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鋒
(江蘇省海門市包場高級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地理作為一門基礎科目,是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的,地理學科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方向感,更好地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也能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區(qū)位意識,是學生未來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能力。所謂問題式教學是指教師將教學內(nèi)容設計成問題,讓學生通過解答相關問題來掌握知識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一直以來,地理都屬于一門難點課程,備受教師和學生詬病,尤其是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更是讓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式教學,在課前將學習目標和知識點通過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地掌握地理知識,化解地理教學和學習的難點。
問題式教學的核心在于教師將教學內(nèi)容和知識點巧妙地轉化為教學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解決問題來掌握知識點。這是一種全新的目標導向型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前將知識和問題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課前對本課的知識結構有清晰的認識,能更有方向和針對性地去學習。高中地理基本上可以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自然地理部分是其中最難的部分,因此,對于這個模塊,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針對學生的困惑,教師要加大教學研討力度,精心備課,將教學內(nèi)容巧妙地轉化成問題,再結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將地理學習融入學生的愛好、興趣中去,以問題導向為指針,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地理學科的特點為起點,進行課程設計,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科兼具理性色彩和人文精神,對于難點、重點、基礎點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癥下藥”,合理把握,幫助學生把知識點真正內(nèi)化于心。
例如,在學習《氣壓帶和風帶》一課時,教師要把課本中涉及的氣壓知識和風帶知識轉化為問題。教材中主要通過全球大氣的運動規(guī)律為學生講解了大氣在全球運動的形式,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風帶的分布和造成的影響,在此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氣壓帶是如何形成的?”“氣壓帶的運動規(guī)律是什么?”“氣壓帶和風帶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風帶的移動對全球氣候有什么影響?”然后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行預習來解決這幾個問題,如果學生能夠將這幾個問題研究透徹,基本上本課的知識也就掌握得差不多了[1]。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問題導向,第一,問題導向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nèi)容,讓學生看到需要把握的重點是什么;第二,問題導向又從側面改變了教學模式,使學生對地理學習充滿了興趣,讓學習興趣與知識導向相結合,共同為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保駕護航。
地理學科具有理性色彩和人文精神的雙重特點,尤其是在人文地理中,涉及大量人類工業(yè)、商業(yè)等產(chǎn)業(yè)類型的選址、區(qū)位優(yōu)勢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并不唯一,有著很強的主觀色彩,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各抒己見,集思廣益,而小組學習恰好是非常實用且可行的一個策略。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是一種高效成熟的教學方式,目前學界內(nèi)有眾多學者對其可行性進行了探究,同時也有很多教師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反響良好,因此,教師在問題式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小組化學習方式,讓學生用小組討論的方法來解決相關問題,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但是,在進行分組時,教師必須要注意三點問題:一是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即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要把基礎好的和基礎薄弱的學生合理搭配在一起,起到一個互補作用;二是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有些學生對人文地理感興趣,有些學生則對自然地理感興趣,要將學生興趣也看作分組的一個關鍵;三是要注意性格的搭配,小組討論是為了鍛煉學生間的合作意識,提升他們之間的凝聚力,以此來提高學習效率,不能在小組討論中存在嘲笑、欺凌、辱罵的現(xiàn)象。
例如,在分析某產(chǎn)業(yè)的區(qū)位優(yōu)勢時,一個人分析的視角是片面的,但是小組共同努力就會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的答案。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上臺匯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讓臺下其他小組認真聆聽,并提出不同的建議。利用這樣的小組化討論模式,學生對地理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答題模式就會形成范式思維,在考試和思考問題時會自覺加以應用,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其合作意識和思維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加強。
由以上的例證可以充分得出,在地理問題式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征對其進行分組,保證每個組內(nèi)的水平基本相當,然后將問題下放到小組內(nèi),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一個人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但小組內(nèi)不同成員思想進行碰撞就會產(chǎn)生很多可能性,會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闊,眼光更加長遠,這對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大有裨益。
在問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通過問題掌握知識,并不是要弱化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地位,而是要求教師用更加高效的方式來組織課堂。高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很多知識偏向主觀,并沒有固定答案,但有著規(guī)范性的答題思路,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回答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及時予以補充和糾正,避免學生在思路上走入“死胡同”。教師在課堂上布置問題后可以為學生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可以讓他們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形成能夠代表本小組的觀點并在講臺上進行匯報。在匯報過程中,學生肯定會存在一些不準確的地方,這時教師就要發(fā)揮其作用及時進行糾正,并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靠攏[2]。
例如,在《區(qū)域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一課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東北農(nóng)業(yè)比較發(fā)達?”“如何進一步鞏固東北的糧倉地位?”在此處,學生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潛意識里認為東北氣候偏冷,應當發(fā)展大棚種植,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教師應及時糾正學生的思路,告訴學生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是季風氣候,夏季普遍高溫多雨,因此東北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得益于肥沃的土壤和優(yōu)良的氣候條件。通過教師的糾正和解答,學生可以避免犯很多錯誤,從而提高了地理學習的效率。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和學生互動,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及時糾正錯誤,又可以提升師生間的合作意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高中地理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基礎科目之一,不僅在學生高考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學生未來發(fā)展也有著重大幫助。但是一直以來地理都屬于一門讓教師和學生頭疼的科目,教學效果不佳。問題式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樣的困境,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導向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實現(xiàn)地理教學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