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云
貫穿賈寶玉成長過程的是諸多關(guān)乎倫理情欲、命運無常和個體價值缺失的“精神困境”。而對這些精神困境一層層的“心路解脫”,乃是賈寶玉否定世俗道路的先驗實踐,是他對生命無常感的承受與超越。賈寶玉的情愛世界(包括情愛現(xiàn)實和情愛理想)是其人生的核心場域,見證他這段精神困境和心路歷程的,則是出現(xiàn)于其生命中的重大“死亡”事件①關(guān)于賈寶玉及與之相關(guān)死亡事件的研究,已有不少,諸如:成敏的《〈紅樓夢〉的死亡描寫與賈寶玉性格的發(fā)展》,《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3期;張云的《成長與死亡相伴——以賈寶玉的情感歷程為視角》,《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4期。。這些死亡事件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關(guān)涉賈寶玉的情愛“理想”,即“二秦”之死與“二尤”之死,這兩大事件都從他者的場域外在地介入賈寶玉的生命。第二類則關(guān)涉賈寶玉的情愛“現(xiàn)實”,即金釧兒之死和晴雯之死,這兩大事件直接關(guān)乎賈寶玉個體生命本身。第三類是賈寶玉情愛理想與情愛現(xiàn)實的終極寓言,即林黛玉之死與大觀園之殤,他在此同時作為旁觀者和參與者,這種矛盾性正是其精神困境的最高表現(xiàn),也是其心路解脫的最后一環(huán)。這些死亡事件指向賈寶玉現(xiàn)實或精神層面的“祭奠”。所謂“祭奠”,即指賈寶玉對過往自我不成熟的思想和存在狀態(tài)的告別,并獲得“死”后的思想超越和生命成長。本文試圖在“情愛理想”和“情愛現(xiàn)實”兩大層面上觀照“死亡”與“祭奠”對于賈寶玉個體生命的意義。
“二秦”之死與“二尤”之死可以看成是一種呼應(yīng),二者都是從外界介入榮國府和賈寶玉的生命,也關(guān)涉著“情”與“淫”這一重大話題。
秦可卿和秦鐘皆是賈寶玉個體生命與情愛追求的理想人物:秦可卿是他的理想伴侶,而秦鐘則是他的理想化身。書中寫寶玉與可卿會面是在楔子的尾聲——第五回,寶玉年方十許,正是從童年走向少年,由懵懂而漸通人事的時期。此時安排寶玉夢中與可卿“有陽臺巫峽之會”,緊接著令其與襲人在現(xiàn)實中“初試云雨情”,實在是給了他最初的“性啟蒙”;這是他自我生命意識的真正開始,卻也是其悲劇的起點。于此而言,無論現(xiàn)實還是精神上,秦可卿對寶玉的重要性都絕非尋常。至第十三回,寶玉聽聞可卿之死,反應(yīng)極怪:從夢中驚醒,既吐血,又執(zhí)意連夜趕往寧國府,“忙忙奔至停靈之室,痛哭一番”①曹雪芹:《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頁。本文所引《紅樓夢》原文皆采用此版本,后不再注明。。這是賈寶玉第一次奔喪和祭奠,其反應(yīng)激烈之程度絕無僅有??梢源_知,寶玉在秦可卿之死中感受到的絕非倫理道德、淫蕩卑賤,而是生命與情緣;作為功能性人物,可卿頗有寫意象征意味。在某種程度上,兼具黛玉和寶釵之美的可卿才是賈寶玉的理想伴侶,可卿的引夢和逝去,恰恰敲醒了賈寶玉的“夢”,開啟了賈寶玉情愛層面的悲劇,同時象征著大觀園情緣的開始和悲劇的展開。他對可卿的哭喪正是他對生命中情愛理想悲劇的“祭奠”,可卿之死讓他隱約看到了女子青春生命的短暫凄美。他開始從夢中醒來,明白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物都會消失,他將痛苦地見證眾多死亡。
此后,秦鐘之死對寶玉的打擊也十分大。秦鐘乃寶玉第一個同性朋友,也是其心中的理想人物,二人一見如故、情趣相投。但曹雪芹同樣未給秦鐘太多筆墨,讓他早早撒手人寰。秦鐘因情而死,確切地說,這種“情”超越了禮法的界限,是世俗眼中的“淫”。“秦可卿淫喪天香樓”自是如此,而在世俗看來,秦鐘與智能兒的私通也是不正當、為世所棄的。作為賈寶玉的化身,秦鐘有著寶玉羨慕的外表,與智能兒不顧禮法的真情也是賈寶玉對愛情向往的一種實踐。秦鐘的悲慘結(jié)局卻給寶玉當頭棒喝,讓他看到了禮法道德這條紅線的影子,這外在的法則是其個體存在受到限制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生命無常感形成的一大推手。而且,鯨卿之歿使寶玉反觀自身,他明白自己同樣可能悲慘死去,卻無法得到性情上的滿足。他怕自己的真情也被他人和禮法所扼殺,個體的欠然性終究無法得到彌合——而這種恐慌在金釧兒之死上才真正降臨。
秦可卿和秦鐘皆賈寶玉理想中“情”之先導(dǎo),他們短暫的生命和悲慘的結(jié)局,無疑給年少的賈寶玉帶來一種精神壓力,外界種種已隱約對他展開包圍,而此時他的精神困境才剛剛開始,也尚未真正展開自己的心路解脫。故而,在現(xiàn)實的奔喪祭奠外,“二秦”之死只關(guān)涉賈寶玉個體生命與情愛理想的淺層祭奠,賈寶玉的自我思想并未真正地完成蛻變。
“二尤”之死看似與賈寶玉并無太大關(guān)聯(lián),卻從精神上直指了寶玉的“情愛理想”,明顯比“二秦”之死更具精神化的貫通,賈寶玉的另一實驗化身柳湘蓮也走向了自己的歸宿。
尤氏二姊妹首次出現(xiàn)在第六十三回,皆長相非凡,多情癡情,但她們在賈珍、賈璉和賈蓉等人又表現(xiàn)得極度荒淫。尤氏二人與寶玉并無太多直接的接觸,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性情上的相投,尤其是尤三姐。第六十六回中,當小廝興兒講了寶玉的種種不肖,二姐認為,“我們看他倒好,原來這樣??上Я艘粋€好胎子”,而三姐則別出他論:“姐姐信他胡說,咱們也不是見過一面兩面的,行事言談吃喝,原有些女兒氣,那是只在里頭慣了的……我冷眼看去,原來他在女孩子們前不管怎樣都過的去,只不大合外人的式,所以他們不知道。”尤三姐真可謂是賈寶玉的知音,這也正表明尤氏二姐妹只是為“皮膚濫淫”所惑,本質(zhì)上仍與賈珍父子不同。她們能夠因情去淫,當真情戰(zhàn)勝邪淫之后,她們便表現(xiàn)得極合本性,極為堅貞。她們由最初的“淫”變?yōu)椤扒椤?,并為情而死,表現(xiàn)出的品格與性情正是寶玉心向往之的。
尤三姐死后,并未見寶玉有何反應(yīng);尤二姐死后,也只一筆帶過,寫他“陪哭一場”。但我們應(yīng)將“紅樓二尤”作一整體來看,正如王蒙所言,“六十四回后半至六十九回,集中寫了‘紅樓二尤’的故事,可以算是一個插曲,一個變奏,頗具特殊性”②王蒙:《紅樓啟示錄》,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頁。。“二尤”從外界進入賈府,她們身上沒有太多封建正統(tǒng)道德倫理的約束,以致一開始顯出淫亂的一面,但她們最后張揚出的卻是可貴的烈志真情。她們的出現(xiàn)和死亡所帶來的轟動效果,直接與賈府禮法制度下的暗流涌動形成鮮明對比,也給情感被壓抑的賈寶玉以一種精神震撼。
賈寶玉對“二尤”的“祭奠”也是精神層面上的?!岸取蹦軌蜥θ换谖?,義無反顧追求愛情,并接受因情而致的痛苦和悲劇,這就在向?qū)氂癖砻鳎荷嵌虝旱模媲閰s需要用心去追尋和享受。盡管寶玉不自由,但他身邊有眾多鮮活的女孩兒,她們的青春與性情值得賈寶玉用生命去感知和珍惜。所以“二尤”之死也是寶玉精神困境和心路解脫上重要的一環(huán)。賈寶玉在“祭奠”她們的同時,也在向自己的過去告別,他學會真正地去享受周邊的青春與美麗,并用生命去感知她們的辛酸哀樂。與“二秦”之死相比,“二尤”之死在現(xiàn)實上與賈寶玉的相關(guān)性更小,而精神上的相關(guān)性卻更大?!耙迸c“情”的搏斗在此也逐漸明了,賈寶玉選擇的是“去淫就情”,乃是對過往的一種“祭奠”。
而且,賈寶玉在祭奠“二尤”的同時,還在“告別”柳湘蓮。湘蓮本放浪形骸于江湖,但一朝得到“情”的洗禮,便悟道而出家,顯出一種看破紅塵式的決絕。正是他的出家給賈寶玉“封閉”的精神境地打開了一個缺口,寶玉也須跟自己訣別。寶玉卻又與湘蓮不同:湘蓮是頓悟,在頃刻之間棄世絕俗;而寶玉是漸悟,有著最完整的生命體驗,能夠點點滴滴地感悟正邪美丑、生死樂悲……可以說,寶玉是一個感知型的人物,他是為了感知愛而生?!八娜松^就是愛,得到了愛就是幸福,得不到愛就是苦痛,至于人生中的貧富貴賤,尊卑際遇,他是毫不在意的。”①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頁。
之所以說金釧兒和晴雯之死關(guān)乎著賈寶玉情愛現(xiàn)實的祭奠,首先因為她們都是長期陪伴在賈寶玉身邊的親近之人,她們和寶玉互相深入地參與了彼此的生命,甚至可以說在她們身上有著寶玉朦朧的情愛因子;而最重要的乃是她們的死亡都與賈寶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構(gòu)成了他自身在現(xiàn)實中追求情愛所面對的兩大困境。
金釧兒之死是寶玉精神壓力的第一個高峰,也是他心路解脫的正式起點。金釧兒之死,所關(guān)涉的因素有二:剛烈與越禮。前者表現(xiàn)金釧兒之品性,后者則是其受逐致死的根由。就當時社會綱紀來說,金釧兒說了兩句極為不當?shù)脑挘阂粸椤敖痿⒆拥踉诰镱^,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連這兩句俗語也不明白”,二是“憑我告訴你個巧宗兒,你往東小院子拿環(huán)哥兒和彩云去”。前者是她越禮與賈寶玉“調(diào)情”,后者則是越禮談及家庭內(nèi)不正當之事。可最直接的禍首當是賈寶玉,正因他不知分寸地與金釧兒作了一番“調(diào)情”,才引得王夫人勃然大怒,逐斥金釧兒,并最終使其含恨而死。而金釧兒死后,盡管寶玉受笞,哄了金釧兒的妹妹玉釧兒“親嘗蓮子羹”,但我們并未看到賈寶玉有太多悲傷內(nèi)疚的表現(xiàn);反而是在第四十三回,賈寶玉帶著茗煙到水仙庵祭奠金釧兒,我們才真正讀出賈寶玉的心境。賈寶玉對金釧兒的祭奠行動發(fā)生于第四十三回,與金釧兒投井而死相隔十一回,除情節(jié)上的安排外,或許還可認為年少的寶玉需要這樣一段時間來反思自己。
賈寶玉從金釧兒之死所感受的已不僅是女孩兒品質(zhì)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更重要的是,金釧兒的死真正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一方面,金釧兒之死讓他真切體會到了禮紀規(guī)范對他行為的約束;另一方面,他直接介入了事件,他的行為禍害到了他人,甚至導(dǎo)致生命的終結(jié)。正如其夢游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所言,“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意淫’二字,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都t樓夢》明顯地區(qū)分了“意淫”和“身淫(濫淫)”。余英時曾就《紅樓夢》專門討論過“情”和“淫”,并認為情包括淫,“由情而淫則雖淫亦情。故情又叫做‘意淫’”。相反,淫決不包括情,這種狹義的“淫”乃是“皮膚濫淫”。②王國維、魯迅等著,苗懷明選編:《紅樓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頁。賈寶玉有情有欲,但其欲望是為真情服務(wù)的。他有機會像賈珍、賈璉一樣“身淫”,只不過他不為罷了,而他對金釧兒所做的“調(diào)情”更多的是“情不情”的玩笑,而非心存不正的色淫。但這種“意淫”所帶來的直接后果,乃是其情愛現(xiàn)實初始的破滅,仍然是悲劇性的,這不能不使年少的寶玉有更深的焦慮與思考。
賈寶玉在金釧兒之死上的反思,可能也并非產(chǎn)生于對外界的反叛心理,更多的是一種自我叩問和剖析。他既想使自己的性情得以抒發(fā),卻又不能夠“任性”,必須符合禮法綱常,考慮所作所為的后果?;蛟S在這件事上,賈寶玉真正面對的是內(nèi)心的自私、懦弱和任性。金釧兒被寶玉“禍害”致死,這是他陷入內(nèi)心矛盾的開始,也是他心路解脫的起點。他必須在性情和任性之間權(quán)衡,既合“禮”地與群釵們抒發(fā)性靈,又在不自由的環(huán)境下尋求知己,護佑群釵。我們從之后的情節(jié)也可以看到,賈寶玉摔玉、斗氣的行為明顯減少,展現(xiàn)出來的更多是溫柔的體貼和諒解。由此觀之,金釧兒之死與賈寶玉對她的祭奠也是寶玉的心性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而后,及至晴雯之死,小說同樣探及賈寶玉“情愛現(xiàn)實”方面的“死亡”與“祭奠”。晴雯有著黛玉般的風韻和美麗,有著金釧兒的剛烈,也有著襲人對寶玉的真情與關(guān)念;雖地位卑賤,但她敢于“不平則鳴”。在寶玉面前,敢于撕扇只求一時歡笑;在抄檢大觀園之時,敢于將所有箱中之物都倒出來,大罵王善保家的仗勢欺人。她心直口快、敢作敢當,對賈寶玉盡顯忠護,為寶玉病補雀金裘,臨死之前還和寶玉互換貼身之物以表堅貞……她的善良、青春和坦率,一直守候在寶玉的身邊,卻在頃刻之間枯萎凋謝。晴雯被驅(qū)逐致死,表面看同金釧兒是一樣的,都觸犯了禮法要求,更深的原因卻是人心的嫉妒和算計:有婆子們的詆毀,也有王熙鳳等人的見死不救,甚至還有襲人的背后之語。成為寶玉的丫鬟,既是晴雯之幸,也是其不幸。正因賈母將其配給了寶玉做丫頭,她才能在寶玉的庇護下盡情張揚自己的率性剛直;可也因正如此,她才被傳統(tǒng)禮法視為“異端”,最終受到無情打壓而身心俱損、含恨而終。而且顯然,與金釧兒之死相比,賈寶玉對于晴雯之死的介入更為深刻,也更為復(fù)雜。
我們知道,《紅樓夢》中有“影子”一說,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之一,襲人也是薛寶釵的一個影子:她們的性情外貌和言行舉止都分別有相似之處。隨著心路歷程的發(fā)展,賈寶玉傾向于選擇黛玉而非寶釵,晴雯而非襲人,就連送舊手帕給黛玉,寶玉也支開襲人,而讓晴雯送去。賈寶玉的生命感悟和心路解脫越到后期,就越傾向于精神上的、非功利性選擇。他最后只想一直守護著大觀園中的這些女孩,即使她們會慢慢凋謝,他也能盡情地體悟群芳之美??墒?,晴雯之死完全是外部勢力的沖擊造成的,甚至寶玉的眾多親人也是“劊子手”。死的是最親近的丫鬟,可寶玉卻無能為力,他所執(zhí)著的美就這樣被人摧殘,心中的苦痛和哀傷最終迸發(fā)而出。
晴雯死后不久,第七十八回中,賈寶玉對她進行了兩次“祭奠”。賈寶玉奉命寫就的《姽婳將軍林四娘》是隱秘的哀悼,忠貞不屈、勇敢赴死的林四娘正是“俏丫鬟”“勇晴雯”的比擬。而之后作的《芙蓉女兒誄》是賈寶玉的正式“祭奠”——這也是寶玉在大觀園公眾場所進行的首次“祭奠”??梢钥闯?,與金釧兒之死相比,晴雯之死給賈寶玉帶來的痛苦和震撼明顯深刻許多。魯迅曾指出,“寶玉在繁華豐厚中,且亦屢與‘無?!]面”,自己幾次險些殞命,又切身感受了周邊美好生命的消亡,“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lǐng)會之者,獨寶玉而已”①魯迅:《清之人情小說》,見《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頁。。晴雯之死正是生命無常的結(jié)果,而這“無?!狈菫樘煲?,乃是惡毒人心所致,生命的欠然性更為彰顯。而面對生命的欠然性與個體價值的保留問題,賈寶玉的精神困境明顯十分嚴峻,他該何去何從此時也顯得更為迫切。
然而,賈寶玉依舊未能反抗,與家庭決裂。非不能或不敢,而是他的心中還有所“執(zhí)念”,他的生命體驗還有一個最后的高潮。整部《紅樓夢》僅寶玉能從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中看到“悲涼”,他的最后解脫,正待最后一次徹徹底底的大悲涼?!盾饺嘏畠赫C》一文誄兩人,既誄晴雯,更誄黛玉。晴雯之死,恰是黛玉走向死亡的先導(dǎo);而黛玉之死,又是大觀園理想破滅的象征,那才是寶玉精神困境和心路解脫的終點。
“寶玉、寶釵之間的關(guān)系,是單一的,一元的,表面的,感覺的;寶玉、黛玉之間的關(guān)系是復(fù)雜的,多元的,內(nèi)部的,性靈的”①牟宗三:《〈紅樓夢〉悲劇之演成》,載張燕瑾、趙敏俐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選·清代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448頁。,曹雪芹塑造寶釵和黛玉兩個人物,既代表了現(xiàn)實性與精神性的兩種選擇,更代表了賈寶玉內(nèi)心的兩種沖突。所以他才長期徘徊于二者之間,往往是“見了姐姐忘了妹妹”,處于“情不情”的狀態(tài)??芍蟮乃麉s逐漸走向了愛情上的“情情”,選擇了精神性道路。這也是賈寶玉心路解脫的一大表現(xiàn),而其最后的神啟則自來于黛玉之死與大觀園之殤。
《紅樓夢》八十回后的情節(jié)到底如何,言人人殊,但林黛玉定是淚盡而亡,回歸了太虛幻境,因為小說開篇就已暗示。她是寶玉最親近的知己,但二人的木石之盟注定是悲?。核莵磉€淚的,淚盡則身滅。而大觀園應(yīng)當在黛玉死后不久就變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徹底化為烏有。因為大觀園是與群釵們合為一體的,當群釵們離去時,大觀園這個理想的世界也在慢慢消亡;直至賈府被抄檢、林黛玉殞命之時,大觀園也壽終正寢了。
之所以說黛玉之死與大觀園之殤同時關(guān)乎賈寶玉的情愛現(xiàn)實與情愛理想,是因為林黛玉和大觀園一者是寶玉現(xiàn)實中最具情愛因子的知己,一者是其所有情愛事件發(fā)生的生活場所;而在精神層面上,前者是賈寶玉最心向往之的精神伴侶,而后者則是其所有情愛癡夢寄托的自由境地。但兩者似乎都是賈寶玉無法永久觸及的,他只能短暫地擁有與兩者之間產(chǎn)生的美好。他的情愛現(xiàn)實與理想也正是在黛玉和大觀園這兩個最高的寄托體上走向了破滅。最大的破滅帶來最大的精神困境,卻也造就了寶玉最終的解脫。
有人說:“寶玉之情,人情也,為天地古今男女共有之情,為天地男女所不能盡之情?!雹诜辏骸丁醇t樓夢〉研究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頁。這雖有失偏隘,但也指出了寶黛之間那份獨有的愛情。林黛玉之死是賈寶玉最大的精神困境,同時又是其心路解脫的尾聲。至于大觀園的破滅,其實是所有人物命運悲劇的一曲挽歌。大觀園本就建立在會芳園這個骯臟之地,“干凈既從骯臟而來,最后又無可奈何地要回到骯臟去”,“這是《紅樓夢》的悲劇的中心意義,也是曹雪芹所見到的人世的最大的悲??!”③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頁。正是有從大富大貴到悲苦凄涼的經(jīng)歷,賈寶玉才能徹底體悟到“無?!钡谋瘎?,才能夠在“死亡”的精神困境中達到一種無望,在絕地悟道,實現(xiàn)最終的心路解脫。賈寶玉的心路解脫,是一步步走向佛家的“無執(zhí)著”。其為情而生,當心中所系之“情”幻滅時,他也無所留戀了,他的精神壓力也就真正釋放殆盡,必然會走向解脫。但他不沉淪墮落,也不會自殺。正如王國維所言,“解脫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殺。出世者,拒絕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尤二姐、鴛鴦等人選擇自殺雖說是一了百了,但是她們是因為有痛苦,有痛苦便是有欲望,她們“非解脫也,求償其欲而不得者也”④王國維、魯迅等著,苗懷明選編:《紅樓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頁。。賈寶玉在生活上是失敗的,在精神上卻成功了,他是唯一一個用自己的生命去感知世間冷暖而終得解脫之人。明末“異端”李贄曾提出“童心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若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雹堇钯椫?,陳仁點校:《焚書·續(xù)焚書校譯》,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版,第172頁?!都t樓夢》同樣追求“童心”和“真心”,除了善良的心性和自由的情志,曹雪芹的“童心”和“真心”就是一直強調(diào)的“情”。大觀園正是“情”的生長地,賈寶玉是“情”的集大成者。他的情既有專一的一面,又有廣博的一面,對林黛玉的愛情越來越專一,而對其他人的博愛則越來越廣泛,這兩者都在一步步升華。
正是個體生命被動或主動地參與到了“情愛理想”和“情愛現(xiàn)實”的破滅之中,賈寶玉生命的欠然才更為迫切。而彌合這種個體價值的缺損,也就成了他完成一次次“祭奠”的原因——同時也是一種結(jié)果,直到最后大觀園破滅,寶玉的“情”超脫出凡塵的拘囿,不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完整,更宣揚了一種向自己內(nèi)心突圍的徹悟。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真正塑造的其實是“超越者”——從苦難的人世間逃離或超脫出去,全書許許多多的人物都在尋求逃離或超脫之路:自殺,信佛入道或者沉淪墮落。曹雪芹理想中的解脫之道就是“信佛入道”的“出世”,圍繞著賈寶玉的情愛世界,他生命中出現(xiàn)的“死亡”就是他完成“祭奠”,從精神困境到心路解脫的具體呈現(xiàn)。曹雪芹讓寶玉在種種“死亡”前同時作為當局者和醒世旁觀者而存在,為的就是令他最后回歸本真,看透俗塵的是非冷暖。這或許也是賈寶玉在逼仄的生存窘境下,能夠去正視并試圖彌合個體存在價值的欠然,最終走向覺悟的成長和蛻變的唯一路徑。最后,借用劉熙載分別評價屈原和莊子的話來說,在紅塵俗世的軌道下,賈寶玉是“有路可走,卒歸于無路可走”;可在以情愛世界為核心場域的精神困境里,他卻最終是“無路可走,卒歸于有路可走”①劉熙載:《藝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