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侃
余光中是臺灣詩人,他的一首《鄉(xiāng)愁》征服了海峽兩岸無數(shù)中國人,“鄉(xiāng)愁”一詞已成為中國人思戀故土、懷念往昔的代名詞。2017年冬天,余光中在臺灣病逝,海峽兩岸又掀起了一場追念余光中、期盼兩岸早日統(tǒng)一的熱潮。作為與余光中有過交往的本文作者,在震驚于噩耗的同時,深情地回憶起互相的交誼之情,贊美了余光中的可親可敬。可以說,這篇文章字字發(fā)乎真情,是一篇典型的懷念之作。
這篇文章的最成功之處,是再現(xiàn)了當年兩人交往的情景,包括緣起、過程、細節(jié)、余韻、內心感受等,均寫得十分細致、真實。將余光中的個性、品質刻畫得栩栩如生,不少細節(jié)讓人過目難忘,如在雁蕩山上忘情于山水的興奮,在溫州機場道別時的留戀,回臺灣后寄來一份“一筆一畫工工整整的手稿”的真誠,都是一些極其珍貴的、獨屬于作者的回憶和感受。避免空泛,不寫套話,盡可能寫出余光中獨特的一面,這便是作者的寫作旨意,應該說,這一目的已經(jīng)達到。
作者之所以能成功刻畫出一個形象生動、個性鮮明的余光中,是因為始終懷著一份真摯的懷念,這份懷念出于久存的敬意。余光中作為著名詩人,無論是他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還是他的不吝教誨、獎掖后進,以及他的思鄉(xiāng)情結、愛國情懷,都讓作者油然而生深深敬意。這無疑是一種超越功利、發(fā)自肺腑的敬意。正是有了這份敬意,才能準確把握筆下人物的個性和品質,才能描寫得如此細致傳神,才能充分發(fā)揮文字的魅力。由此可知,要想寫好一個人,寫好一件事,關鍵之一,就在于你是否已經(jīng)充分了解,是否深有感觸,是否懷有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