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領銜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發(fā)現外側眶額皮層、楔葉以及背側前額葉皮層等腦區(qū)共同構成抑郁問題與睡眠質量關系的腦神經環(huán)路基礎,研究論文發(fā)表于JAMA Psychiatry。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最新數據統(tǒng)計,全球有超過3億抑郁癥患者,近10年來增速達到18%,其中,中國就有5400萬名患者。抑郁癥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致殘的首要因素之一。找到同時與抑郁和睡眠問題相關聯的腦神經環(huán)路,意味著將在臨床層面為針對這兩種心理問題的治療提供新的靶點腦區(qū)。通過對這些腦區(qū)進行特定的刺激,或將同時改善抑郁癥狀和睡眠問題。
睡眠以及抑郁問題相關聯腦區(qū)(AC)以及腦功能連接(BD)在腦中的分布情況(圖片來源于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圖A、B、C展示了抑郁問題,睡眠問題以及腦功能連接三者之間的相關性,圖D展示了腦功能連接調制抑郁問題與睡眠問題的關系。(圖片來源于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張志剛研究組和肝外科夏強團隊合作,揭示了Rac-GTP酶激活蛋白1(RACGAP1)是人類癌癥中普遍表達上調并控制腫瘤細胞生長的關鍵基因,證明了RACGAP1通過調控Hippo通路促進肝癌細胞胞質分裂和生長的分子機制,對肝癌的進展機制提出了新的理論,為肝癌的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潛在靶標;研究論文發(fā)表于Gastroenterology。腫瘤細胞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細胞周期的異常。鑒于RACGAP1在胞質分裂上的獨特功能以及肝細胞對抑制胞質分裂的可容忍性,RACGAP1有望成為肝癌治療的新靶標。
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ICG)、生命科學學院BIOPIC中心湯富酬課題組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王巖課題組,在單細胞分辨率和全轉錄組水平闡明了骨關節(jié)炎軟骨退變病程的高精度基因表達圖譜及其信號調控機制,發(fā)現并定義了軟骨細胞新的分子生物學分型,揭示了骨關節(jié)炎軟骨退變基因表達特征與臨床轉歸之間的關系,研究論文發(fā)表于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骨關節(jié)炎是目前世界上最廣泛發(fā)生的軟骨退變疾病,已成為引發(fā)人類肢體疼痛和功能障礙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骨關節(jié)炎軟骨由于固有修復能力局限、表型異質性復雜、已有的特異性標志物稀少等原因,導致難以進行有效的早期臨床預測和診斷。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John R.Speakman研究員抓到導致肥胖的“唯一元兇”,研究論文發(fā)表于Cell Metabolism。該研究設計了30種不同的食物,這30種食物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和蛋白質含量各不相同,分別用這些食物飼喂5種不同品系的小鼠,為期3個月(相當于人類壽命的9年)。這項實驗總共采集了超過100,000例小鼠體重變化和體脂數據,這項大規(guī)模的實驗得出的結果非常明確——導致小鼠肥胖的唯一因素就是它們飲食中的脂肪含量。糖含量高達30%的食物并沒有導致體重的增加,糖和脂肪的共同作用也沒有在脂肪單獨作用的基礎上增加。
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教授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yī)院徐叢劍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探針實現近紅外二區(qū)熒光成像導航卵巢癌實體瘤和轉移灶的精準切除,此方法有望在臨床上用于腹腔惡性轉移腫瘤的精準手術導航,研究論文發(fā)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利用近紅外二區(qū)熒光探針(NIR-II,1000~1700nm)的深組織穿透和低自體熒光優(yōu)勢,結合化學自組裝設計實現了探針在腫瘤內的長期穩(wěn)定標記,極大地提高了光學成像的信噪比。初步實現了卵巢癌腹膜轉移以及淋巴結轉移腫瘤在熒光成像指導下精準切除,為該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提供了可能。
表面分別修飾配對DNA(L1-L2)和修飾靶向蛋白的近紅外探針(圖片來源于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NIR-II納米探針體外組裝(圖片來源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蔡林濤研究員領銜的納米醫(yī)學研究組構建了腫瘤靶向供氧體系(雜交蛋白靶向納米氧載體)和腫瘤原位產氧體系(二氧化錳納米金籠)來增強光動力治療效果,并引發(fā)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CD),有效消除原位瘤和抑制遠端瘤。相關成果分別發(fā)表于ACS Nano和Biomaterials。利用雜交蛋白氧載體的腫瘤靶向供氧方式,或者二氧化錳納米金籠特有的腫瘤微環(huán)境(低pH/富含過氧化氫)響應原位產氧方式,均能有效改善腫瘤缺氧微環(huán)境,并在激光照射下,提升瘤內單線態(tài)氧的產生,能夠誘導原位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礎。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y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醫(yī)學檢驗室蛋白質組學中心尹煥才課題組,開發(fā)出基于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效應的熒光探針,從而制備出新型血糖傳感器,實現了對血糖的高靈敏度檢測,研究論文發(fā)表于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該新型葡萄糖傳感器將FRET技術應用在檢測過程,實現了對血糖的高精度檢測,操作簡單,同時經過多重潛在干擾物及長時間連續(xù)檢測的驗證,具有較高的抗干擾性和穩(wěn)定性。在與目前臨床使用的檢測方法對比后,結果顯示該新型傳感器能夠實現對傳統(tǒng)方法的替代,未來有較高的應用潛能。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胸外科閆天生研究組與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大學BIOPIC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張澤民研究組合作,將最新肺癌研究成果發(fā)表于Nature Medicine。該研究完成了來自14例非小細胞癌初治患者外周血、癌組織及癌旁組織的12,346個T細胞的單細胞測序工作??坍嬃朔切〖毎伟┑?6個T細胞功能亞群、各亞群的組織分布特征及亞群間的狀態(tài)轉換關系等免疫特征。同時,基于T細胞的轉錄組數據及T細胞受體(TCR)序列,該研究鑒定出兩群跨組織分布的效應T細胞,且這兩群細胞具有潛在的遷移屬性,這一發(fā)現為新免疫療法的開發(fā)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