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人工類人格: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①
        ——兼論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2018-11-28 23:22:00楊立新
        求是學刊 2018年4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法律智能

        楊立新

        2010年以來,在大數據、機器學習和超級計算機這三個相互加強的因素推動下,人工智能技術迎來了新一輪發(fā)展浪潮,開始突飛猛進地發(fā)展,②曹建峰:《人工智能:機器歧視及應對之策》,《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6年第12期。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迅猛發(fā)展的高端智能機器人。在民法的視角下,智能機器人是否具有法律人格,即智能機器人究竟是人還是物,是研究民法規(guī)制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最基本問題,只有在解決了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才能確認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進而研究由智能機器人引發(fā)的致人損害民事責任問題。

        一、智能機器人民法地位的核心問題是其是否具有人格

        面對智能機器人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現在有理由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交通運輸、醫(yī)療、看護、工業(yè)和服務業(yè)等諸多領域的各式各樣的智能機器或者智能機器人將成為人類社會中司空見慣的事物。①司曉、曹建峰:《論人工智能的民事責任:以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機器人為切入點》,《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這種狀況對民法提出挑戰(zhàn)的核心問題,莫過于智能機器人是否具有民法上的人格,即機器人是否能夠成為民事主體。值得思考的案例是:

        2016年3月問世的索菲亞,是歷史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智能機器人。索菲亞擁有的“大腦”采用了人工智能和谷歌語音識別技術,能識別人類面部、理解語言、記住與人類的互動,②百度百科:索菲亞(歷史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2017年12月31日訪問,網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索菲亞/19464945?fr=aladdin。還會學習。③蔡文清:《機器真能“長大”成“人”嗎》,《北京晚報》2017年11月26日第17版。

        2017年1月,日本一家保險公司宣布將利用一個人工智能系統(tǒng)換掉多位員工,該系統(tǒng)可以為投保人計算保險費,將提高生產率30%,節(jié)約工資支出165萬美元;IBM的認知計算機Watson支撐的人工智能律師Ross,目前已經“受雇”于多家美國律所。④曹建峰:《人工智能法律服務的前景與挑戰(zhàn)》,騰訊研究院網站,http://www.tisi.org/4855,2017年11月28日訪問。

        2017年4月,美國最大的情趣玩具工廠Abyss Creation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性愛女機器人Harmony,其最特別的地方,是擁有永久性的記憶,可以建立情感聯系并記住用戶的喜好等。⑤百度:全世界第一款性愛機器人誕生了,簡直太喪心病狂!2017年12月31日訪問,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3470549298947846&wfr=spider&for=pc。

        更重要的是,智能機器人具有機器學習功能,可以一邊學習一邊提高。阿爾法狗就是機器學習的典型,自然人教它圍棋的智能以后,它自己作判斷,提高技能,經過短短3天的自我訓練,AlphaGo Zero就強勢打敗了此前戰(zhàn)勝李世石的舊版AlphaGo,戰(zhàn)績是100∶0。經過40天的自我訓練,AlphaGo Zero又打敗了AlphaGo Master版本?!癕aster”曾擊敗過世界頂尖的圍棋選手。⑥百度百科:阿爾法圍棋,2017年12月31日訪問,https://baike.baidu.com/item/阿爾法圍棋/19319610。

        不過,智能機器人也有它的缺點。據報道,谷歌的一個圖片軟件曾經將黑人標記成了大猩猩,黑人認為受到了種族歧視。2016年3月23日,微軟公司的人工智能機器人Tay上線,出乎意料的是,它一開始和網民聊天就被教壞了,成了一個集反猶太人、種族歧視等觀念于一身的不良少女,上線不到一天就被微軟公司下線。更為嚴峻的是殺人機器人即“致命性自主機器人”,是一種能代替士兵自動殺傷對手的機器人,將從由人遠程遙控發(fā)展至由計算機軟件和傳感器裝置控制,進而全自動執(zhí)行識別敵人、判斷敵情和殺死敵人等任務。其危害在于,可能誤傷已經喪失戰(zhàn)斗力的傷員和準備投降的士兵,這種殺人機器人一旦誕生,戰(zhàn)爭形態(tài)大變的時代或將到來。這種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后果將比原子彈還可怕。⑦百度百科:殺人機器人,2017年12月31日訪問,網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殺人機器人/74882。

        上述事實,說明目前研制的智能機器人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智能水平,其繼續(xù)發(fā)展,將來會出現更為高端的類人機器人。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fā)展向人類提出挑戰(zhàn),帶給人類的最大問題,就是民法怎么去確認它的法律地位,即它是人,還是物。在今天,智能機器人是否具有人格的問題,是民法必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只有把這個問題解決之后,才能進一步認識智能機器人的法律屬性,規(guī)范智能機器人的發(fā)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向前發(fā)展,同時也防止智能機器人出現危害人類的災難性后果。

        二、對智能機器人民法地位的不同看法及與人格有關的基礎概念

        (一)對智能機器人民法地位的不同看法

        對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即其是否具有人格問題,盡管討論尚未深入,但已存在不同的看法。

        1.否定說

        學界認定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多數持否定說。包括:“工具說”認為,智能機器人畢竟也是機器,其屬性還是人的工具。不過,認為普通機器人例如掃地機器人等為工具沒有問題,但在面對索菲亞這樣的高端智能機器人時會產生懷疑,因為它已經取得了沙特的公民身份,因而似乎有人格。不過,仍有人認為這樣的機器人還是工具,不是人,徹底否定機器人的人的屬性,認為其不具有法律人格。我國學者認為,人工智能只能在某些方面幫助人類從事法治活動,而根本改變不了人在法治中的主導作用,因為它不是人,是人造的機器。①郝鐵川:《不可幻想和高估人工智能對法治的影響》,《法制日報》2018年1月3日?!败浖碚f”認為,智能機器人是軟件代理,是信息傳遞人,它們將用戶的要求帶給對方,因而不需要具有完全的法律人格和法律能力。②Susanne Beck:“The problem of ascrib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ase of robotics”,inAI&Soc,2016,31:pp.473-481.

        2.肯定說

        這種觀點認為,在法律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史上,法律主體逐漸從自然人擴展至法人和組織,法人通過法律人格擬制的方式參與法律關系,并作為法律關系的主體,為社會經濟作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智能機器人擁有越來越強大的智能,與人類的差別有可能逐漸縮小,未來出現的機器人將擁有生物大腦,甚至可以與人腦的神經元數量相媲美。屆時可以通過法律人格擬制的方式賦予智能機器人以法律關系主體資格,使之參與社會經濟生活。③金東寒主編:《秩序的重構——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86頁。

        3.折中說

        所謂折中說,是既不肯定智能機器人具有人格,也不否定智能機器人具有人格,而是采取“電子奴隸說”、“電子人格說”或者“有限人格說”,認可其享有部分人格。

        “電子奴隸說”認為,智能機器人是電子奴隸,適用ius civile的奴隸法。在羅馬法中,奴隸沒有權利和義務,無權訂立合同,但是盡管這樣,他還是有權利作為其主人的代理人。奴隸實施行為的后果由主人承擔。④Susanne Beck:“The problem of ascrib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ase of robotics”,inAI&Soc,2016,31:pp.473-481.在羅馬法上,自由民是有人格的人,而奴隸沒有人格,在法律上只是奴隸。智能機器人就是這種電子奴隸。

        “電子人格說”認為,機器人發(fā)展了一定的人工“人格”,有一定的“行為”和一定范圍的“決定權”。法律可以通過賦予一定的權利和義務而確立智能機器人以“電子人格”的法律地位,讓智能機器人在一定范圍內有自主權是合理的。機器人的這種法律人格只是所有參與方法律人格的集合。正是因為這樣的集合,這些機器的新的分類才存在意義。⑤Susanne Beck:“The problem of ascrib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ase of robotics”,inAI&Soc,2016,31:pp.473-481.

        “有限人格說”認為,人工智能是特殊性質的法律主體,享有法律權利,具有獨立自主意識的智慧工具屬性,享有權利并承擔責任的獨特特點,決定了其具有法律人格。但這種法律人格同自然人或現有的擬制法人并不完全相等,雖然人工智能可以作出獨立自主的行為,但其承擔行為后果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人工智能法律人格有限的前提下,方可對法律規(guī)制作出合理的安排。人工智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與其他科技最大的區(qū)別,但人工智能仍作為工具存在,僅應具有有限的法律人格。即使人工智能發(fā)展到具有自我意志的程度,其構造結構、生產方式與人類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人工智能具有有限的權利義務,更有使用特殊的法律規(guī)制標準。⑥袁曾:《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審視》,《東方法學》2017年第5期。

        (二)學者對民法界定人格概念時使用的基礎性概念

        界定智能機器人法律地位,還應當對不同的人格概念進行深入研究。

        1.自然人格

        民法使用的人格概念原本就是自然人格,即自然人的人格。自然人格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資格,與民事權利能力概念相等。不過,在民事權利能力的意義上使用人格概念,是指抽象的人格。而具體人格的概念,則是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一個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就具有抽象人格,其民事行為能力是否具備,則關乎自然人的具體人格。在抽象人格方面,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2.擬制人格

        擬制人格,是在民法發(fā)展歷史上出現法人時,為了給法人一個民法上的地位,為其取得民事行為能力創(chuàng)造基礎條件,采用了“法人”的稱謂,與自然人相對應。法人原本是人合組織或者財合組織,并沒有人格,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維護交易秩序的需要,法律將其界定為擬制人格。其特點是,須有一個基本事實存在的基礎,即這些組織是由人組成的,即便是財團,它也是基于一個人的意志通過特定的財產而設立的組織,在財產背后仍然體現了人的意志,因而將這些組織擬制成為法人,其享有的人格就是擬制人格。我國《民法總則》進一步擴大擬制人格的范圍,將非法人組織也作為具有擬制人格的主體。這是兩種非自然人格的擬制人格,基礎是組織體組成的人的意志。

        3.虛擬人格

        虛擬人格,是網絡媒體發(fā)達之后提出來的人格概念,是相對于虛擬財產的概念,依此把虛擬空間中的人和物作出了劃分。虛擬人格是自然人在網絡虛擬空間活動時的人格,通常以昵稱表達,作為網絡虛擬空間的主體。在我國,最早涉及網絡虛擬人格的案件是“紅顏靜”訴“大躍進”侵害名譽權案,兩個人都是某網站社區(qū)的網絡用戶。在一次網友聚會后,大躍進在該網站誹謗紅顏靜,紅顏靜向法院起訴大躍進,雙方的真實人格是張靜和俞凌風,①張靜訴俞凌風網絡環(huán)境中侵犯名譽權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2001年第5期)。原告張靜,網名紅顏靜;被告俞凌風,網名華榮道、大躍進。二人各自以虛擬的網名登陸網站參加活動,且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聚會相互認識,相互知道網名所對應的人的真實身份,且張靜的網名紅顏靜及真實身份還被其他網友所知悉。被告多次在網站的公開討論板塊上發(fā)表署名大躍進的文章辱罵紅顏靜,原告在被侵權后也曾在網站上發(fā)表過損害被告名譽的文章。后原告起訴被告侵犯其名譽權。紅顏靜和大躍進是各自的虛擬人格。有的學者主張,承認虛擬人格的準人格性,讓虛擬人格和自然人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分離,在虛擬人格商業(yè)化過程中弱化其人格屬性,內容包括虛擬人格的流轉、虛擬人格的繼承和虛擬人格的救濟。②李佳倫:《網絡虛擬人格對民法典中民事主體制度的突破》,《法學論壇》2017年第5期。虛擬人格是自然人人格的延伸,并不是一個實在的人格,法律作用是在訴訟中通過虛擬人格尋找其背后的真實人格,在沒有確定真實人格前通過虛擬人格起訴被告,再最后確定真實人格,進而確定民事責任主體。

        4.電子人格

        歐盟議會法律事務委員會于2016年5月發(fā)布《就機器人民事法律規(guī)則向歐盟委員會提出立法建議的報告草案》,同年10月,發(fā)布《歐盟機器人民事法律規(guī)則》,2017年2月16日歐盟議會投票表決,通過一份決議,在其中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立法建議,其中就包括考慮賦予復雜的自主機器人法律地位即“電子人”的可能性。③司曉、曹建峰:《論人工智能的民事責任:以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機器人為切入點》,《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這是主張智能機器人具有電子人格的主要依據,即電子人格是智能機器人的人格。

        5.有限人格

        有限人格是認為智能機器人有人格但其人格有限,與自然人或者被擬制為人格的法人并不完全相等,人工智能可以作出獨立自主的行為,但其承擔行為后果的能力是有限的。④袁曾:《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審視》,《東方法學》2017年第5期。不過,一個不完整的人格是否還為人格,不無疑問。

        這些不同的人格概念,前兩個概念是被現行法律所承認的,分別為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組織所享有,是法律人格,表明的是民事主體的地位。虛擬人格概念針對的是自然人格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延伸表現形式,本質仍然是自然人格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延展,并不是真正的人格。電子人格和有限人格都是針對智能機器人的人格提出的概念,都有缺點,存在諸多的疑問。用這些概念來解決智能機器人特別是類人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問題,都存在相當的困難,還不能完全解釋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不能作為智能機器人取得法律人格的理論基礎。

        三、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應當概括為人工類人格

        (一)自然人民事主體人格的構成要素

        民法判斷一個人是否存在民事主體上的人格,其標準是具備人格的構成要素。我曾經提出過一個意見,認為構成民法上的人格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①參見楊立新、張莉:《連體人的法律人格及其權利沖突協(xié)調》,《法學研究》2005年第5期。

        1.生理學要素

        從生物學層面觀察,人是指具有完全直立的姿勢,解放了的雙手,復雜而有音節(jié)的語言和特別發(fā)達、善于思維的大腦,并有制造工具、能動地改造自然的本領的高級動物,要具有獨特的人類基因組或獨特的人類基因結構。②《辭?!罚虾#荷虾^o書出版社,1999年,第866頁。人類基因組、人體和人腦是構成人的生物學特質,人從獨特的人類基因組發(fā)育出獨特的人體和人腦,并將人體作為一個整體,構成承載人格的物質實體。人類基因組是人的生物學層面的特質之一,而不是全部。細胞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人體各器官和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都與構成該器官和系統(tǒng)的細胞群體密不可分。③朱大年、王庭槐主編:《生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年,第10頁。以細胞作為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構成的人體,是人的必要條件之一,其中在人體存活的人腦,是最重要的人體構成部分。人體是人格的載體,人腦是人格的核心,是使人體能夠將自身組織起來加以調節(jié)的器官,是支持人的具有理性、具有自我意識的生命的器官。一個已經不可逆昏迷或者腦死亡人,或者處于永久性植物狀態(tài)的人,盡管也有一個人體,但是由于他的腦已經死亡或者主要部分已經死亡,因而已經喪失人格。故人體和人腦是人格構成要件中最基本、最重要、必要且充分的要素,是判斷某一實體為人的生物學構成要素。

        2.心理學要素

        從心理學層面觀察,哲學家列出了一系列標準作為人的心理學特質。孟子說,“不忍之心”是人與非人的根本區(qū)別。④參閱《孟子·滕文公上》。洛克認為,人不是一種肉體的存在,而是“一種能思維的智能存在,具有理性和反思,能夠將自己看作自我”的實體。⑤John Locke: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II.XXVII;p.26.Oxford:OUP,1975.當代心理學家和生命倫理學家也提出了界定人格的多重標準,其中最重要的人格標準就是獨立的意志。意志是人為了一定的目標,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為,并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具有獨立性、堅定性、果斷性和自制力的品質,特別是其中的獨立性,表現為一個人自己有能力作出重要的決定,并執(zhí)行這些決定,深信這樣的行為是切實可行的。⑥黃希庭、鄭涌:《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523、543—544頁。正是由于獨立的意志是人所獨有的,任何個體的意志都無法直接支配其他個體的意志,具有自我意識能力、能夠形成獨立意志的實體才有資格成為人,因而,自我意識能力和獨立的意志是人格的基本構成要素,表現為人格的心理學構成要素。

        3.社會學要素

        從社會學層面觀察,人和社會作為兩個起點,把握人的屬性和社會的本質,是進一步理解和解釋社會生活的基礎。人的社會屬性,是人作為構成社會的組成部分和終端,通過自己的群體生活,通過人與人的相互交往,自然繼承或逐漸獲得的社會品性。①《社會學概論》編寫組:《社會學概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6—67頁。人在本質上是類存在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認為人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構成人的原子模型;人為社群的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構成水滴與水的水滴模型。②邱仁宗:《論人的概念——生命倫理學的視角》,《哲學研究》1998年第9期。一方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可復制的和不可重復的;另一方面,每一個人必然與其他人相聯系,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角色。如果一個人具有人體和人腦以及自我意識的意志能力,同時又生活在社會中,能夠與他人發(fā)生互動,具有獨立的社會角色,他就擁有人的地位,具有人格。

        可以確認,構成民事主體的人格,必須綜合人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的基本要素,即判斷民事主體的人格構成要素,一是具有健全的人體和人腦,二是具有獨立的意志,三是能夠充當特定的社會角色。當一個人具備這三個構成要素時,就有人的民法人格。

        (二)智能機器人在人格構成要素方面的比較

        確定智能機器人是否具有人格,要將智能機器人特別是類人機器人的所謂人格與上述人格構成要素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的結果,才能確認其是否具有民法人格。

        1.智能機器人不具有人體和人腦的生理學要素

        確認智能機器人是否具有人格,首先要確定的是智能機器人是否具有人體和人腦的生理學要素。毫無疑問,智能機器人的基本構成不是細胞組成的人體,也沒有人的大腦。有人斷言,未來出現的機器人將擁有生物大腦,甚至可以與人腦的神經元數量相媲美。③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guī)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智能機器人可以與自然人一起參加社會活動,但是它的生理構成仍然不是細胞,而是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電路和元件。故在人格的生理學要素上觀察,智能機器人真的不是人,沒有自然的人體,沒有自然的人腦,不具有法律人格的生物學要素。這是智能機器人與自然人的根本性區(qū)別。

        2.智能機器人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意志的心理學要素

        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意識能力和獨立意志來源于人的學習功能。學習是在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這個概念蘊含的是,學習是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行為是相對持久的變化,學習是基于經驗的過程。④黃希庭、鄭涌:《心理學導論》,第335—336頁。智能機器人具有學習功能,這就是機器學習。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計算機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徑,涉及概率論、統(tǒng)計學、逼近論、凸分析算法復雜度等多種理論,是生成算法的算法。⑤司曉、曹建峰:《論人工智能的民事責任:以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機器人為切入點》,《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正像阿爾法狗那樣,由于其具有機器學習功能,因而在失敗后會深入學習,總結經驗,能夠戰(zhàn)勝任何圍棋高手,達到當代最高的圍棋智慧。可見,智能機器人的意志首先是人賦予它的,在其意志和意識能力形成后,通過機器學習,不斷發(fā)展,可以創(chuàng)造出超出人類的智慧,繼而具有獨立的意志,自己作出決斷。在這一點上,智能機器人的獨立意志的要素,與人類的獨立意志的心理學要素類似或者近似。

        3.智能機器人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社會角色的社會學要素

        智能機器人能否具有一個獨立社會角色的社會學要素,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索菲亞已經取得了沙特公民的身份,就是一個獨立的社會角色。索菲亞能夠出席各種會議和接受訪談,能夠談笑風生、巧妙機智地應對人提出的各種問題。從這一點上看,部分類人機器人特別是高端的類人機器人是有獨立的社會角色的。就目前看,或許索菲亞是一個特例,它代表的是當前智能機器人的最高水平,并不是所有的智能機器人都具有這種獨立的社會角色。不過,智能機器人的技術發(fā)展相當迅速,很可能在未來的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中,不僅有大批的索菲亞出現,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多的超過索菲亞智慧的機器人。當這種情景實現時,認為智能機器人不具有獨立的社會角色這個人格的社會學要素,恐怕不夠現實。

        4.比較結論

        對于智能機器人特別是類人智能機器人是否具有人格,以及具有何種人格,應當對上述有關人格的基礎概念進行比較,對號入座,方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智能機器人不具有自然人格,也不具有法人的擬制人格,因為智能機器人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因而無法用自然人格和擬制人格來界定其民法地位。

        其次,虛擬人格不是一個嚴格的民法概念,同時,虛擬人格也是有特指的,即指自然人在網絡虛擬空間中進行隱名活動所虛擬的人格,這種虛擬人格是自然人格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延伸,以真實的自然人格作為依據,因此,虛擬人格與真實的自然人格具有完全的一致性,是完全重合的。智能機器人顯然不具有這樣的法律地位,不具有虛擬人格。

        再次,電子人格是歐盟委員會法律事務委員會提出的概念,建議基于自主機器人的電子人身份,除賦予其特定的權利和義務以外,還建議為智能自主機器人進行登記,以便為其進行納稅、繳費、領取養(yǎng)老金的資金賬號。①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guī)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這樣的建議并未獲得通過。不過,人們不禁要問,智能機器人能夠享有法定權利、履行法定義務嗎?當它們違反了法定義務時能夠承擔法律責任嗎?這些問題顯然都不能得到確定的回答,即使將來智能機器人發(fā)展到極致,也不會具有這種電子人格。另外,當認可一個機器人享有電子人格時,該電子人格究竟是智能機器人的人格,還是智能機器人背后的所有者的人格呢?依我所見,所謂的電子人格不是智能機器人的人格,而是隱藏在它背后的所有者的人格。智能機器人與其背后的所有者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人格。

        最后,認為智能機器人享有有限人格也不準確。有限人格是認為智能機器人有一部分人格,而且這一部分人格與自然人格并沒有區(qū)別,只是還不能達到自然人格要求的程度。事實上,無論智能機器人達到多么高端的程度,其智能等同于甚至高于索菲亞,它們也不能享有自然人的自然人格,同樣也不能具有自然人的一部分人格,盡管智能機器人可以獨立作出自主行為,但是讓其承擔行為后果,它是沒有這種能力的,而不是說它承擔法律后果的能力有限。

        除此之外,在界定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時使用的工具說、電子奴隸說和軟件代理說,都不承認智能機器人具有法律人格,或者是人類的工具,或者是人的奴隸,甚至就是軟件代理,但都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不過,奴隸也是人,在近代以來都認為奴隸具有人格。在這一點上,電子奴隸說與電子人格說沒有實質的差別。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比較結論:盡管主體與客體是民法社會的兩大基本構成,主體與客體、人與物之間卻有著嚴格的界限,凡是人以外的不具有精神、意識的生物歸屬于物,是權利的客體,因而當代主客體之間的這種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在發(fā)生動搖,②梁慧星:《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中外法學》1997年第2期。但是,智能機器人不是具有生命的自然人,也區(qū)別于具有自己獨立意志并作為自然人集合體的法人、非法人組織,甚至還不是不具有精神、意識的其他生物,認可其享有法律主體資格仍然是不現實的。機器人生成的目的行為,與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性質完全不同;同時,智能機器人沒有自身積累的知識,其機器知識庫的知識都是特定領域的,并且都是人類輸入的。在這種情況下,模擬和擴展人類智能的機器人雖具有相當智性,但不具備人之心性和靈性,與具有人類智慧的自然人和自然人集合體是不能簡單等同的,因而,受自然人、自然人集合體——民事主體控制的機器人,尚不足以取得獨立的主體地位,①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guī)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因而根本不相信人工智能能取代人類、取代人對法治的根本主導地位,而人工智能本身不是人,它不是法治活動的主體。②郝鐵川:《不可幻想和高估人工智能對法治的影響》,《法制日報》2018年1月3日。我完全贊同以上意見,即使智能機器人的人工智能再高端,其智慧再發(fā)達,也不具有民事主體的人格。③楊立新:《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中國當代民法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三)智能機器人的法律地位是人工類人格

        我認為,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是人工類人格。

        首先,智能機器人的人工類人格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人格。任何一種智能機器人都是人工產物,不存在自然的受精、孕育、出生、成長的自然過程,而是人通過自己的智慧,設計、制造出來的產品。同時,它也不是法律擬制人格,因為擬制人格的背后集中的是人的意志,是自然人人格的集合,智能機器人是一個人工實體,不能通過擬制而使它擁有一個人格。即使對智能機器人進行登記,賦予它公民身份,也不能通過這種登記行為和賦予的公民身份而使它享有擬制人格。

        其次,智能機器人的人工類人格確實具有自然人格中的某些要素,具有類似于人的智慧,有的甚至具有人的外形,能夠自主進行某些人類的活動。在法律人格的構成要素中,盡管智能機器人不具有自然的人體和人腦,但是它有可能存在人工培育出的自我意識和意志,特別是能夠通過機器學習而提高智慧,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獨立的社會角色。在這些方面,智能機器人的法律地位接近或者類似于自然人的法律人格的某些要素。

        再次,盡管智能機器人在某些方面存在與人的人格近似或者類似的要素,但是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與人的人格具有鮮明的、不可逾越的界限。這就是,自然人享有人格就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就能夠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在違反義務時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智能機器人的智能水平再高端,也無法享有民事權利,無法履行民事義務,更無法承擔民事責任。說到底,智能機器人所有的智能、意志、行為甚至社會角色,都是通過人工賦予它的,是被人所操控的,因而仍然還是一個具有機器屬性的“人”,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正因為如此,智能機器人的人格是人工類人格,是類人的人格。

        因此,我對智能機器人法律地位提出的人工類人格概念的定義是:人工類人格是指智能機器人所享有的,通過人工制造的,類似于或者接近于自然人的自然人格的民事法律地位。

        (四)智能機器人的人工類人格不具有人格的地位和屬性

        1.智能機器人的人工類人格不是介于人與物之間的過渡存在

        對于這個問題,應當一直推溯至羅馬法以及近代和現代民法的最基本理念,這就是民法關于市民社會基本構成的人與物的兩分法。民法對市民社會的所有物質構成,就區(qū)分為人和物兩種表現,在市民社會中的構成中,要么是人,要么是物,舍此并無其他物質表現形式。有人認為,在人與物之間存在“介于人與物之間的過渡存在”的概念,例如江蘇省無錫市中級法院關于冷凍胚胎案的終審判決,就認為人體冷凍胚胎的屬性是介于人與物之間的過渡存在。④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錫民終字第01235號文民事判決書。盡管有人主張民法的主客體之間這種不可逾越的鴻溝現在正在發(fā)生動搖,傳統(tǒng)民法的主客體框架已經被打破,但是,這一民法的基本劃分真的發(fā)生改變了嗎?真的就存在人與物之間的過渡存在這樣的表現形式嗎?人體冷凍胚胎不具有介于人與物之間過渡存在的屬性,⑤對于這一觀點,請參見楊立新:《一份標志人倫與情理勝訴的民事判決》,《法律適用》2014年第11期。智能機器人的人格(諸如電子人格、有限人格和法律人格)既不屬于民法上的人格,也不屬于這種人與物之間的過渡存在。民法關于其基本范疇的人與物的兩分法并沒有發(fā)生動搖,人與物這兩大基本范疇的界限也沒有被打破,也沒有出現在人與物兩大基本范疇之外的第三種范疇。這樣的理論無法解釋智能機器人的法律地位,也不能解釋智能機器人的人工類人格。

        2.智能機器人的人工類人格不是法律人格

        說到底,智能機器人的人工類人格是類人格,而不是人格。它類似于或者接近于自然人格,但是仍然與民法的人格概念有著嚴格的界限,并且不可以逾越。在能夠預測的將來,不論智能機器人的智慧發(fā)展到何種程度,它也不具有自然人的人格??梢钥吹降氖牵悄軝C器人一旦斷電,就沒有了“生存”的能力。所以,智能機器人的人工類人格盡管帶有人格的某種特征,具有類似于人格的人工人格,但仍然屬于物的范疇,仍然還是物的屬性,還是要受到人的支配和控制,因而是民法的客體,而不是民事主體。

        3.認定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為人工類人格的必要性

        既然認為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是物、是產品,屬于民法客體地位,為什么還要將其稱為人工類人格而不直接稱為物呢?對此,有三點根據:

        第一,人工類人格不是人格,仍然是物的范疇,是對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的準確概括。智能機器人是人工制造的類人機器,特別是具有人形的類人機器人更是具有人的外形和某些人的智慧,能夠實施人的行為。不過,智能機器人不管有無人的外形、智慧和行為,所具有的民法地位都是人工類人格。

        第二,智能機器人確實存在某些人格的要素,將其民法地位概括為人工類人格,有助于劃清智能機器人與其他物的區(qū)別。如前所述,在外型上,在獨立的意識能力和意志方面,以及在扮演獨立的社會角色方面,智能機器人確實具有人格要素中的某些成分,而且比較突出,具有顯著特點,區(qū)別于其他任何一種普通產品以及任何物。如果只將其民法地位簡單地界定為物,就會抹殺其特征,將其等同于一般的物,不能對其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加以保護、利用和限制,最終將使人類自己受到損害。

        第三,在民法的物的類型中,智能機器人處于最高的物格地位。我在研究當代民法物的概念的變化時,更著重于研究物的類型化。這就是,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物的發(fā)展趨勢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的有體物向多極的多種物的類型發(fā)展,表現為不同的類型,并提出物格的概念來確定不同類型的物的民法地位。用倫理物格、特殊物格和普通物格來劃分當代物的三個基本類型,進而根據物的不同物格,確定不同的法律地位、權利行使規(guī)則和民法保護程度。①楊立新、朱呈義:《論動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論動物之法律“物格”》,《法學研究》2004年第5期。智能機器人正是因為具有人工類人格,才區(qū)別于普通的物,也區(qū)別于普通的產品,在當代物的三個基本類型中,是屬于物的最高類型即倫理物格的物,并且根據智能機器人的倫理物格,確定其法律地位、權利行使規(guī)則和民法對它的保護程度。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說明,將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界定為人工類人格,并不是荒謬的無的放矢,也不是民法研究的一個“閑筆”,而是一個比較科學的界定。

        四、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的基本規(guī)則

        研究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并非僅僅是要界定其民法的屬性就算完成了任務,更重要的,是依此為準,確定其致人損害后應當如何承擔民事責任,進而對人工智能技術及其發(fā)展予以法律規(guī)制。

        (一)對智能機器人設定民事責任的目的

        智能機器人享有的人工類人格,既沒有民事權利能力,也無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責任能力,因而無法使其承載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也無法承擔民事責任。研究智能機器人的民事責任,并非是確定智能機器人承擔的責任,而是研究設計、制造以及支配智能機器人的人的民事責任,并以此引導、規(guī)范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因而,法律對智能機器人設定其致人損害民事責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智能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必定會出現造成他人損害的后果。既然有損害就要有救濟,因而必須有人承擔民事責任。就像自動駕駛汽車一樣,盡管在經歷了不斷失敗的嘗試后,借助速度更快的電腦、可靠的硬件傳感器,以及被稱為深度學習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軟件,汽車可以獲得與人類相似的能力,在無法預測的環(huán)境中自主安全駕駛,①胡迪·利普森、梅爾芭·庫曼:《無人駕駛》,林露茵、金陽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年,前言第1頁。但其仍然有可能會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而出現民事責任問題。這是在現實中,智能機器人在使用時發(fā)生損害而產生民事責任的正當理由。

        第二,就長遠的發(fā)展而言,須設置民事責任制度以限制智能機器人不利于人類的發(fā)展。人工智能的首要問題是安全問題,人工智能存在著現代性的負面影響,因而有必要采取風險措施,給予方向行為和應用性的制度。②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guī)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很多學者和專家都看到,人工智能的盲目發(fā)展,可能會導致人類無法控制的局面發(fā)生,構成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的高風險。人工智能技術的“核爆炸”,既對社會經濟帶來變革性的影響,也會產生技術性風險,當人類在利用技術時違背技術自身規(guī)律,盲目發(fā)展,甚至利用其達到危害社會的目的,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風險。就像制造殺人機器人那樣,人類將無法抵御這樣的侵害。正像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越來越多的學者、科技企業(yè)家以及未來學家認識到,更強大的人工智能形勢可能會抗拒人類的一切監(jiān)管措施,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甚至生存性的風險。我們應該十分謹慎地看待人工智能,我預測我們人類下一個生存威脅恐怕就是人工智能。對于人工智能應當在國際或者國家層面上有相應的監(jiān)管措施,以防止人類作出不可挽回的傻事來。③馬修·U.謝勒:《監(jiān)管人工智能系統(tǒng):風險、挑戰(zhàn)、能力和策略》,曹建峰、李金磊譯,《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7年第3期。明確智能機器人的民事責任,不僅可以對正常發(fā)展和利用智能機器人造成的損害后果予以救濟,而且也能夠規(guī)范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方向,防止人類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智能機器人來損害人類自己。④楊立新:《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中國當代民法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二)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屬性

        智能機器人的人工類人格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格,因而為智能機器人設置的民事責任就不是機器人的責任,而是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時的背后的人的責任。

        這種民事責任的性質,首先決定于智能機器人的類人格,即智能機器人的類人格不是人格,仍然是人工制造的產品。因此,智能機器人的民事責任就是當代侵權責任法的產品責任,而不是其他民事責任。即使現在已經具備了“公民身份”的索菲亞,如果其出現智能系統(tǒng)故障,傷害他人,難道是對索非亞予以刑罰制裁,或者讓它拿錢來承擔賠償責任嗎?顯然不是。因此,智能機器人造成損害要承擔的民事責任,主要是產品責任,而不是人的責任。

        確認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是產品責任,能夠滿足上述規(guī)范智能機器人發(fā)展的兩個要求,即救濟損害和防范風險。一方面,對于現實的智能機器人造成的損害,只要是智能機器人存在設計缺陷或者制造缺陷,其設計者、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就應當依照產品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另一方面,由于智能機器人設計缺陷或者制造缺陷造成損害,要由設計者、生產者、銷售者負責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設計者、生產者對于智能機器人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未加以必要的風險控制,使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到危害人類的程度,就會對其設計者、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構成威懾作用,因此,必須有效地防止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的風險。如果是故意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危害人類,則應對設計者、生產者、銷售者予以刑法制裁,不過這不是本文討論的范圍。

        (三)產品責任規(guī)則能夠適應具有人工類人格的機器人民事責任的需求

        就目前情況看,很多人對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以及發(fā)展前景憂心忡忡,認為現有法律制度不能適應智能機器人的發(fā)展,無法對其造成損害以及發(fā)展風險進行法律規(guī)制。在人工智能系統(tǒng)自帶學習和適應能力的情況下,一旦人類失去對它的控制,再想拿回“控制權”可能非常困難。正是這些獨特的特征讓人工智能成為一個不同于以往的公共危險的來源,因為以往的公共危險純粹是人類行為的惡果。①馬修·U.謝勒:《監(jiān)管人工智能系統(tǒng):風險、挑戰(zhàn)、能力和策略》,曹建峰、李金磊譯,《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7年第3期。我的看法則相反,對依據現行侵權責任制度解決智能機器人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承擔,以及對機器人發(fā)展風險的控制充滿信心。這正是源于對智能機器人的法律地位界定為類人格的基礎,以及對其責任規(guī)制的方法適用產品責任規(guī)則的結論。自動駕駛汽車的引入,不太可能會對現有的產品責任產生影響,因為產品缺陷與人員傷亡能夠歸因于某個人或者其他法律實體。②Daivid C.Vladeck,Machines without principals:liability rule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L.Rev.117,2014,pp.117-150.因此,完全不必另行立法,不會因為出現了一個被人擬制的機器人“公民”,就急急忙忙去修改自然人的已有法定概念;也不會因為出現一個被擬制的民事主體,就去修改民法關于民事主體的基本理論。③郝鐵川:《不可幻想和高估人工智能對法治的影響》,《法制日報》2018年1月3日。

        1.智能機器人的產品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

        在現行侵權責任法確定責任歸屬的三個歸責原則,即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中,無過錯責任是其中最嚴苛的責任。產品責任就適用無過錯責任,只要造成損害的產品存在缺陷,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不論產品的設計者、生產者、銷售者有無過錯。在產品責任中,可以說有缺陷、有損害就有責任。這種歸責原因的核心,就是保障因缺陷產品造成的損害都能夠得到救濟,都能夠讓設計者、生產者、銷售者承擔責任,并且無法推翻。當類似于自動駕駛汽車這樣的產品造成損害時,法律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歸結為以下幾點:生產缺陷、信息缺陷以及不恰當的操作失誤。這是因為,在自動駕駛汽車的情況下,人類對此沒有控制,關鍵點就在于汽車是否達到了應當注意的標準。④Daivid C.Vladeck,Machines without principals:liability rule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 L.Rev.117,2014,pp.117-150.在無過錯責任的威懾下,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智能機器人的設計者、生產者不得不盡到最大的努力,防止在人工智能技術產品以及智能機器人的設計和制造中存在缺陷,避免造成人類的損害,甚至造成人類的災難。

        2.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產品責任的主體

        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產品責任的主體是生產者和銷售者。不過,在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由于人工智能是高科技發(fā)展的結果,具有極大的專業(yè)性,因此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設計者在這類產品責任中會突出地表現出來,也成為責任主體。只有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的設計者和生產者合二為一,其既是設計者也是生產者時,則以生產者的身份就足以承擔全部責任。從總的規(guī)則設計上,智能機器人造成損害,如果本身存在設計缺陷的,設計者就是責任人;存在制造缺陷的,責任主體是生產者。應當特別強調人工智能機器人設計者的責任,由于在機器人的設計、制造中,電腦系統(tǒng)本身特別復雜,非專業(yè)設計則無法控制其風險,因而設計者的責任更為重要。對于智能機器人可能打破預先設定的規(guī)則,大大超出其設計者的預期,人們一直擔心的賦予機器自主“思考”的能力,可能導致其能力違反所“給予”的規(guī)則,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行為。⑤司曉、曹建峰:《論人工智能的民事責任:以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機器人為切入點》,《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我認為,這仍然是設計缺陷,仍然應當由設計者承擔缺陷的責任。

        按照產品責任規(guī)則,產品責任的主體中也包括銷售者,如果是因銷售者的過錯而使產品存在缺陷,銷售者是應當承擔最終責任的責任主體,如果其沒有過錯,則承擔的是中間責任,承擔責任之后,可以向生產者、設計者進行追償。

        在智能機器人造成損害的產品責任中,會存在另一類責任主體,就是攻擊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系統(tǒng)的黑客。黑客攻擊智能機器人的智能系統(tǒng),使智能機器人無法按照設計程序進行工作,出現誤差造成他人損害,黑客就是責任人。對這種情況,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4條明確規(guī)定,即產品責任的第三人責任:“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焙诳途褪沁@種第三人,應該按照上述規(guī)則確定黑客的侵權責任。

        還要特別強調智能機器人的使用人的責任。智能機器人在使用中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智能機器人沒有缺陷,而是智能機器人的使用者由于操作錯誤所致,則使用人因其過錯,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的規(guī)定承擔過錯責任。

        3.智能機器人產品責任的責任形態(tài)

        在機器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責任中,其主要的責任形態(tài)是不真正連帶責任。這主要是《侵權責任法》第43條規(guī)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薄耙蜾N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追償。”在這樣的規(guī)則中,只要加上了設計者作為責任主體,就可以完全適用于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責任。

        在黑客攻擊智能機器人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造成損害時,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第44條規(guī)定的規(guī)則,即變形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我把它稱為先付責任,①關于先付責任的規(guī)則,參見楊立新:《多數人侵權行為及責任理論的新發(fā)展》,《法學》2012年第7期。對智能機器人造成損害承擔產品責任,設計者、生產者和銷售者首先承擔中間責任,在承擔了賠償責任后,有權向黑客等第三人進行追償,將最終責任歸咎于黑客及其他第三人。

        上述這些產品責任的基本規(guī)則,都適用于智能機器人造成損害的場合,只是要根據智能機器人設計、制造和造成損害的特點加以適當調整即可。

        4.智能機器人產品責任是否適用發(fā)展風險免責事由

        發(fā)展風險原則是產品責任中的免責事由,其含義是:生產者能夠證明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fā)現缺陷存在的,可以免除責任。一般認為,既然智能機器人也是產品,那么生產者能夠證明產品投入生產時的科學技術水平不能發(fā)現的缺陷所致損害,生產者可以免除嚴格責任。對此,將智能機器人投放市場,生產者一方面要購買保險防止意外,加強測試以保障安全,另一方面,對于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fā)現缺陷存在的,須嚴格履行跟蹤觀察義務,一旦發(fā)現缺陷,必須依照《侵權責任法》第46條規(guī)定,及時進行警示和召回,沒有及時警示和召回而發(fā)生損害,仍然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可見,《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的產品責任制度,基本上適用于智能機器人造成損害和風險防控的需求。有人認為,當前階段智能機器人的法律責任,適用產品責任沒有問題,因為當前階段的智能機器人在法律關系中是作為權利客體參與其中的,因而智能機器人無法獨立承擔責任。但是,在未來階段智能機器人的法律責任,應當由其獨立承擔責任,因為未來階段智能機器人一旦像法人一樣被賦予法律人格,其可以作為法律關系主體享有權利,同時獨立承擔責任。當然,智能機器人獨立承擔責任和被法律人格擬制的法人承擔責任的方式有所不同。②金東寒主編:《秩序的重構——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第86—88頁。

        我不認同上述觀點。我的論述基礎在于,智能機器人無論發(fā)展到何種程度,它的法律地位都是人工類人格,而不可能取得自然人的自然人格,也不可能取得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擬制人格。在這一點上,以未來階段的智能機器人會像法人一樣被賦予法律人格作為論述的基礎,得出智能機器人未來將獨立承擔責任的結論,由于論證的前提不可能實現,因而得出來的上述結論就不可能是正確的。

        (四)對智能機器人造成損害和風險防控的責任保險

        智能機器人是當代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的結晶,盡管具有很強的安全性,但仍難以徹底防止其出現社會風險,造成他人損害。因此,生產智能機器人必須進行投保,甚至要進行強制責任保險,以確保智能機器人投放市場后不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

        首先,研究對智能機器人的保險,最重要的是像自動駕駛汽車那樣,設置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其保險人不是使用人,而是生產者。一旦發(fā)生損害,受害人能夠從強制保險獲得最基本的賠償。

        其次,對于強制保險責任賠償不足的部分,智能機器人的生產者、設計者應當投保商業(yè)責任險,以備強制責任保險賠償不足部分的賠償責任由商業(yè)責任保險承擔。有人認為,由生產者承擔智能機器人的保險責任,有可能會挫傷智能機器人生產者發(fā)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積極性;但是,如果反之將保險責任強制給消費者或者使用者,會嚴重抑制消費,同樣會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兩相權衡,將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保險責任分配給生產者承擔,由生產者承擔強制保險或者商業(yè)保險,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能夠更好地督促生產廠商改進技術,保障安全。如果事故最終判定是由存在缺陷的人工智能設備造成的,生產廠商可以從設備生產商那里獲得賠償,為了應付這一風險,法律應當規(guī)定生產商購買產品責任保險。①霍斯特·艾丹米勒:《機器人的崛起與人類的法律》,李飛、敦小匣譯,《法治現代化研究》2017年第4期。

        結 論

        在智能機器人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研究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究竟是賦予它們以人格,還是認定它們屬于物的范疇,是民法面對未來發(fā)展的重要選擇。在對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趨勢作出錯誤估計的基礎上,作出對智能機器人具有完全人格、部分人格的判斷,顯然不具有科學性和妥適性。對于智能機器人的法律地位,最多確認其具有人工類人格而非真實的人格,既能夠看到智能機器人與法律人格的類似性,又能夠保持其物的屬性的穩(wěn)定判斷,同時確定對其現實損害賠償和未來風險防范適用侵權法的產品責任進行規(guī)制,就是正確的選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遠沒有那樣深不可測,以至于能夠改變民法對市民社會基本范疇的劃分。這些憂心忡忡的判斷,都是沒有客觀事實依據的,應當堅信民法的這一基本理念。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法律智能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風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国模无码视频专区一区| 亚洲 日本 欧美 中文幕|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老妇与禽交| 2021年性爱喷水视频| 蜜桃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先锋影音最新色资源站| 91视频爱爱| 日本免费三片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亚洲欧洲国产日产国码无码 |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日本三级韩国三级| 麻豆国产AV网站| 护士人妻hd中文字幕|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版| 91av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草草影院国产| 亚洲发给我的在线视频|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丝袜美腿视频| 风韵犹存丰满熟妇大屁股啪啪|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湿的视频|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毛片|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成人天堂资源www在线| av日本一区不卡亚洲午夜| 亚洲精品成人无百码中文毛片| 久久www色情成人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亚洲中文| 久久少妇高潮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草莓在线|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