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江蘇南京 210016)
初中教材中閱讀課文由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兩個部分組成,略讀課文占閱讀課文相當大的比重,而且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然而,不少教師對教材中略讀課文的安排用意缺乏足夠的認識,略讀課文教學中存在兩種錯誤的認識,一部分教師將略讀課文當作精讀課文來教;另一部分教師則存在極端主義思想,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略讀課文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要針對略讀課文編排用意,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
略讀課文教學需要我們基于略讀課文特點,略中求粗獷,不求面面俱到,進行粗線條架構,并借助精簡的問題,做到高屋建瓴。
略讀就是大略地閱讀,簡單來說就是粗線條地閱讀,但不是無目的地閱讀,需要我們引領學生從宏觀進行架構,不求全求精,通過抓住文本的“眼睛”,對課文形成整體認識,搭建閱讀大板塊,為學生留足自主閱讀的時間與空間[1]。
如《雨的四季》一文,筆者根據(jù)寫景散文的特點,架構兩大板塊,緊扣“景”“情”引導學生進行粗線條閱讀,并將兩大板塊具化為兩個活動環(huán)節(jié)。
活動一,聽雨中景。用一句話概括春、夏、秋、冬的雨給你留下的印象,交流時可以運用“我喜歡……雨,喜歡它的……”。
活動二,悟雨中情。作者筆下的雨非??蓯郏页鑫闹心軌蝮w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段,用一句話概括作者對雨的思想情感。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從寫景散文的基本特點入手。第一環(huán)節(jié),著重從分析寫景入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對四季之雨形成整體感知,包括所寫之景、景物特點等,既幫助學生掌握寫景的一般方法,又為探尋景物背后的思想情感做了有效的鋪墊。
第二環(huán)節(jié),透過寫景的文字探析景背后蘊含的思想情感,抓住寫景散文的關鍵要素,在體悟思想感情中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兩個活動環(huán)節(jié),也緊扣住本文的兩條線索,一條是寫景明線,另一條是情感暗線,從而做到高屋建瓴,完成對學生整體的引領,汲取文本精華。
略讀課文的定位決定了它不像精讀課文一樣可以面面俱到。但這并不意味著略讀課文不需要精讀,而是需要根據(jù)文本特點,做到略中求精細,抓住文本的關鍵,探驪得珠,深得課文要領。略中求精細,需要我們抓住文本的“文眼”“題眼”與關鍵詞、句等,引導學生找到文本閱讀的突破點,從而以此為抓手,引領學生漸入文本之境,完成對文本的有效自主閱讀[2]。
如《雨的四季》,在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對“雨”的稱呼發(fā)生了變化,在前文稱雨都用“她”或者“它”,而到了第六段作者稱雨為“你”,你是怎么理解這一人稱變化的?為了引發(fā)學生思考,筆者組織學生朗讀第六自然段,在朗讀中體會“你”的表達效果。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獲得了直觀的體驗,主動圍繞問題展開探究,運用第二人稱是為了將“雨”人格化,使雨可親、可感。使雨的形象親切、自然,更有助于作者抒發(fā)對雨的真情實感,將對“雨”的愛戀之情傾瀉出來。
在此基礎上,筆者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我”“你”“她(或他)”在文章中的一般作用,從而讓學生明確,“我”可以增強文章的真實感,“你”便于直接抒發(fā)作者的情感,“她(他)”則有助于提升文章思想主題的內涵,使其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抓住人稱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可謂是做到了粗中有細,粗中求細;抓住文本的情感線,領會作者對雨的愛戀之情,也培養(yǎng)了學生略讀中求細、求精的閱讀意識。
目前,初中語文教材主要以單元進行編排,包含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這就需要我們根據(jù)教材單元編排體系,合理定位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關系。一個單元中的略讀課文往往被排在本單元的后邊,如《雨的四季》是部編本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除了本課文,本單元還包括《春》《濟南的冬天》《古代詩歌四首》等。這就需要我們將略讀課文置于單元教學視野下,將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有機結合,通過整合略讀課文與本單元的精讀課文,為學生略讀搭建支架。
《雨的四季》我們可以借助《春》或《濟南的冬天》兩篇課文精讀教學,引導學生利用寫景散文的閱讀積累與閱讀經驗進行自主閱讀。例如,借鑒《春》一課,通過欣賞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與迎春圖等,感知春景的特點,通過引導學生梳理盼春—繪春—頌春,抓住情感線索,從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再由景入情,體悟寫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最后通過品味語言,感受寫景散文的語言美等。
略讀課文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這就需要我們根據(jù)略讀課文的特點與學情特點,靈活地實施教學。既要注重“收”,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善于“放”,讓學生自由閱讀、自由創(chuàng)造。為提升學生自由創(chuàng)造的效率,我們要善于設計開放性問題、探究性問題等,激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生活經歷等,闡述自己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互動[3]。
如教學《雨的四季》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性問題:能不能將題目“雨的四季”改成“四季的雨”?說出你的理由。學生分成兩派,一派表示贊同,認為本文就是按照“四季”來寫雨,改成“四季的雨”比較貼切;另一派表示反對,認為“四季的雨”這個題目單純強調“雨”,比較呆板、生硬,不如“雨的四季”?!坝甑乃募尽睂⒂耆烁窕x予了“雨”人的情感,充滿靈動感,富有情趣,意境優(yōu)美。
通過比較,學生不僅完成了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從整體上對四季之雨獲得直觀認識,而且在比較中,實現(xiàn)了從內容到內涵的提升,從自然之“雨”,深入“雨”的靈魂深處,觸摸“雨”的靈魂,進而體悟到“雨”滋潤了作者的生命,豐富了作者的感情,讓作者的思想流動起來,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造力也在靈活中得以生長。
略讀是閱讀的一種方式,盡管不講求面面俱到,但是它遵循閱讀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按照閱讀的一般程序來實施。因此,拓展是略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善于在略讀中引導學生進行拓展,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豐富學生閱讀積淀,并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發(fā)展。
在《雨的四季》一文中,筆者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主要圍繞“雨”主題展開,引導學生回憶寫雨的古詩句,并探究作者對“雨”的情感,如孟浩然《春曉》中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王維《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通過拓展,學生從《雨的四季》向古詩詞寫“雨”的詩句深入,跨越時空,將不同時期人們對“雨”的情感進行整合,從“雨”中受到思想與情感的滋養(yǎng),從而為閱讀“雨”這一類文章做了鋪墊。
簡約而不簡單,理應成為我們設計略讀課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只要用心,我們有理由相信,略讀課文,這里的“風景”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