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中國影視圈迎來了口碑時代。潘粵明憑借《白夜追兇》、雷佳音通過《我的前半生》“翻紅”,2017年底張嘉譯主演的4部電視劇扎堆上映,先后成為收視冠軍,實力派大叔不斷圈粉。
2018年初,兩部國產(chǎn)電視劇《美好生活》和《老男孩》拯救了如今萎靡不振的電視劇大盤,收視率雙雙破1%的它們,分別是由中生代演員張嘉譯、劉燁和雷佳音主演的。
國內(nèi)一般把70后85前的男演員歸為中生代,張嘉譯剛好是1970年出生,算是中生代里面的老大哥了;劉燁出生于1978年,雷佳音則出生于1983年。由中生代男演員主演的電視劇,一般又被稱為大叔劇。
當然,并不是所有中年男演員出演的劇集都可以稱之為“大叔劇”。這類作品對男演員的要求相當苛刻,須以過硬演技為先決保障,且必須對題材和劇本的把控相當?shù)轿?。從這一兩年的電視劇市場看,不難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大叔劇霸屏,叫好又叫座;反之,之前聲勢浩大的小鮮肉主演的電視劇,在漸漸失去市場,口碑與收視率雙雙慘淡收場。“小鮮肉熱”在退燒,而許多中年男演員紛紛走紅或翻紅,他們的全盛時代到來了嗎?這對我們的電視劇市場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2017年的“劇王”是《人民的名義》。相較于那種動輒數(shù)億元投資、由流量明星擔綱主演、宣傳上投入巨大的IP大劇,《人民的名義》只能算是常規(guī)投資和宣傳,除了陸毅帶有一點明星氣質(zhì)以外,其他均為“默默無聞”的老戲骨。該劇首播收視率1.523%,從此一路飆升,最高收視率6.695%,創(chuàng)下了近10年來電視劇的最高收視成績;而在網(wǎng)絡端,該劇累計播放量也近400億次。
《人民的名義》開啟了大叔們的“逆襲之路”,吳剛、許亞軍、張志堅再度火了,尤其是吳剛飾演的達康書記,一度成為全民話題。之后,《雞毛飛上天》中的張譯主演了2018年春節(jié)檔大熱的《紅海行動》,《白夜追兇》中的潘粵明,《無證之罪》里的秦昊,《白鹿原》《情滿四合院》中的何冰,《大軍師司馬懿》中的吳秀波,《我的前半生》中的雷佳音……這些踏實演戲、憑借作品說話的大叔演員們,又紛紛走進公眾的視野中,并圈粉無數(shù),甚至有了那一點流量的“派頭”。
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張嘉譯,2017年他接連有《白鹿原》《臥底歸來》《急診科醫(yī)生》《我的!體育老師》《獵場》《情滿四合院》等電視劇霸屏,甚至一度4部電視劇同時播出,而且最終都收視率破1%,張嘉譯也成了當之無愧的“收視王者”。
而2018年開年,張嘉譯和李小冉主演的《美好生活》開播,毫無意外地再次成為收視冠軍。接下來還會有他的《大叔與少年》《花開如夢》《安娜的愛人》等播出,2018年張嘉譯將繼續(xù)他的霸屏模式。
為什么“大叔劇”愈發(fā)受觀眾青睞?根本還在于,“大叔劇”往往也是好劇。
首先大叔演員的演技,往往都是教科書級的。他們大多經(jīng)歷嚴格的科班教育,有過生活的磨礪,也在片場上被調(diào)教和打磨過,并且隨著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的不斷疊加,他們將個人體會融入到角色當中,很容易讓角色變得豐富立體;在對角色進行演繹時,對尺度的把握和拿捏也更為準確。像張嘉譯,他是《急診科醫(yī)生》中的主任醫(yī)師何建一,《我的!體育老師》中的體育老師馬克,《獵場》中的學者型官員曲閩京,《生逢燦爛的日子》中的“混世魔王”郭老二……早上競選區(qū)長,下午上體育課,晚上要去急診科救人,救完人還要跑去胡同里當“混世魔王”……雖然角色各不相同,但張嘉譯都演得信手拈來,觀眾不跳戲。這取決于演員對角色高超的消化和把握能力。
其次,大叔們挑選的劇本往往是好劇本。是好劇本蜂擁般地找上他們嗎?不是,是他們一直在等,差的劇本寧愿不拍。比如在2003年的《神醫(yī)喜來樂》之后,觀眾就很難看到李保田出現(xiàn)在熒屏上了。那是因為他在拍完這部戲后,拒絕了很多影視公司的劇本,因為他覺得劇本太爛了。陳道明對劇本也有很高的要求,比如他有“三不演”:沒有教導觀眾向上的不演,沒有正確歷史觀的不演,粗制濫造的電視劇不演。也因此,陳道明也甚少出現(xiàn)在電視劇中。
再則,現(xiàn)在一些好的劇本都開始實行“老戲骨中心制”,在IP熱、小鮮肉熱、數(shù)據(jù)至上的影視環(huán)境下,讓老戲骨為好劇本背書,既可以讓劇集得到更多的關注,同時老戲骨的專業(yè)能力也能夠為劇集的拍攝保駕護航。比如在《白鹿原》《美好生活》中,張嘉譯擔任藝術總監(jiān),在《軍師聯(lián)盟》《虎嘯龍吟》里,吳秀波則成為“戲劇監(jiān)制”:老戲骨們成了“品質(zhì)劇集的認證標簽”。
在三四年前,中年男演員備受冷落,因為那個時候是小鮮肉和IP的全盛時代。小鮮肉坐擁業(yè)界最一線的資源,最好的IP、最好的制作方、最好的導演、最好的播出平臺;他們拿著天價片酬,一部戲大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酬勞,每一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他們爭先恐后上榜,賺得盆滿缽滿;他們有價有市、供不應求,有限的時間要分割在拍攝和無數(shù)的活動中,這也導致他們業(yè)務能力不精進,摳圖演出、濫用替身、甩大牌等丑聞層出不窮……漸漸地,小鮮肉+IP不再是爆款劇的充分條件了,相反,小鮮肉+IP往往成了一部爛劇的標配。
市場從來不只是由小鮮肉的粉絲組成,粉絲經(jīng)濟的確非常可觀,但真正能夠支撐起一部投資巨大、體量巨大的影視劇的,不可能只靠粉絲,它更需要的是千千萬萬的普通電視觀眾和網(wǎng)友。一開始普通觀眾還會受粉絲話題營銷影響,可吃一塹長一智,當小鮮肉+IP成了爛劇的代名詞時,不少人如今反倒對小鮮肉+IP避之不及。
市場也從來不是人傻錢多,中國觀眾的成長速度超乎很多人的想象。2017年中國影視圈迎來了口碑時代。潘粵明憑借《白夜追兇》、雷佳音通過《我的前半生》“翻紅”,2017年底張嘉譯主演的四部電視劇扎堆上映,先后成為收視冠軍,實力派大叔不斷圈粉。許多大IP、大宣傳的電影,雖然在首日排片上占據(jù)壓倒性優(yōu)勢,可一旦口碑不佳,隨后幾日排片就急劇減少,很快就敗下陣來。而這一趨勢在2018年春節(jié)檔繼續(xù)延續(xù),口碑最好的《紅海行動》從一開始的票房落后不斷逆襲,最后成為春節(jié)檔的最大贏家;幾大“種子選手”的票房成績,剛好跟口碑成正相關。
當口碑時代到來,觀眾的選擇將愈發(fā)理性,流量、宣傳和炒作或許能夠博得一時的眼球,但氣勢終究無法長久;反之,優(yōu)秀的演技、扎實的內(nèi)容共鑄的好口碑卻會慢慢發(fā)酵?!靶□r肉熱”退燒了,大叔們迎來了他們的全盛時期。市場將給予大叔們更多機會,而大叔們也將以他們的敬業(yè)和熱情,回饋給觀眾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這樣的雙向互動勢必推動國產(chǎn)影視作品朝著更為健康的方向快速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