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敏,曹慶雷
(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29;2.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83)
攀樹運動自2012年進入到廈門大學體育課堂后,經過媒體多方關注與報道,這一項新的運動形式得以快速進入人們的視野。攀樹運動最初以“爬樹”“爬樹課”等稱謂被傳播,后經過深度報道攀樹運動逐漸浮出水面。2012年前后這一領域專業(yè)的技術環(huán)境并不完全具備,各環(huán)節(jié)普及度較低。例如,安全裝備即攀樹安全帶、攀樹的專用繩索、拋繩袋(包)、樹木保護器等市場需求與供給都很少;繩結技術中,如攀樹領域廣泛使用的布雷克斯抓結(Blake’s Hitch)、迪斯特爾抓結(Distel)在戶外運動領域也較少的介紹;上升技術動作較之于戶外運動中常見的SRT技術(Single Rope Technique) 與 DRT技 術(Double Rope Technique),以攀樹運動最具特色的(單雙繩)腳鎖技術(Footlock Technique)和身體推進技術(Bodythrusting Technique)在這期間傳播與應用頻度并不高。近幾年基于人們對攀樹運動的深度接納,這些技術環(huán)境已經逐步形成,需求變得日益增多,各項裝備與技術日趨完善,有關技術培訓等變得易于參與,攀樹運動逐漸形成了一套或者多套完整的技術體系。
作為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高校云集,是全國教育的引領地區(qū)。不同類型的各個層次的高校均有代表,一些具有引領定位的高校在探索改革上先走一步,在提高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新式體育項目上首都高校內部與外部呈現(xiàn)出接受程度高、傳播速率快、輻射半徑大、引領效果好等特點。在相關教學、群體、競賽等研究應用上,高校之間已經形成了較多的默契,互融互通的交流與借鑒格局。攀樹運動作為近幾年備受關注的新式運動,在北京市高校中具備傳遞的眾多活躍因子。
北京市高校中的大學體育課程體系早已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體系,具有很好的儲備,易于接納新的內容。一方面,學生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體育課,愈發(fā)的對新體育課程產生新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處于信息更新快的高校集聚地,更易于接觸與推廣新的項目,基于新項目的認知與掌握,新的體育課程也就不斷地涌現(xiàn)。更多新的體育項目進入到大學生的課堂中,體育課程的推動極大地擴展了學校體育范疇與影響力,體育范疇與影響力的增大或增強會促進體育課程的優(yōu)化與擴展。
北京市高等院校眾多,院校的面積大小參差不齊。在空間規(guī)模上,一方面受歷史發(fā)展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受到現(xiàn)有政策的制約,大多數(shù)院校的整體或者是單體面積并不大,加之過去學生擴招的催化效應,學校的體育場地、場館等多數(shù)屬于滿負荷的運轉,傳統(tǒng)體育項目對于學校捉襟見肘的空間資源先行“占領”。對新的體育承載資源的開發(fā)是應對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健身運動需求與學?;A場地設施不能擴容的一個基本矛盾的解決途徑。向上要空間成了一種新的設想,攀樹運動并不像攀巖那樣需要建設一些立體的固定的體育設施作為其開展的必要基礎,其是將現(xiàn)有的可以被利用的高大或者適中高度的樹木作為活動的重要載體。
當前首都高校的體育課程門類非常豐富,從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體操、武術等傳統(tǒng)大項到后來的野外生存、拓展訓練、攀巖、定向越野、徒步、鐵人三項、跑射聯(lián)項等課程都已出現(xiàn)在大學的課堂上。這些現(xiàn)存的課程體系中有很多是具備兼容攀樹運動內容的,如在北京市高校開展較為普遍的拓展訓練。拓展訓練根據(jù)高度劃分項目,分為高空項目、中空項目、低空項目、地面項目,這就具備了涉獵攀樹運動的空間。在野外生存課與攀巖當中的環(huán)保、攀爬訓練可以引入攀樹運動的相關環(huán)保、攀爬技術內容等。
攀樹運動開展的地方有相對多的選擇空間,可以在校園中各個具備條件的地方開展,而不僅局限于體育場上。但是,校園中開展場所與樹木使用涉及到與學校樹木養(yǎng)護歸口單位授權問題;其次受慣性思維影響,大多數(shù)人將攀樹運動歸為對樹木產生負面影響的行為;此外關于使用攀樹的樹木還應考慮樹木周邊的地面實際可耐受程度等突出問題。
任何一項運動作為課程在學校的開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教學研究團隊,攀樹運動也不例外,運動的開展勢必受教學的制約。攀樹運動在全國范圍內仍屬于新的事物,攀樹運動納入到學校教學領域需要一專多能的教師,課程教學研究需要一定的布局以彌補教研主體上的缺口。
攀樹運動逐漸地走向獨立化,理論與實踐逐漸的成熟,內容與形式逐步的系統(tǒng)化。部分攀爬技術很容易上手,如常用的SRT技術,這一技術的特點在于身體重量依附于輔繩與主繩結合的繩索技術,過程強調身體的協(xié)調性。但是一種類型的技術往往不能滿足課程的深入開展需求與眾多學生的不同需求,掌握多種技術就顯得很有必要。
攀樹運動的最佳作用主體是天然的樹木,開展攀樹運動最佳的樹木是具有一定樹干高度、木質密度較高,這些樹木都是可以利用的。但是北京市高校的情況均有所不同,年限、種類、分布等都是具體面對的問題。
通常學校的樹木養(yǎng)護歸口部門是后勤集團等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學校綠化保養(yǎng)等。前期做好項目的介紹與實施預案等工作,消除多數(shù)管理部門的疑慮;遇到樹木周邊可耐受程度較低的,如大面積的草坪,則應該考慮與管理部門協(xié)商調整或更換目標與地點。
攀樹運動屬于新型的戶外運動,具備一定戶外運動基礎教學能力的教師容易進行項目學習與課程建構。如果沒有此類型或者基礎的教師則需要內部征求和遴選教師,鼓勵一部分感興趣的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其中,積極地建構教學研究團隊。
SRT技術屬于攀樹攀登方式的入門級技術,容易上手。身體推進法、腳鎖法等是攀樹運動中提升技術的重要支撐。主動地進行內外交流,做好技術支撐的儲備,將這些技術進行系統(tǒng)多方面的研究與掌握,以滿足課程的深入開展需求與眾多學生的不同需求。
北京市地區(qū)有許多種發(fā)育狀況較好的高大的落葉喬木,如銀杏、榆樹、梧桐、旱柳、合歡、國槐、刺槐等,數(shù)量、密度、高度均可以作為攀樹運動的對象。通常選擇條件集中在:木質密度高、枝杈分離度好、生長條件好、不在人群密集區(qū)等條件。若校內沒有適宜的天然樹木,則可以借助已有的高空拓展設施來進行有關的校內遷移場景教學,實現(xiàn)技術的因校制宜、適時轉換。
北京市高校云集,體育課程儲備豐富,高校間具有多方位、多頻次的豐富交流,具備了開展攀樹運動的技術環(huán)境。同時,攀樹運動又是一項新興的體育活動項目,因此在北京市 高校開展攀樹運動是可行的。
[1]馬大慧. 攀樹運動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 2013(3) : 40-43.
[2]駱騰昆, 鄭達雄, 黃惠玲. 關于在普通高校開展攀樹運動的可行性報告運動[J]. 運動, 2014(19) :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