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革
丟番圖(約246~330),古希臘著名數學家,他對代數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被譽為“古代代數之父”。希臘數學自畢達哥拉斯學派后,研究的主流在于幾何論證,甚至一切代數問題都被納入了幾何的模式之中。直到丟番圖,才把代數真正從幾何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對于丟番圖的生平,人們知之甚少。唯一的簡歷是從《希臘詩文集》中所得。這本由古希臘語法學家麥特羅爾所輯的著作中,記錄有46首和代數問題有關的短詩,其中就包括數學愛好者津津樂道的“丟番圖的墓碑題”。由于《希臘詩文集》是公元500年前后的遺物,加上史學家對一些學者書信著作中相關信息的研判,大致可以推斷出丟番圖生活于246~330年。
這道有趣的墓碑題,用詩歌的形式巧妙、含蓄地敘述了丟番圖的一生:過路的人??!這里埋葬著丟番圖,請計算下列數目,便可知他一生經過了多少個寒暑。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又過了一生的112,他的兩頰長出了細細的胡須;再過了一生的17,他結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婚后5年有了可愛的兒子,可惜兒子的壽命只有父親的一半;晚年喪子真是可憐,兒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度過4年就與世長辭。請你算一算,丟番圖活到幾歲,才與死神見面?
要想知道丟番圖活到多大歲數,就得解答這則數學謎語。用現代數學的思路分析解答并不困難,常規(guī)策略仍是按量率對應的分數應用題,或假設未知數的方程思路解答,具體步驟不作贅述,留給有興趣的讀者探究。在此僅介紹一種另辟蹊徑、別具一格的當代巧解。
題目中提到,“丟番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又過了生命的112”和“再過了一生的17”,由此可知,丟番圖的年齡既是6的倍數,又是12的倍數,還是7的倍數,因為12的倍數自然就是6的倍數,這就說明,丟番圖的年齡是12和7的公倍數,即可能是84、168、252……根據生活常識,人的壽命目前不可能達到168歲乃至252歲……因此,滿足要求的只有一種可能,即丟番圖活到了84歲。
不難看出,這種解題技巧極為簡潔實用,迅速摒棄了無關信息,一下子抓住題目的關鍵,運用簡單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方便快捷地解決了問題。當然,考慮到古希臘的數學背景和基礎,無論常規(guī)思路還是巧妙策略都無從談起,因此,這道別出心裁的“墓碑題”被作為難題記錄和傳播并不足為奇。
丟番圖對代數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所撰寫的《算術》就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在數學史上的地位可與《幾何原本》相提并論,他本人因而獲得“古代代數學之父”的美譽。其中的數學觀對后來的數論學者影響巨大,以其名命名的“丟番圖方程”(不定方程),至今仍是數論研究的重大課題?!端阈g》這本著作討論了一次、二次以及個別的三次方程,還有大量的不定方程。現在對于具有整數系數的不定方程,如果只考慮其整數解,這類方程就叫作丟番圖方程,它是數論的一個分支。不過丟番圖并不要求解答是整數,而只要求是正有理數。
從另一個角度看,《算術》一書也可以歸入代數學的范圍。代數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引入了未知數,并對未知數加以運算。就引入未知數、創(chuàng)設未知數的符號以及建立方程的思想(雖然未有現代方程的形式)這幾方面來看,丟番圖的《算術》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代數學。
《算術》共有13卷,但15世紀發(fā)現的希臘文本僅有6卷。1973年,人們在伊朗境內的馬什哈德又發(fā)現了4卷阿拉伯文的,這樣一來,現存的《算術》只有10卷,共收集了290個有趣的問題。每道題都有出人意料的巧妙解法,這些解法開動人的腦筋,啟迪人的智慧,以至后人把這類題目叫作丟番圖問題。
美中不足的是,在五花八門、精彩紛呈的解題方法中,丟番圖沒有著力探究一般性的解法或解法之間的關聯。
《算術》具有東方色彩,用純分析的角度處理數論問題。這是希臘算術與代數的最高途徑。它傳到歐洲的時間較晚。16世紀,胥蘭德翻譯出版了拉丁文《算術》。其后,巴歇出版了經他校訂的希臘文-拉丁文對照本,這使得費馬走向近代數論之路,他在這個本子上寫了許多批注,包括著名的費馬大定理。
希臘數學自畢達哥拉斯學派后,興趣中心在幾何,他們認為只有經過幾何論證的命題才是可靠的。為了邏輯上的嚴密性,代數也披上了幾何的外衣。一切代數問題,甚至簡單的一次方程的求解,也都被納入了幾何的模式之中。直到丟番圖出現,才把代數解放出來,完全脫離了幾何的限制。丟番圖認為,代數方法比幾何的演繹陳述更適宜于解決問題,因而在解題過程中顯示出高度的巧思和獨創(chuàng)性,在希臘數學中獨樹一幟。
丟番圖對算術理論有著深入和獨特的研究,以解題技巧高超著稱。下面介紹的就是丟番圖巧妙解題的一則小故事。
丟番圖有一位得意門生名叫帕普斯,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跟隨丟番圖學習數學。一天,帕普斯遇到一個難題:有4個數,把其中每3個數相加,其和分別為20、22、24和27,求這4個數。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解答起來卻比較繁瑣。因為題中有4個未知數,按照通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必須設出4個未知數,列出4個方程,得到一個4元一次方程組,然后再解方程組。
于是他設4個數分別為x、y、g、t,則依題意得方程組(如左圖),可在具體求解時他被這個方程組搞得昏頭昏腦,陷在算式的沼澤里無法自拔。在當時相對落后的文化背景和數學工具的限制下,帕普斯束手無策也在情理之中。無奈之下,他只得向老師請教,詢問能否用簡便的方法解答這個問題。丟番圖看后笑著回答:“行??!行??!”隨即給出了一個極為簡單的解法。
丟番圖也是假設未知數列方程解答,只是他的設法出人意料、一反常規(guī),不去詳細分設4個未知數,而是假設這4個未知數之和為x。于是,這4個數就分別為x減去其余3個數之和,即分別為x-20、x-22、x-24和x-27。由此可列方程:(x-20)+(x-22)+(x-24)+(x-27)=x解得:x=31,最終得出這4個數分別為11、9、7和4。
老師的解答讓帕普斯茅塞頓開,心悅臣服的他從此堅定了畢生從事數學研究的決心,并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數學家。
從上面的故事不難看出,丟番圖的解答巧妙之處在于,他沒有糾纏在常規(guī)思路中,而是采用變通思維進行處理,這充分體現了丟番圖作為數學家善于打破思維定勢的能力。
由此不難發(fā)現,丟番圖擁有過人的數學眼光和高深的數學造詣。
丟番圖一直推崇并認為代數方法比幾何的演繹陳述更適宜解決問題,在解答過程中更能顯示出數學智慧和機巧。比如(a+b)2=a2+2ab+b2在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中是一條重要的幾何定理,而在丟番圖的《算術》中只是簡單代數運算法則的必然結果,因此,充分體現丟番圖數學思想的《算術》幾乎就是純粹的代數著作。代數由此自成體系,這也是丟番圖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
根據符號使用的情況,代數學可以分為三類:文詞代數(完全用文字來敘述而不用符號)、簡字代數以及符號代數(除個別地方,一切全用符號表示)。丟番圖構建了代數學的雛形,也創(chuàng)設了一些符號,而問題的敘述仍然主要采用文字,和現代的符號代數相去甚遠,可算是較為原始的簡字代數。
丟番圖所處理的問題大部分是多元的,但他只設一個未知數,相當于現在的x,遇到多個未知數時仍用同一符號,而和x2、x3、x4、x5等相當的各次冪,又都有專門的名稱和符號,這使得其計算過程非常繁瑣晦澀。為了避免混淆,人們不得不運用高度的技巧,這常常使方法失去普遍性。但不可否認,丟番圖創(chuàng)設符號仍是代數學的一大進步。
除此之外,丟番圖的思想和發(fā)現對后世數學家研究數論影響深遠。比如前面提到4個數中“任何兩數之積再加上1,竟然仍是一個分數的平方”,雖然丟番圖給出了答案,但有關這個問題的研討和探索并沒有結束。有數學家對此提出延伸設想:“存不存在4個整數也具有類似的性質呢?”因為在人們的思維定勢中,在整數范圍內討論探究似乎更有必要。基于這樣的思路,17世紀法國數學家費馬最終發(fā)現:整數1、3、8和120也具有上述特性,即其中任兩數的乘積加上1都是完全平方數。1×3+1=4=22,1×8+1=9=32,1×120+1=121=112,3×8+1=25=52,3×120+1=361=192,8×120+1=961=312,結論驗證起來毫不費力,但要在浩瀚的數海中尋找并確定這幾個數,絕非易事。這個無獨有偶的圓滿結局,也印證了“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深刻性。
盡管丟番圖謎一般的生平模糊不清,但他對數學的貢獻毋庸置疑,“古代代數之父”的地位不可動搖。對于這位古希臘杰出的數學家,我們理應心懷敬意,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