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若麗
摘要:沈祖棻是近現代優(yōu)秀的女詞人、詩人、文學家、文論家。根據沈祖棻文學創(chuàng)作中文體側重的不同及創(chuàng)作風格的差別,其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不同時期沈祖棻分別選擇以新詩,歷史小說、詞,舊體詩歌、書信和文學評論等為主要創(chuàng)作形式,體現了沈祖棻不同時期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沈祖棻 新詩 歷史小說 詞 舊體詩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084-02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別字紫曼,筆名絳燕、蘇珂,祖籍浙江海鹽,生于江蘇蘇州。曾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等知名學府學習國學文化,是我國現當代優(yōu)秀的詞人、詩人、文學家、文論家。與著名文學教授程千帆先生結為伉儷,詩文唱和,患難相守。
沈祖棻出生于一個具有濃厚文化傳統(tǒng)的家庭,對文學有著強烈的愛好和優(yōu)秀的天賦。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加之進入知名高校讀書后,受到吳梅、汪東等諸多名家的指導,沈祖棻擅長小說、詩歌、舊體詩詞等多種文體樣式,且都成就非凡,受到世人好評。美學家朱光潛稱其“易安而后見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①。國學大師錢仲聯先生在《近百年詩壇點將錄》中點評其“三百年來林下作,秋波臨去尚銷魂”②。
此外,沈祖棻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撰述諸多論文和著作,為推進古典文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沈祖棻的創(chuàng)作生涯自20世紀20年代末始到其去世結束持續(xù)近60年,根據其創(chuàng)作文體側重與創(chuàng)作風格的不同,可大體分為文壇初顯名的創(chuàng)作早期,以《涉江詞》為成熟高峰期標志的創(chuàng)作中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以創(chuàng)作、教學、文學理論互長為特點的創(chuàng)作后期。
從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沈祖棻在文壇初露身手引起廣泛贊譽,是沈祖棻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的早期階段。沈祖棻十幾歲就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其創(chuàng)作初期的20世紀20年代,正是白話創(chuàng)作潮流熾熱,傳統(tǒng)文化被全面剖析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沈祖棻正處在朦朧美好的少女時代,受時代風潮影響,沈祖棻這時期的創(chuàng)作是以新詩等白話形式作品為主。沈祖棻才力豐贍,構思精妙,經過初期幾年短暫的創(chuàng)作嘗試后,很快進入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
1932年至1949年是沈祖棻文學創(chuàng)作的中期,創(chuàng)作文體主要包括新詩、小說、詞等。30年代,在初期新文學運動的影響下,沈祖棻的新詩創(chuàng)作仍在持續(xù),作品主要收錄于《微波辭》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的《沈祖棻全集》集中作品經由沈祖棻外孫女張春曉女士確認皆為沈祖棻創(chuàng)作,其中《微波辭》原集錄詩30首,都是寫作于1936—1939年之間,其中20首是抒情詩,10首是抗戰(zhàn)詩。除原集外,還錄有集外詩35首,共65首③。沈祖棻的新詩主要描寫了對愛情的向往、友情的珍惜,對侵略者的痛恨,對人民遭受戰(zhàn)爭悲慘境遇的同情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與認識。沈祖棻的新詩創(chuàng)作數量雖少但質量上乘,這些作品中處處展現作者純凈芬芳如詩歌般的語言與熱情。
1935年春到1937年春兩年時間里,《文藝月刊》上先后刊登了沈祖棻創(chuàng)作的《辯才禪師》《茂陵的雨夜》《馬嵬驛》《厓山的風浪》和《蘇丞相的悲哀》5篇歷史小說,作者在不超越歷史人物生存與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歷史環(huán)境中,在作者自我感知的基礎上對人物與事件進行二次解讀和結構,表達了作者自己對歷史的理解與認知,并通過對歷史的描述反觀當下,起到“以史為鏡”的作用?!掇q才禪師》主要講述了辯才禪師與皇帝圍繞著《蘭亭》書法展開的一系列周旋與心機,文中作者用諸多具象感受來描繪對藝術的理解,生動而深刻?!睹甑挠暌埂泛汀恶R嵬驛》以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楊玉環(huán)和唐玄宗的愛情為寫作題材,表現了作者對完美愛情的期望?!秴兩降娘L浪》和《蘇丞相的悲哀》則是以男性與家國關系為主題進行描述的。沈祖棻的歷史小說語言或絢麗嫵媚或素樸純凈。它們是小說,更是人物的心靈之詩。作品沒有情節(jié)的刻意設計,沒有人物背景的詳細交代,多用嫻熟干凈的語言著重描刻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的特色,處處展現著主人公的真善美,字里行間是對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形態(tài)超越日常經驗的重新認識。沈祖棻的歷史小說獨具特色,語言清麗,覃思溫婉,時刻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1932年,沈祖棻以一首《浣溪沙》:“芳草年年記勝游,江山依舊豁吟眸。鼓鼙聲里思悠悠。三月鶯花誰作賦?一天風絮獨登樓。有斜陽處有春愁”④,受到汪東先生的盛贊,并獲得“沈斜陽”的雅稱,從此古典詞創(chuàng)作興趣大增。1938年至1949年其詞創(chuàng)作的主要時期,詞作收錄于詞集《涉江詞》中。《涉江詞》中詞作是沈祖棻生前擇選、校訂過的,代表了作者的詞創(chuàng)作水平和成就?!渡娼~》共收錄了作者詞作403首,其中8首是1938年之前的練習之作。1978年,詞集在南京油印刊行,198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將《涉江詞》《涉江詩》合輯編為《沈祖棻詩詞集》,程千帆先生加了箋注。程千帆先生的箋注交代了詞作的指代時事,作者的一些生活經歷,作品中涉及的師友及其他人對作品的點評等,可謂解讀作品不可少的部分。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沈祖棻全集》,此套作品集由沈祖棻外孫女張春曉編輯,是沈祖棻一生學術成就的總結。全集共四卷:第一卷《沈祖棻詩詞集》;第二卷《微波辭》《辯才集》;《書札拾零》;第三卷《唐人七絕詩淺釋》;第四卷《唐宋詞賞析》;《讀詩偶記》。其中的《沈祖棻詩詞集》附加了三篇附錄:一是舒蕪先生為《沈祖棻詩詞集》寫的書評——《前無古人的箋注》;二是舒蕪先生為《沈祖棻創(chuàng)作選集》作的序;三是程千帆先生撰寫的《沈祖棻小傳》,以上出版情況得知于張春曉在集后所作的后記,便于對作品與作者的了解。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標志著全面抗戰(zhàn)的開始。戰(zhàn)爭初期,中國節(jié)節(jié)敗退,北平淪陷,太原失守……國土和人民不斷遭到侵略者鐵蹄的踐踏,為安全考慮,處于戰(zhàn)爭前線的中國知名學府北京大學、清華、南開、中央大學等陸續(xù)西遷避難。自此,沈祖棻與程千帆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女詞人遠離了自小生長的江南,沒有了“熏香繡閣垂羅帶,門前山色供眉黛?!保ā镀兴_蠻》)景色,沒有了“家住吳門飲馬橋,遠山如黛水如膏”(《浣溪沙》)的意境,只有哀嚎破敗的家國,思鄉(xiāng)難聚的路程,苦楚窘迫的生活。于是,沈祖棻將家國之恨、民生之悲、鄉(xiāng)土之愁、相思之苦,化為《涉江詞》的首首佳作,再現國家民族災難中,各色人物的選擇與命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哀愁,具有深沉的歷史感。且看:
風入松
高樓酒醒怕聞歌,傾淚易成河。鈿蟬金鳳飄零盡,算年來、慣識干戈。雁外不逢芳訊,鷗邊還起驚波。江山缺處聚愁多,風雨奈秋何?吟蛩留得商聲住,更蕭蕭、霜葉辭柯。有限殘箋斷闋,那堪夜夜銷磨?⑤
詞人無時無刻不記掛著故土家園,對家園遭受的無情摧殘哀痛萬分,酒只能暫時麻痹神經,并不能替代痛苦,聽著家鄉(xiāng)的歌曲,思念情起,不覺淚流,作者用“易成河”三字強化了悲痛感,使人震撼。干戈四起,通訊中斷,家鄉(xiāng)親人皆擔憂。下闕由小及大,由家到國,寫盡河山動蕩。詞人面對家園失守,山河淪陷,愁緒無限,已經害怕再聽到任何壞消息,但是不斷戰(zhàn)敗的消息依然陸續(xù)傳來,詞人的內心已難以承受,但卻無可奈何,只好將感情郁積內心,于是,詞作在詞人內心的觀照下也呈現出沉郁頓挫的風格特色。
此時期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張否定舊文學的風潮依舊熾熱,但沈祖棻與眾多知識分子在抗戰(zhàn)期間依然選擇了回歸傳統(tǒng),以難度較大的詞作為這個時期主要的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掀起抗戰(zhàn)時期詞作創(chuàng)作的高峰,究其原因,乃是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獨特的審美意識和文化認同的舊體詩詞早已沉淀在國人的靈魂與血脈之中,不會斷然消失。同時在政治復雜的環(huán)境中,曲婉幽微的詞體形式是更為安全的創(chuàng)作與抒寫選擇。
建國以后,沈祖棻與丈夫程千帆先生熱情地投入教書育人工作中,此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舊體詩歌和書信、文學評論為主。在新時期白話文學盛行的風潮影響下,舊體詩詞遠離創(chuàng)作中心而趨于邊緣化,沈祖棻夫婦二人再次遭難分離,親人、朋友、同事也多遭不幸,在這一背景下,沈祖棻重新選擇舊體詩為創(chuàng)作的重心。沈祖棻認為這時的舊體詩寫作只是自己個人心情的記錄,只是供友朋自娛,并無意于大范圍流傳。在新文學大力擯棄舊文學的文化環(huán)境中,舊體詩詞的文體形式已少有人注意,因此選擇舊體詩記錄心情,袒露內心,能夠較少受到當時意識形態(tài)與主流話語的限制,較為自由,沈祖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舊體詩作結集而成《涉江詩》?!渡娼姟肥浅糖Х壬谕銎奕ナ篮?,整理編輯的舊體詩集,集中詩共402首,其中23首作于解放前的30—40年代,其余為1949年至1977年間所作?!渡娼姟穭?chuàng)作的高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二十多年,主要記錄了作者及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在這一特殊時期經受的非常待遇以及內心的感受,緬懷回憶了在動亂中逝去的親人、朋友、同事等?!渡娼姟氛Z言并不尖銳,情緒也不激昂,更像是喃喃自語,心靈獨白,訴說著無奈的悲傷,無盡的哀愁,絕望的隱忍。沈祖棻此時期還有多封與同時代學人的通信,是我們研究作者心路歷程的重要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沈祖棻在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中形成了許多對古代文學的獨特觀點,后經整理成《唐人七絕詩淺釋》《唐宋詞賞析》《誦詩偶記》等著作,是作者文學觀點的主要記錄。
回顧沈祖棻的文學生涯,不同的時期,她選擇了不同的文體為創(chuàng)作重心,究其原因,乃是與時代環(huán)境,人生經歷、心態(tài),以及文學審美追求的變化密切相關。
注釋:
①沈祖棻.涉江詩詞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2000:3.
②沈祖棻.涉江詩詞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2000:7.
③沈祖棻.微波辭(外二種)[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2000:117.
④沈祖棻.涉江詩詞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2000:5.
⑤沈祖棻.涉江詩詞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2000:38.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