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創(chuàng)造力的五個階段

        2018-11-26 10:12:32袁越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8年46期

        袁越

        《天書》是如何寫成的

        位于北京798藝術區(qū)內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是中國頂尖的藝術機構之一。2018年夏天,尤倫斯騰出所有的空間為徐冰舉辦了一場為期3個月的,極具規(guī)模和影響力的個人作品回顧展。成千上萬藝術愛好者涌入尤倫斯,爭相目睹這位被譽為“中國最有創(chuàng)意的當代藝術家”的藝術作品。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3幅橫貫整個天花板的文字長卷,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中文字,但如果你走近一點仔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字你一個都不認識。展廳中間的地板上整齊地擺放著幾百本攤開的線裝書,從裝幀到排版再到印刷都和一般的古書無異,甚至連章回目錄都一應俱全,但上面印著的字同樣不可辨識。最妙的是,這些字的構造和設計理念卻又和我們熟悉的漢字別無二致,任何一個懂中文的人都會不自覺地試圖去辨認它們,希望能從中找出一個認識的字,從而參透其中的奧妙。然而,他們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的,因為這些字都是徐冰自己設計出來的假字,沒有任何意義。

        我至今還記得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這件名為《天書》的作品時的激動之情,我被它的創(chuàng)意迷住了,它在我頭腦中引發(fā)了一連串相互矛盾的情感,這種感覺讓我十分著迷,但我卻想不出這是為什么。當我得知徐冰即將在尤倫斯舉辦個展時,便立即聯(lián)系他請求采訪,希望能解開埋藏在心中的諸多謎團:這個徐冰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什么要做這樣一件作品?《天書》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是否在影射人類文化的虛無?還是在暗示天意的不可知?最重要的是,我想知道他當初是怎么想出這個絕妙的創(chuàng)意的。

        “《天書》這個作品源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文化熱,那場運動對我影響很大,最終催生出了這個作品?!毙毂_門見山地說,“我當時跟著熱點走,聽了很多熱門講座,硬著頭皮讀了很多西方當代哲學的書,越讀越覺得自己的思維反而更加混亂了,最后甚至開始自我懷疑,不明白我為什么不能進入這樣一個時髦的文化氛圍當中去?!?/p>

        采訪是在徐冰的工作室進行的,徐冰先囑咐助理出門去買兩杯咖啡,然后拿出手機,找到一段朋友剛剛發(fā)給他的文字念給我聽:“斷裂這種事件,即我在文章開始隱射的那種裂變恐怕也許會在結構之結構性不得不開始被思考,也就是說被重復的那個時刻發(fā)生,而這也正是我何以說這種裂變就是重復的理由,我是在重復這個詞的所有意義上使用它的。此后必須開始思考的是在結構構成中主宰著某種中心欲求的那種法則及將其變動與替換與這種中心在場法則相配合的那個意謂過程;不過這是個從來就不是它自身、而且總是已經從其自身流放到其替代物中去了的中心在場?!?p>

        7月24日,徐冰個展“思想與方法”在798藝術區(qū)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圖為作品《天書》

        這段文字選自法國當代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撰寫的一篇題為《人文學科話語中的結構、符號和游戲》的論文,國內一家著名出版社將其翻譯后出版成書。雖然這篇論文是上世紀90年代寫成的,但這種晦澀的翻譯體文風和徐冰在80年代中期讀到的那些引進版的西方學術著作如出一轍,勾起了他關于那段往事的回憶。

        “現(xiàn)在想來,我對當年那種文化氛圍的失望來自于自己對它的期待,因為我們這代人年輕的時候沒受過什么文化教育,‘文革以后國門開放,外國文化一股腦地進來,受到我們這些文藝青年如饑似渴的追捧,但沒想到我們最終得到的卻是這種東西?!毙毂f,“我讀了很多這類書籍,卻感覺自己以前清楚的東西反而不清楚了,甚至生出了一種錯位感,這就是我當時的感覺?!?/p>

        很容易把這種感覺和《天書》聯(lián)系到一起,但當年有類似想法的人應該不止徐冰一個,為什么只有他創(chuàng)作出了《天書》這件作品呢?這就要從他的身世說起了。徐冰出生于1955年,從小喜歡畫畫。他母親在北大圖書館學系工作,所以他小時候經常待在圖書館學系的書庫里,對各種書的樣子非常熟悉。書庫里有很多中外圖書史、圖書設計和裝飾的圖書,他完全看不懂,但卻對外文字體很感興趣,覺得那些字母設計得特別漂亮。

        中學畢業(yè)后徐冰去塞北農村插隊,體驗到了中國農民的日常生活。最初他相信越是深入底層就越能接近生活的本質,但他漸漸發(fā)現(xiàn)實際上他和現(xiàn)實生活越來越遠了,因為當代中國的核心已經變了,這個想法促使他決定嘗試一些和國際接軌的新的藝術形式。1977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被分配到了版畫系。正是在學習版畫的過程中,徐冰首次體會到了“復數(shù)性”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印刷或者打印這種拷貝(Copy)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得個性化的藝術品慢慢消失,代之以可被大量復制的標準化產品,非常適合用于傳播某種思想,比如革命年代的那些宣傳版畫就是如此。

        藝術家徐冰

        1981年本科畢業(yè)后徐冰留校任教,過了一段安靜的日子。幾年后新文藝運動進入中國,中央美院自然沖在前列?!爱斈晡液蛶讉€朋友成立了一個‘侃協(xié),每天聚在一起聊當代藝術。”徐冰回憶道,“回想起來,我們當年討論的問題都非常前沿,但我們中央美院有個特點,那就是只產生思想,不勤于動手,不像其他美術院校,大家都在做作品。我自己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和大家侃藝術,但內心里還是非常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作品參與到當時的文藝熱潮中去的。”

        1986年的某一天,徐冰在想一件別的事情的時候腦子里突然冒出個念頭,要造幾個別人不懂的漢字出來。這個突如其來的想法讓他非常激動,第二天早上醒來后想到這個主意仍然會很激動,接下來幾天都是如此?!拔疫@人有個習慣,那就是喜歡把事情推到極致。每出現(xiàn)一個好想法,我的思維都會異?;钴S,快速地填充細節(jié),直到把想象的空間全部填滿?!毙毂f,“比如這個造假字的想法,我很快意識到這絕不能僅僅只是幾個假字而已,我要造出一整篇文章,這還不夠,應該是一本書,一本書也不夠,必須是一套書,我要追求一種‘源源不斷地強迫你接受的那種浩瀚的效果?!?/p>

        當時徐冰還在讀研,同時還要給本科生上課,于是他把這個想法埋在心里,只和幾個最要好的朋友聊過,比如后來擔任了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的尹吉男。就這樣,這個想法在徐冰的腦子里醞釀了小半年,等到學期一結束,徐冰立刻開始行動了。為了模仿古書的樣式,徐冰利用母親的關系進入了北大圖書館的善本庫,仔細研究了一番之后,他決定采用略微偏扁的宋體字,版式也參照宋版書的樣式,字大而密,看上去非常飽滿,卻不帶有任何個人風格,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他想要的那種“抽空”的效果。

        方案定好后,徐冰把自己關在宿舍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設計并刻出了2000多個假漢字?!澳嵌稳兆与m然辛苦,但我自己其實是非常享受的,我感覺參與那些文化討論浪費時間,還不如把自己封閉起來,踏踏實實做點事情,順便把腦子清空,感覺內心特別舒服、特別實在?!毙毂貞浾f,“不過,有的時候我心里還是有點懷疑的,我費這么大力氣全情投入,不就是做了幾個假字嘛?到底值不值得呢?后來我才認識到,有些想法由于沒有人做過,從而沒有被證實過,所以才時有懷疑。有些想法之所以既有價值又有力量,就是因為它簡單,簡單到只比正常思維錯位了那么一點點。比如我們仔細看一個熟悉的漢字,經常越看越不對勁,我只不過把這個感覺再往前推進了一小步而已。”

        法國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雅克·德里達

        徐冰后來寫了篇回憶錄,詳細描述了當年刻字的過程。徐冰打算刻活字,但他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雖然是中國人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但其實活字并不適合中文書的印刷,因為工匠很難把每個木塊的六面都鋸成絕對的90°,拼起來很難平整。雖然存在諸多困難,但徐冰依靠頑強的毅力和耐心,硬是刻出了2000多個假字木塊。具體的造字和刻字過程也都困難重重,好在徐冰本來就是學版畫的,對這套工序并不陌生。

        他原本打算刻4000個假字,但1988年10月中國美術館辦展覽,給了徐冰一個檔期,他決定先試印一版看看效果,于是就用這2000多個假的活字印了3幅長卷送去展覽,起名叫作《析世鑒——世紀末卷》。

        “那會兒不是正好快到世紀末了嘛,所以起了這么個名字?!靶毂忉屨f,“這是那個時代年輕人的通病,總喜歡討論宏大深刻的問題?!?/p>

        事實證明,并不只是年輕人喜歡討論宏大深刻的問題,當時的氛圍就是如此。作品展出后迅速引發(fā)了藝術圈大討論,一些老先生認為徐冰誤入歧途,浪費了自己的才華,還有一些年輕藝術家卻認為這件作品制作太講究了,不夠前衛(wèi)。不過支持徐冰的人顯然更多,他們給這件作品起了個更加貼切的名字:《天書》。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面對爭議,徐冰卻失語了。實在躲不開時,他就用“驚天地泣鬼神”來搪塞:“傳說倉頡造字之后,老天爺受到驚嚇,擔心人類舞文弄墨誤了農耕,老天為警示人類下了粟米,這就是驚天地。鬼神則徹夜啼哭,擔心人類把它們的罪惡記錄在案,將來遭到報應,這就是泣鬼神?!毙毂忉尩溃骸八晕艺嫘挠X得自己沒什么可說的,古人早就把我們與文化的關系說清楚了?!?/p>

        這個展覽對徐冰來說是一次對想法的測驗和對焦,他清楚了最終成書的樣子,于是他決定再刻制一套更適合的字體,便又躲進宿舍,重新刻了2000多個假字。然后他在北京郊區(qū)找到一家專門印古籍的民營印刷廠,印了120套《天書》,每套4冊,一共604頁。如今這些書分散在全球多家美術館或者博物館內,被公認為是當代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有意思的是,很多文藝評論家都拿德里達的理論來解釋《天書》,似乎在那個文化人言必稱德里達的時代,套用解構理論來解構《天書》太合適了,既時髦又深刻。

        “多年之后回過頭來看這件作品,我有一種陌生感,好像這事和我沒什么關系似的,更像是一種天助。”徐冰對我說,“所以我在那篇回憶錄的結尾寫道:一個人,花了4年的時間,做了一件什么都沒說的事情。”

        這當然是徐冰的自謙。從尤倫斯觀眾的反應來看,這件創(chuàng)作于30年前的藝術作品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好創(chuàng)意的價值。

        創(chuàng)造力的五個階段

        如果徐冰早生20年的話,一定會讓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激動不已的。這位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前系主任被公認為是創(chuàng)造力研究領域的鼻祖之一,他于1976年撰寫了一本名為《創(chuàng)意洞見》(The Creative Vision)的書,提出了著名的“創(chuàng)造力五階段說”?!短鞎返膭?chuàng)造過程和這套理論契合度非常高,簡直可以作為該理論的一個最佳解釋范本。

        根據(jù)這套理論,創(chuàng)造過程的第一階段是準備期,即通過知識積累和技能儲備,為創(chuàng)造力的爆發(fā)做好準備。這一條很好理解,因為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專業(yè)化的社會,每一個領域都已經歷過長時間的知識積累,任何人想要在任何領域做出創(chuàng)造性貢獻,首先必須把前人積累的基本知識和核心技能都盡數(shù)掌握,否則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徐冰早年間學習美術的經歷,尤其是他在版畫方面的知識積累,是《天書》創(chuàng)作的先決條件。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徐冰當時的職位,他因為在版畫創(chuàng)作方面小有成就,在《天書》出來之前就已經在中國藝術圈有些名氣了,這讓他獲得了在美術館舉辦展覽的機會,《天書》正是借助這個機會首次公之于眾的。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一般人即使想出了這個創(chuàng)意,也很難獲得大眾的認可,這就是當今社會的現(xiàn)實。

        從這個理論可以得出一個推論,那就是兒童是不具備創(chuàng)造力的。很多人對此有誤解,以為孩子們的大腦像一張白紙,最有可能畫出全新的圖畫,但實際上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都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兒童在任何領域都缺乏最基本的知識儲備,偶爾冒出的小火花只能被視為是一種有趣的小想法,不能稱之為創(chuàng)造。

        第二階段是醞釀期,各種想法在創(chuàng)造者的潛意識里翻騰,但好的創(chuàng)意尚未出現(xiàn)在主觀意識當中。希斯贊特米哈伊相信,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一種此前未曾出現(xiàn)過的神經連接方式,正是因為它不同尋常,所以這樣的連接非常罕見,不會出現(xiàn)在一般人的大腦中,即使出現(xiàn)了也會被大多數(shù)人的主觀意識所拒絕。所以這個醞釀期非常重要,只有在一片混亂之中,不尋常的連接才有可能被建立起來。

        英國畫家哈羅德·科恩(右)設計電腦作畫程序ARRON做作畫

        徐冰在中央美院教書期間聽過的很多藝術講座,讀過的各種先鋒藝術書籍,甚至他和朋友們組織的“侃協(xié)”,都可以被視為《天書》的醞釀期。這段經歷讓他開始思考藝術的本質,年輕的他找不到答案,這讓他感到困惑甚至痛苦,但正是這樣的潛心思考,為《天書》的出現(xiàn)做好了鋪墊。

        徐冰的另一件重要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樣體現(xiàn)了醞釀期的重要性。從正面看,這件作品似乎只是一幅鑲嵌在櫥窗里的中國山水畫,所有細節(jié)栩栩如生,幾可亂真。但如果觀眾繞到櫥窗的背面,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幅畫其實是用一堆碎紙、麻絲和小木棍等雜物粘貼而成的,當背光打到這些雜物上面時,就會在正面的毛玻璃上形成一幅明暗相間的影像,這就相當于用光繪制了一幅中國山水畫的復印版。

        如此美妙的創(chuàng)意究竟是怎么來的呢?徐冰對此也很好奇:“我自己也很想搞清楚靈感的來源,于是我開始記筆記,記錄下我在產生某個想法的時候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周圍環(huán)境是怎樣的,得到這個想法之后我的思維又是怎樣發(fā)展的,等等。記了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靈感的出現(xiàn)取決于腦子里對于某個問題的關注度到底有多強。如果我在一段時間里一直在琢磨某件事情,靈感往往就會出現(xiàn)。如果沒有這種思維的緊張感,以及思考問題的緊迫度,靈感就不會來?!?p>

        達爾文花了20年的時間完善,成就了《物種起源》

        《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是2004年徐冰受柏林美國研究院的邀請,在柏林做為期兩個月的在住藝術家期間完成的。此行的最終目的是要在德國國家東亞博物館完成一個個人作品展,徐冰前往該館考察,發(fā)現(xiàn)博物館展廳四周有很多現(xiàn)成的大玻璃展柜,徐冰決定利用這個特殊的空間做點什么。為了尋找靈感,徐冰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柏林的歷史,發(fā)現(xiàn)這家博物館在“二戰(zhàn)”期間丟失了九成左右的藏品,大部分被轉移到了蘇聯(lián)?!岸?zhàn)”結束后博物館去跟蘇聯(lián)有關方面交涉,試圖要回這些藏品,卻遭到了后者的拒絕。

        在介紹完這些藏品的歷史后,博物館副館長對徐冰說,這只是這些藏品在“二戰(zhàn)”期間的遭遇,在那之前它們肯定還有更多的故事不為人知,這句話給徐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巧他第二天要坐飛機去另一座城市,轉機時他走過機場的辦公區(qū),無意間看到一株盆栽植物在毛玻璃上留下的影像,看上去很像中國畫的暈染。就是在那一剎那,徐冰的腦子里出現(xiàn)了博物館的那些巨大的玻璃柜,以及那些丟失的東亞繪畫,他立刻想到可以用毛玻璃投影的辦法復原那些丟失的東亞繪畫,靈感就是這么來的。

        此事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于,這個做法只適用于東方繪畫,因為西洋畫是有固定焦點的,而東方繪畫是散點透視的,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大塊平板毛玻璃上通過光影加以復原。這個案例再次說明了準備期的重要性,一個只熟悉西洋畫的西方藝術家是很難想出這個點子的。

        “靈感很多時候看起來是偶然的。如果博物館的空間不是那樣的,我就不會有這個想法。如果沒有柏林的那段歷史,我看到機場的毛玻璃也不會有那種反應?!毙毂鶎ξ艺f,“但是,正因為我當時一直在高度專注地沉浸在這件事當中,再加上我對中國畫非常熟悉,于是當我在機場看到那片毛玻璃時,我腦子里所有和這個想法相關的知識儲備才會在一瞬間被調動起來,最終產生了那個靈感。這就是我為什么一直說,藝術一定是誠實的,一個藝術家的整體質量和個人修養(yǎng)肯定會不折不扣地反映到他的創(chuàng)作當中去?!?/p>

        在這個故事里,徐冰在機場的靈光一現(xiàn)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第三階段,希斯贊特米哈伊稱之為“洞悉”(Insight)。也有人喜歡稱之為“啊哈時刻”(Aha Moment)或者“尤里卡時刻”(Eureka Moment),后者顯然是指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想到稱王冠的方法后光著身子沖出家門,一邊跑一邊高喊Eureka!Eureka?。ㄏED語的意思是“我找到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個時刻代表了創(chuàng)造力的某種神秘特質,仿佛有如神助一般,可遇而不可求。但徐冰的例子告訴我們,其實這個洞悉時刻并不神秘,自有其內在規(guī)律可循。

        “一戰(zhàn)”期間,一男子在接受入伍智力測試

        大多數(shù)關于創(chuàng)造力的討論都停止于洞悉時刻,但希斯贊特米哈伊認為事情還遠未結束,創(chuàng)造的過程還需要兩個階段才能完結,這就是評價期和精心制作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階段才是創(chuàng)造力的關鍵所在。

        顧名思義,評價期就是對某個創(chuàng)意的好壞做出判斷。希斯贊特米哈伊認為,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可能想出一個新奇的點子,但在大多數(shù)時候,這些想法都是毫無價值的,甚至是錯誤的,一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他能迅速地對某個新奇的想法做出評價,判斷出自己到底是應該繼續(xù)探究下去,還是趕緊忘記它,另起爐灶。

        這個能力對于科學家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科學研究耗時耗資,判斷準了方向經常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比如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德國化學家曼弗里德·艾根(Manfred Eigen)聲稱,他與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同事之間的區(qū)別就在于他能分辨出一個問題是否可解,同事們不能,這就讓他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避免了許多錯誤的嘗試。

        除了創(chuàng)造者的自我評價之外,他人的評價也很重要,畢竟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定義就是這個創(chuàng)意是否有價值,這一點肯定不光是由創(chuàng)造者說了算的。科學方面的創(chuàng)意好辦一些,畢竟科學標準相對客觀。舉例來說,之所以有很多數(shù)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年少成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這兩門學科的評判標準是所有科學領域當中最客觀的,幾乎沒有模糊地帶,年輕人不太會受到學術權威的打壓。相比之下,心理學家就很難年少成名,因為心理學是一門高度彌散的學科,評價標準帶有較強的模糊性,絕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都需要筆耕不輟很多年,熬成該領域的權威后,他的創(chuàng)新理論才會被學界接受。

        對于藝術家來說,公眾評價就更重要了,因為藝術的評判標準遠比任何一門科學都要模糊得多,很難用一套標準算法計算出來。比如曾經有位名叫哈羅德·科恩(Harold Cohen)的英國畫家設計了一套電腦作畫程序ARRON,由它創(chuàng)作的電腦畫在泰特美術館等多家藝術場館展出過。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把ARRON視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但實際上ARRON并沒有自我評價的能力,它作畫的每一個步驟都要由科恩來做出取舍,最終送展的作品也是由科恩挑的,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同理,很多人曾經試圖開發(fā)基于人工智能的寫作程序,最后發(fā)現(xiàn)電腦最擅長寫詩,但卻寫不了散文,原因就在于人類讀者習慣于閱讀語義模糊的詩歌,對于詩歌作品的評判標準要寬松得多,散文就不行了,所以至今沒有任何一種寫作軟件能夠寫出漂亮的散文。

        對于人類藝術家來說,如果從事的是針對普羅大眾的商業(yè)藝術還好辦,只要看票房或者銷量就行了,而像現(xiàn)代藝術這種相對小眾的藝術形式就需要一點運氣了。希斯贊特米哈伊曾經采訪過一位現(xiàn)代藝術家,發(fā)現(xiàn)他之所以突然變得很有名,完全是因為他在一次酒會上結識了一個有錢人,后者出大價錢買了一件他的作品,藝術市場立刻跟進,大幅度提高了他作品的售價,他就這樣成功了。

        徐冰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但他身上有三點特質非常醒目:第一,徐冰比較注重個人形象的塑造,比如他常年戴一副圓眼鏡,這已成為他的個人商標,甚至他的工作室門外的銘牌上都不寫文字,只用一個圓眼鏡圖標代替,這就讓公眾更容易記住他。第二,他對媒體的態(tài)度非常友好,尤倫斯個展期間有無數(shù)記者申請采訪他,他盡可能地接受,慎重地選擇謝絕,這一點非常難得。第三,他很善于為自己的作品做總結,接受采訪時經常會爆出“金句”,方便記者寫出有深度的稿子。這三個特質使得徐冰在媒體圈的口碑極佳,這就讓他的創(chuàng)意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最后,好的創(chuàng)意往往還需要經過精心制作才能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任何一位寫作者對這一點恐怕都不會陌生。徐冰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天書》花了將近4年的時間才大功告成。正因為如此,這件作品的制作工藝堪稱完美,為這個創(chuàng)意的成功提供了很大幫助。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最著名的大概要算是《物種起源》了。達爾文很早就有了自然選擇的想法,但他并沒有立刻寫篇論文發(fā)表出去,而是花了20年的時間不斷完善這個創(chuàng)意,這才成就了《物種起源》的精彩。此書出版后遭到了很多宗教界人士的攻擊,但反對者從書里挑不出明顯的硬傷,這一點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之所以獲得成功的關鍵之一。

        當然了,并不是每個人的每次創(chuàng)意都要經過這5個階段。有些創(chuàng)意一旦想出來就等于成功了,不需要經過最后這個精心制作階段。還有一些創(chuàng)意沒有經歷過醞釀期就直接迎來了尤里卡時刻,或者說創(chuàng)作者的準備期和醞釀期連在了一起。因此后來有人將這一理論簡化成了3個階段,即知識儲備、洞悉時刻和價值評估。

        希斯贊特米哈伊本人則在“五階段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名為“創(chuàng)造力三要素”。在他看來,創(chuàng)造力是一個系統(tǒng)的特征,不是某個個體的性質。一個配得上“具有創(chuàng)造力”這個形容詞的想法或者產品一定是來自許多個創(chuàng)造力源頭的協(xié)同效應,而不只是出自某個人的靈光一現(xiàn)。因此,創(chuàng)造力一定是來自構成系統(tǒng)的三要素之間的互動,即包含符號規(guī)則的文化、給某個領域帶來創(chuàng)新的人,以及該領域中被認可、能證實創(chuàng)新的專家。大部分普通人只對第二個要素感興趣,比如媒體常常把徐冰描繪成一個百年不遇的絕世天才,因為這么做能夠滿足人類對于英雄故事的遠古偏好。但對于研究者來說,必須把這三個要素放在一起加以考量,否則是無法理解創(chuàng)造力的來源問題的。比如在徐冰的故事里,如果沒有80年代中國的那種文化氛圍,以及現(xiàn)代藝術的獨特運作方式,像徐冰這樣的藝術家是很難出現(xiàn)的,更不用說取得今天的成功了。

        哈佛教授蒂莫西·利里

        創(chuàng)商與智商

        希斯贊特米哈伊對于創(chuàng)造力研究所做的貢獻絕不僅僅是提出了一個理論那么簡單,而是在方法論上做出了革新。他首創(chuàng)了通過具體案例來研究創(chuàng)造力的新范式,“五階段說”就是在他采訪了一大批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文藝界和科學界精英人士后總結出的一套理論。

        在他之前,西方心理學界先后被研究狗的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和研究鴿子的斯金納(B.F.Skinner)所把持,這一派學者相信只有在動物身上做實驗才是心理學研究最可靠的方法,但這個思路顯然無法用于研究創(chuàng)造力,因為這個能力普遍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動物并不具備。在美國心理學家基斯·索耶(Keith Sawyer)看來,這個困境和創(chuàng)造力的定義有關,因為創(chuàng)造力是一個經常變化的概念,不同的時代以及不同的文化對什么是創(chuàng)造力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

        曾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C)任教多年的索耶教授寫過一本名為《解釋創(chuàng)造》(Explaining Creativity)的教科書,為心理學專業(yè)的大學生們詳細梳理了創(chuàng)造力研究的歷史。簡單來說,在宗教信仰占主導地位的年代,人們總是習慣于把創(chuàng)造力歸于上帝,認為所有的靈光一現(xiàn)都是神啟。比如《圣經·傳道書》中就曾經假借所羅門王之口說出了“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句名言,意思是說,世間萬物都是造物主早就設計好了的,人類玩不出什么新花樣。這個想法不但極大地限制了科學的發(fā)展,對藝術的影響甚至更大。要知道,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是沒有藝術家這個職業(yè)的,他們統(tǒng)統(tǒng)被視為手藝人。評價他們作品的標準不是所謂的“藝術性”或者“原創(chuàng)性”,而是畫得像不像實物。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早年間的歐洲畫家是按工時來付費的,和木匠、屠夫等等沒什么兩樣。中國的藝術家也是如此,齊白石當年的作品就是以平尺來估價的,和照相館按照洗印張數(shù)算錢是一個道理。

        這個觀念直到文藝復興運動之后才發(fā)生了變化,藝術家們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歐洲藝術界真正的變革發(fā)生在17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之后,那場運動把上帝拉下了神壇,創(chuàng)造不再是上帝的專利了,而是人性的一種高級的表現(xiàn)形式。藝術家被認為是表現(xiàn)人性的專家,和匠人們拉開了距離。18世紀開始的浪漫主義運動使得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定義再一次發(fā)生了改變,人們終于意識到創(chuàng)造很可能是一個非理性的過程,能夠做出偉大創(chuàng)造的藝術家是一群天才,普通人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

        但是,這個改變反而影響了針對創(chuàng)造力的研究,因為心理學家們認為靈感是一種很神秘的東西,不想用“冷冰冰的理性”來解釋感性的創(chuàng)造過程。但到了20世紀初,西方社會又開始了對浪漫主義的反思,現(xiàn)代主義誕生了。這場運動經過多次反復,已經發(fā)展到了后現(xiàn)代主義階段,對理性的崇拜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今天的普羅大眾之所以不喜歡后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作品,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大家的審美品位還停留在浪漫主義時代,仍然相信基于靈感的創(chuàng)造才是藝術的真諦。

        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們在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集會

        由于創(chuàng)造力的定義一直在變,科學界一直沒有把創(chuàng)造力當作一門正經的學問來研究,這種狀況直到“二戰(zhàn)”期間才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其動因竟然來自美國空軍的需要。由于當年的戰(zhàn)斗機性能不像現(xiàn)在這么先進,飛行員們必須獨自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壓力非常大,于是美國空軍組建了一個心理學研究部門,由一位名叫吉爾福德(J.P.Guilford)的心理學家負責,其任務就是設計出一種方法,幫助空軍選出最適合擔任戰(zhàn)斗機飛行員的特殊人才。

        經過一番研究后,吉爾福德發(fā)現(xiàn)每個飛行員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的反應各不相同,有的人能夠很快想出教科書上沒有的,或者和教科書不一樣的解決辦法。他把這種能力稱為“發(fā)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并設計了一套測試題,試圖將這種思維能力進行量化。

        此前也有人想到過這一點,但他們都誤以為這種能力就是智力,只要測一下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就可以了。吉爾福德是最早意識到這種能力和智商關系不大的心理學家,他認為智商測的是“聚斂性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即尋找某個問題的唯一解(正確答案)的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不是一回事。后者雖然也和智商有關,但一個人只要IQ值超過120分,即達到普通人的正常水平就足夠了,再高的話就和創(chuàng)造力沒關系了。

        雖然“智商”這個概念如今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但當年的心理學界非常迷信智商,因為它把人類的思維能力數(shù)字化了,滿足了科學研究的需要。吉爾福德模仿智商的測量方式,發(fā)明了一個測量創(chuàng)造力的新測驗,測出來的值叫作“創(chuàng)商”(Creativity Quotient,簡稱CQ)。他設想讓所有的飛行員都來測一遍CQ,然后空軍就可以根據(jù)分數(shù)的高低選拔戰(zhàn)斗機飛行員了。

        具體來說,吉爾福德設計了一組調查問卷,包含一系列測試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問題。比如事先給出一組基本圖形,讓受試者將其組合起來,最終的組合種類越多,類型越豐富,CQ值就越高。又或者事先給定一種顏色(比如綠色),讓受試者列出所有與此顏色有關的概念,如果受試者除了草地之外還能聯(lián)想到鈔票,那就說明他的CQ值比一般人要高。

        這套方法究竟有效嗎?美國空軍的公開資料里并無記載。我們只知道“二戰(zhàn)”結束后吉爾福德從美軍退伍,轉去南加州大學(USC)教育系任教,并于1950年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他在就職儀式上做了一個關于創(chuàng)造力的主題演講,呼吁美國同行們重視創(chuàng)造力的研究,并將其上升到了“冷戰(zhàn)”的高度。原來,作為“二戰(zhàn)”最大的贏家,美國人幾乎躺著就把錢掙了,這就導致整個國家在“二戰(zhàn)”結束后不思進取,蛻變成了一個封閉守舊的僵化社會。50年代的美國人普遍安于現(xiàn)狀,只知道吃老本,美國企業(yè)的工作效率雖然不低,但缺乏活力,后續(xù)競爭力令人擔憂。與之相反,同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卻咄咄逼人,從政府到民眾都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把革命口號掛在嘴邊,這讓一部分美國的有識之士感到了壓力。

        最先做出反應的是美國軍方,中央情報局(CIA)的前身美國戰(zhàn)略情報部(OSS)秘密雇用了一批心理學家,開始研究如何提升人的創(chuàng)造力。南加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則率先成立了創(chuàng)造力研究所,上文提到的吉爾福德和希斯贊特米哈伊就是這兩家學術機構的代表人物。美國政府還于1950年成立了自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其首要任務就是開發(fā)出一套篩選系統(tǒng),爭取把錢給予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美國科學家,幫助美國打贏這場“冷戰(zhàn)”。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名叫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的哈佛教授也對創(chuàng)造力研究產生了興趣,這個愛好讓他發(fā)現(xiàn)了LSD,一種超強的精神致幻劑。后來利里成了美國知名的LSD導師,到處巡回演講,號召年輕人通過服用藥物的方式“打開心靈”,去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世界。利里的呼吁得到了很多美國年輕人的相應,這就是60年代末期在美國西海岸爆發(fā)的嬉皮士運動的起因。從某種意義上說,嬉皮士運動可以看作是這場關于創(chuàng)造力的學術研究熱潮所結出的第一枚碩果。

        不過,從科學的角度講,這項研究應該算是失敗了。比如,在專家們的鼓勵下,一部分美國中小學采納了心理學家設計的CQ測試,試圖通過這種看似非?!翱茖W”的方法盡早篩選出一批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天才兒童加以重點培養(yǎng),可惜后續(xù)的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并不可靠,選出來的天才兒童長大后并沒有做出什么驚人的成績。一部分人認為這個結果說明這套測試法不可靠,選不出真正具備發(fā)散性思維的兒童。但更多的人開始懷疑CQ的價值,也許僅僅依靠發(fā)散性思維并不能提升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

        希斯贊特米哈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閃亮登場的。他首先改變了創(chuàng)造力的定義,把一般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力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層面:第一層指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健談者,他們頭腦靈活,妙語連珠,總能在對話中讓對方感到愉悅。第二層指的是那些喜歡體驗新奇事物的人,他們在生活中從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冒險,總能通過自己的人生故事讓旁觀者體會到新鮮的刺激。第三層則是那些通過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知識或者藝術來改變社會的人,比如達·芬奇、愛因斯坦、愛迪生或者鮑勃·迪倫等人都屬于這一類。

        雖然這三種創(chuàng)造力都很有意思,也都能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充實,但希斯贊特米哈伊認為這三種創(chuàng)造力的內涵很不一樣。第一種創(chuàng)造力只需要具備發(fā)散性思維就可以了,第二種則需要一定程度的個人努力才能實現(xiàn),第三種創(chuàng)造力要求更高,需要得到第三方的認可才能算數(shù),僅靠發(fā)散性思維就不夠了。

        明確了定義之后,希斯贊特米哈伊決定把研究重點放到第三種創(chuàng)造力上,這才是最高級別的創(chuàng)新,也是公眾最感興趣的部分。這種創(chuàng)造力太復雜了,僅靠在實驗室里做幾個心理學實驗是研究不出來的,于是希斯贊特米哈伊改變了研究思路,決定以人為本,通過采訪一個個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成功人士的方法來研究創(chuàng)造的奧秘,這才有了“創(chuàng)造力五階段說”。這個新理論基本上宣判了“創(chuàng)商”理論的死刑,因為大量成功人士的親身經歷證明創(chuàng)造力絕不僅僅是靈光一現(xiàn)那么簡單。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不僅需要依靠發(fā)散性思維去尋找靈感,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將其完善成型,后者需要的反而是聚斂性思維,也就是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

        換句話說,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兩種思維方式都需要,他們是那些善于在兩種思維之間自由切換的人。如果必須用一個通俗的詞語將那些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和普通人區(qū)分開來的話,希斯贊特米哈伊會選擇“復雜”。他認為我們每個人身上原本都有復雜的性格,但往往因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只能發(fā)展對立性格中的某一端,比如競爭、好勝,或者穩(wěn)重、合作等等。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往往可以根據(jù)情境的需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外表現(xiàn)就是“性格復雜”,這也就是為什么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經常會被人誤以為是個怪人的原因。

        結語

        就在研究創(chuàng)造力期間,希斯贊特米哈伊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這就是“心流”(Flow)。他把心流定義為最高級的心理快感,而他相信創(chuàng)造力恰好最能提供這種快感,創(chuàng)造新事物一直是人類最享受的活動之一,也是人類和大猩猩之間最大的區(qū)別。

        他還把生物進化和人類的心智發(fā)展作對比,認為進化過程引發(fā)的基因改變在人類文化中的對等物就是創(chuàng)造力。前者幫助生命更好地適應大自然,后者幫助人類更好地應對災難。

        這個看法非常深刻,因為它道出了創(chuàng)造的本質,那就是通過嘗試新的東西和方法來讓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命就是宇宙間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

        久久国语露脸国产精品电影| 精品欧美久久99久久久另类专区| 国产6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字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免费无码肉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 成人av资源在线播放|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肥熟女| 日本免费三片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国产一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网址|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台湾佬综合网| 国产成人丝袜在线无码|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老熟妇喷水| 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人妻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百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 性无码专区无码| 在线免费观看韩国a视频| av免费在线观看网站大全|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站|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久久av粉嫩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