳于世,甚至限制了人的言語思想、行為方式和人權自由,甚至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科技的進步,這種影響延續(xù)至今??鬃邮鞘ト?,他所提倡的是“仁”與“禮”,謂之“克己復禮為仁”。用現(xiàn)今思維去理解,毋庸置疑是好的,理應受到推崇,即使,它有著違法自然的一面,卻也是區(qū)分人和其他動物重要的標志之一。然而,當它被封建統(tǒng)治者拿來實行極權專政統(tǒng)治時, “君臣父子”的等級制度便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禮”。它雖遵循了人的“自然”關系——父子,卻又“反自然”地推行實施 “君臣”關系。極權專政的統(tǒng)治者們利用專制手段,迫使百姓以“禮”而屈服統(tǒng)治,鑄造出千百年來社會無意識的“奴性”。譬如,當代社會依然存在眾多“隱形專制統(tǒng)治者”和 “掛羊頭賣狗肉”式的民主手段奴役百姓, “潛規(guī)則”一詞足以突顯。所謂“物極必反”,社會集體過度壓抑自我,勢必爆發(fā)出反抗情緒。當下個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他不使用“儒學思想”就無法統(tǒng)治國家時,為了個人利益會繼續(xù)推行儒家學術。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即使他崇尚老子,仍需要儒學思想幫他統(tǒng)治國家。如此的惡性循環(huán),便會使部分人逃避世事而去追求那飄渺的自然之道。
當人無以寄托只能寄托自然時,便產(chǎn)生了以老、莊為崇尚對象,以他們的思想為宗旨,追崇自然之道的道家學派。最具代表的就是那群被稱之為“隱士”的人,一群想要隱藏或者逃避世事的有知識、有德行的人,他們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某種高尚的目的,而非世俗的目的。他們不愿與混濁的世俗同流合污,不執(zhí)著于原物,無心以順有,從而打破成心造成的隔限,至于無窮的境地,終成無待的人。在這樣的心之逍遙與世俗之人墨守成規(guī)的對比下,還真是會讓人對“天地與我并存,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樣的語句產(chǎn)生深刻的體會。
參考文獻:
[1] 中華書局.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中華書局.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林語堂.老子的智慧[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王博.莊子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 郭世銘.《老子》究竟說什么[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