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有燦爛的文化,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還有美味的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看山西,但是陜西油潑面、臊子面,新疆拌面,河南燴面,重慶小面,武漢熱干面紛紛表示不服:“大家都是面,山西面食的味道也沒比我們好到哪里,憑什么山西就被稱為‘面食之鄉(xiāng)呢?”琪姐姐猜是面食在山西人心中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
山西面食花樣多
山西人充滿想象力和實干力,這種性格都體現(xiàn)在一碗面里:在做面這件事上,山西人變出各種花樣。排列組合出上千個品種,就是普通人家一般也會十幾種面食。很多人都以為山西面食只有刀削面。在山西,面不僅有小麥做的,高粱、玉米、大豆、綠豆、豌豆、土豆、蕎麥、莜麥、小米、榆皮、藜麥等都可以做成面。比如:豆面抿尖,白面剔尖,紅面擦尖,土豆盒愣子,莜面栲栳栳,蕎面碗禿……
圖圖帶你領略山西拉面
師傅們做拉面時把一大塊面搓成一個粗條,扭成麻花,抻開,再扭在一起……就這樣反復幾次,在面板上不停地甩,后來就變成了一根根又細又勻的細絲。抖落下來仿佛萬條連綿不斷的細雨絲一般,面條在沸水里翻上滾下,好像游龍戲水。過一會兒,面條煮好了,撈出來,澆上鹵,再滴上幾滴我們山西的老陳醋。嘿!味道甭提有多美了。
好吃的面食在家中
很多來山西旅游的人都覺得山西的面食不好吃,那是因為你在面館吃到的面食根本不是真正的山西面食。好吃的面食大多深藏在每個普通百姓的家中,因為好面需用愛做成。做面的時候常常全家總動員,上至80歲老人,下到3歲頑童,都要上手幫忙。這個揪揪片,那個搓貓耳朵、魚魚,做起來雖然十分耗時,但一家人吃時最能品味到愛。
多多帶你領略手搟面
回到家,奶奶會拿出那個搪瓷的黃色和面盆,兩三人分量的面粉兌上水和勻?qū)崌D,拿出來放在案板上餳半小時。好似嬰孩兒般肥嫩的面團兒與空氣充分接觸后便可以搟面條了,不過,這可是個技術活兒。餳好的面得再揉上十幾分鐘,等面敲著有些瓷實了,再拿那最大號的搟面杖把整個面團推開,像是一個熟睡的孩子慢慢地伸個懶腰,就長個兒了。攤開的面片還有些厚度,然后再換小一點兒的搟面杖細細地搟,直到它的邊緣成為通透的薄片,中間略厚的時候,就可以動刀了。奶奶的刀工我至今也沒有學會,那“咔咔咔”切面條的聲音鏗鏘有力,一大張薄薄的面片兒剎那間就成了兩排整齊的面條兒,粗細適中且勻稱。
山西面食真的很精致
面的形狀一方面直接影響面煮熟的時間,更直接影響到面的口感,另一方面也關系到面的入味情況。
在吃面這件事上,山西人的共識總比差異多,而最大的共識就是:面只能是手工的,這樣才夠筋道,才有嚼頭,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吃機器做的面的。
小朋友如果問琪姐姐,什么地方的面食最好吃,我一定會傲驕地告訴你們:“我奶奶我爸媽做的!還有就是我自己做的! ”
這種 “秘方”從祖輩傳到父輩,從媽媽傳到孩子,世世代代只有在家才能吃到。此時,面不僅是面,是鄉(xiāng)愁,是家的味道。這就是山西娃娃戀家的緣故吧!總之,面食之于山西人,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