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丹青
“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沖突”危機是Erikson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中的八大危機之一?!白晕彝恍浴保╡go-identity)即“認定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包括自我個性、價值觀、性取向、外貌、以及在某情況下的行為表現(xiàn)等?!白晕彝恍浴钡臍v程,出生便開始通過各種經驗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或由他人反饋,以增加或驗證對自我的了解。個體在青少年之前,由于認知能力不足,自我認識框架雖然存在,但結構粗糙、零散,無法凝聚出“我是怎樣的一個人”的清晰圖像。Erikson認為在青春期個體必須建立一種個人的同一性,否則會陷入同一性早閉和角色混亂危機。
同一性早閉是青少年時期最易被察覺到的一種狀態(tài):一方面是對于未來目標的迷茫與不確定,且提不起力氣去找尋、去發(fā)掘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對于他人提出的建議或目標不表示否定,給出愿意接受或者表達可以向目標前進的意愿。所以往往處于這一種狀態(tài)下的青少年多數(shù)都是“聽話的”,而且不會對他人的“期望”、“建議”進行思考,也不會去判斷是否正確、適合。
同一性擴散也叫角色混亂,即個體對自我的角色認知處于擴散狀態(tài),這一階段可以被描述為:個體對自我認識不清、茫然無目的、不知自己應該成為誰、對于與人相處感到恐懼與退縮,最后索性什么都不想,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試圖與外界隔絕甚至想要于消失于世。整體呈現(xiàn)消極的一面,問題行為往往緊隨其后。然而問題行為的出現(xiàn)不僅僅只是在角色擴散階段,同一性早閉對于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影響同樣不可小覷。
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是指青少年由于個人行為表現(xiàn)無法順利適應環(huán)境,致使他們出現(xiàn)適應困難,在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各個方面,可能發(fā)生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擾。[1]也就是說當個體遭受到難以忍受的困擾與挫折時,若無相應應對措施,極易引起焦慮與不安從而導致行為上的困擾,這時問題行為便產生了。
近年來,校園欺凌問題已不容忽視??蓮摹巴恍栽玳]”角度分析該問題:以前,個體在尋求個體同一性的過程中,老一代往往給下一代樹立一個他們認為正確或者理想的角色形象,下一代則通常會試圖滿足其父母對他們的期望而不多加思考。如今,長輩們不再“古板”的為下一代提供“僵硬”的角色模范,即使提供,下一代也會因為認為對自己的不適合而提出拒絕。但是,青少年仍然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準,繼而轉至其它有力量的、有影響力的群體,比如某個個體或同齡人的“幫派效應”。這時,“同一性早閉”就出現(xiàn)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青少年個體的同一性尤為容易“被淹沒”,并且對他人提出的“角色設定”沒有任何疑義,更不會想去找尋其它選擇。因此,處于該狀態(tài)中的青少年基本上是通過其群體成員的評價來定義自己。即同齡群體在幫助其回答“我想成為誰?”中起重要作用。比如香港電影中的“古惑仔”、“大佬”等。這時一旦觀念塑造成型,個體很可能對其理想中的人物設定進行模仿,并且心中堅定的信念即“我可以成為他,我就是他”。遂校園欺凌事件在青少年小群體中與日俱增,欺凌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現(xiàn)出“早閉”這一共同特征。
飲食異常其開端往往始于節(jié)食。這一階段青少年面臨著生理與心理上的急劇轉變——性特征的日益顯現(xiàn)及心理上所承受的外界刻板印象帶來的壓力。根據(jù)Erikson的觀點,達到發(fā)育期是以身體的快速成長、生殖器成熟和性意識為特征的。這些變化與童年期經歷的變化在性質上不同,青少年不僅要遭遇到圍繞同一性和自我定義問題的“心理危機”,還必須試著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并學習接受身體變化和新的性欲感覺。Erikson認為那些有著飲食異常問題的青少年其個人認同感糟糕且自尊相對而言較低。[3]他們追求完美,對自己的身體滿意度低,同時運用不適當?shù)膽獙记蓙砜刂企w重,往往引起早熟,時而厭食時而暴食,情緒調適不良,繼而陷入體重反復伴隨情緒失控最終導致抑郁或飲食異常等問題。
尤其是女生,這時缺乏足夠的應對技巧來解決自我理想與自我身體意象的不一致。也就是說“自我理想”與“主觀真實”之間的差距,讓青少年形成負面身體意象。簡言之,這一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未完成,青少年自我意識不完全,從而導致問題行為的產生。甚者在飲食異常發(fā)生的同時,還易陷入自閉與抑郁。[5]
青少年自殺問題的背后與自我同一性的尋求也有著一定的關系。
那些尋求同一性失敗的青少年將經歷自我質疑與角色擴散(角色混亂),這樣的個體可能會陷入一種自我毀滅的單方面的偏見或活動中。為了緩解角色擴散所制造的焦慮而轉向毒品或酒精。久而久之,這顆毒瘤惡化到最嚴重的態(tài)勢,同一性擴散則可能導致自殺或自殺未遂:“許多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果面臨持續(xù)的擴散,將寧愿自己誰也不是,或者是壞人,或者是死人,而不愿是不太像某些人”。[2]
未發(fā)病前的預防治療往往大于病入膏肓時的多管齊下。通過一定的預防與引導,使青少年能夠安然度過“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時期,縮短“自我同一性獲得”的時間且由消極面轉向積極面至關重要。
1.設立正確且積極的榜樣
父母、老師、媒體人物(或影視作品中虛構的人物)、同輩群體、兄弟姐妹等都能作為青少年的角色模范。這里區(qū)別于外界旁人的角色強加,而是主動自發(fā)的,在具有一定了解自我的基礎上實行。[4]
2.參加主流文化活動
尋找合適的地點訪問,找到有相同興趣的朋友,追求與興趣相關的愛好或者組織或加入一個小組等。這樣能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尋求同一性且對未來的規(guī)劃變得更加清晰,明確自己的目標,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自我。
1.親身經驗的汲取
樂意嘗試各種人生角色的青少年,有豐富資料可參考、比對與統(tǒng)整,“自我同一性”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越是愿意參加不同的活動,越有機會嘗試各種角色,自我了解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可以更好的預測個體的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
2.自我情緒的管理
在這一階段,擴散型青少年還要學會“自我管理”。尤其是對于“自我情緒”的管理。協(xié)助青少年疏解情緒,減少因情緒作用引發(fā)自殺的危險;提供青少年情感支持與依附對象,不論是同伴,家長還是老師等;培養(yǎng)正確的死亡態(tài)度,及時遏止青少年的自殺想法,轉而珍惜生命。
問題青少年預防與矯正的出發(fā)點幾乎都來自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這是老生常談,但卻又是無法避開的“重中之重”,所以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實施“家校教育”是個永不褪色的話題。
(1)家庭方面
家庭情感的質量筑建在良好且及時的溝通與理解之上,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也與家庭自我認識相關,保證孩子與自己的自尊,不寵溺不嬌縱不妥協(xié)。根據(jù)孩子的特性與成長階段,家庭中榜樣設立的前提也需因人而異,選取最適合的而非最好的。[6]
(2)學校方面
1.定期舉行“家長座談會”,只有家長、班主任與心理老師列席而無學生在場,會議內容重點聊家長而非聊學生,了解青少年家長的想法并順勢利導,目的在于改觀家長且助于更好地維系家長與教師間的關系,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發(fā)現(xiàn)問題青少年的不良行為并進行及時的有效措施。
2.心理教育活動與學校課外活動的設計與定期開展,如組織青少年觀看身心健康有意義的電影且進行觀后感主題班會,目的是交流討論而非僅上交一篇文章即可。這類集體活動的重視程度應不能低于主流文化課;
最后,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產生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的適應行為,追其原因,多重亦久遠,且對策的提出若想立即顯現(xiàn)效果也相當困難,允許老師,家長及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尊重學生的改變速度、給予青少年足夠多的耐心,也是提高措施成效的關鍵。對待青少年問題,前人言“欲速則不達”,謹記于心,付諸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