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強
打開一張歐洲地圖,繞開傳統(tǒng)的西歐地區(qū),從北往南,大概經(jīng)過波蘭、烏克蘭、(與之前認(rèn)識有所區(qū)別的)俄羅斯、捷克、斯洛文尼亞、意大利、葡萄牙等國,會形成一個彎月形的半圓弧。近些年來,對這些國家作家的閱讀成為我的一門必修課。
很顯然,這些國家大多數(shù)是前社會主義國家。他們展示出了某種共性,更多的是個性。辛波斯卡和米沃什站在一個問題的兩面,固守和逃離不影響他們的表達(dá)。“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于不寫詩的荒謬”,這是辛波斯卡。生活履歷上,米沃什和布羅茨基、納博科夫更類似,他們都是東歐的“叛徒”,長期定居美國,寫作則伸向遙遠(yuǎn)的故土。
納博科夫影響了當(dāng)代中國,《洛麗塔》書名成為一種女孩與大叔關(guān)系的隱喻。他新近在中國出版的短篇小說全集,再次引發(fā)閱讀者的興趣。其中有一篇《這里說俄語》,提供了公刑之外私刑在文學(xué)上的表達(dá)方式,超越國界的時代無法懲罰一個人,小說人物用私刑模擬公刑——針對的是一個陌生人,但這個人本身并未犯罪,不同理念之間的沖突,聚焦在兩個陌生人之間。
烏克蘭自然是巴別爾,當(dāng)然,在他的時代,他是以“蘇聯(lián)人”的面目出現(xiàn)。以至于現(xiàn)在很多人把他歸為俄羅斯作家。他的小說集《騎兵軍》是一個奇跡,戰(zhàn)爭、紅軍、人性,小說里沒有一句廢話,成為戰(zhàn)爭題材短篇小說的王者,這是世界級的高度。
捷克小國因卡夫卡而讓人敬畏,《變形記》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文學(xué)版圖,這之前,只有普希金之于俄羅斯有這個能力,而卡夫卡是之于世界的。想到布拉格,就想到兩個細(xì)節(jié),一是王寅的詩《想起一部捷克電影但想不起片名》,短小,精悍,力大無窮。另一個是今年春天,在一個文學(xué)活動上,一個捷克作家講話,提到了游客增多毀壞了他家鄉(xiāng)的寧靜。這個小個子作家,是否有卡夫卡的基因?他不幸,每天會遇到很多東方面孔。布拉格不僅是圣地,對了,還是他的家鄉(xiāng)。
2014年12月,薩拉蒙去世。這個斯洛文尼亞作家,作品悄然來到中國,某種程度上是他的榮幸,也是中國讀者的榮幸。他的國家只有200萬人口,寫作者必須面臨翻譯的問題,要不然讀者太少。他說:“我知道子彈留在了我的身體里,它們正在瓦解。我呼吸著,多么美好?!笔堑?,多么美好。
意大利提供了卡爾維諾。好像現(xiàn)在逢人便說卡爾維諾,老卡在中國成為顯學(xué),大有超越另一個卡(卡夫卡)的可能。精準(zhǔn)、冷靜、穿透力,我也喜歡他。這兩個卡,再加上卡佛,構(gòu)成了中國文青眼中的“三卡一村(村上春樹)”。我也有一個版本,“三爾一卡”:馬爾克斯、魯爾福、卡爾維諾、卡佛,卡爾維諾既是“爾”,又是“卡”。
卡夫卡提升了他的國家的尊嚴(yán),佩索阿也是。除了他和當(dāng)年的大航海、巴西、澳門,我實在想不起和這個國家有關(guān)的別的東西,或想起來了卻并不重要。不,還有一個薩拉馬戈,這是例外。佩索阿說,“我的心略大于整個宇宙”,他更厲害的是有幾十個異名,不是筆名,他創(chuàng)造一個人,以這個人的名義寫作,并塑造這個人的生活。也就是說,他一個人完成了幾十個作家的工作量、生活量。
然而,我們對他本人卻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一個小職員。他死了很多年了,生前幾乎沒發(fā)表過什么作品,至今一幫葡萄牙學(xué)者還在整理他的作品,數(shù)萬張手稿,不知要整理到什么時候。
還有一個挺有意思的事,以上這些人除了幾個獲諾獎的,別的大都是人群中親切的路人甲,卡夫卡是保險公司小職員,薩拉蒙當(dāng)過推銷員,佩索阿也是小職員。多少閃亮的靈魂,隱藏在人群深處?佩索阿的可怕還在于,所有作家都在創(chuàng)造自己,只有他在不斷消失,他隱藏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幾十個影子里。
最終消失的,不過是名字。佩索阿,只是一個符號。彎月形的半圓弧,劃到葡萄牙,一不小心掉進(jìn)大西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