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團體輔導模式互動豐富、形式多樣、領悟深刻,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比較適合運用。本文采用實驗的方式考察團體輔導模式在高職生心理健康課程中運用的有效性,結果表明:與傳統(tǒng)的上課模式相比,團體輔導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更有效。
關鍵詞 團體輔導 高職生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然而,現(xiàn)有的傳統(tǒng)教學更多的強調教師的教,更多的是教師的知識、理論的傳授,學生是被動的學,更多的是枯燥理論的囫圇吞棗。這樣的教學方式越來越不適合于現(xiàn)在的高職學生群體,很多的學生在座談會上對心理課程的建議中提到:“老師,可以跟我們互動多一點?!?、“老師,可以帶領我去體驗知識、觸摸知識,而不是一味的看PPT?!?、“老師,我們90后更希望的是多元的教學方式,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睆膶W生的吶喊聲中,我們看到了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期望,對教學方式改革的要求。
團體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由領導者根據(jù)成員問題的相似性或成員自發(fā)組成課題小組,通過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fā)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或困惑。相關研究也表明,團體輔導對于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改善人際關系有重要的作用。
為了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筆者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和教學改革的實際, 總結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經驗, 提出把“團體輔導”模式應用于《高職生心理健康指導》課程中的設想, 根據(jù)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 突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 對《高職生心理健康指導》課程教學改革做出新的嘗試。
在“團體輔導”模式的課堂教學方式中,我們強調凸顯以下幾個功能:一是強調教師與學生雙方主動的參與。在互動情景中,學生從單純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拥膮⑴c者,從被動轉化為主動,使老師與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動”起來。二是強調體驗式教學。教師以知識點為引導,設置體驗式練習帶領學生去體驗,即從學生個人經歷到的經驗中感悟和理解,它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結果。通過身體的感官獲得充分的感性知識,然后再上升為理性知識。三是強調學生的領悟、分享與內化,關注每個個體學生在課堂上的體會和反思,引領學生把在課堂上體驗到、領悟到、學校到的知識遷移到實踐生活中來。
因此,筆者試圖將團體輔導的原理和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以實證的方式來考查不同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
2研究方法
2.1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從本校大一新生班級中抽取2個自然班,分成實驗班和普通班。實驗班35人,普通班36人。每個班男女人數(shù)比例大致均等。
2.2程序
先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集體測試。之后實驗班的學生接受為期8次的以團體輔導模式的課程授課;普通班按照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進行課程講授。學期末分別再用SCL-90對實驗班學生進行后側,并結合自編的教學評價表進行效果測評。
2.3活動實施
圍繞本校《高職生心理健康指導》課程內容的七個專題(心理健康與適應、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際關系、情緒管理、戀愛與性心理、心理危機與生命教育)進行教學模式的實驗與研究。實驗班采取精心設計的團體輔導內容的模式開展授課,每個專題按系列主題開展活動,每次活動都從熱身活動、切身體驗、分享感受、提升總結四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對話與溝通貫穿整個過程,使學生在互動、體驗、分享、踐行的活動中領會知識、掌握概念、形成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普通班則是按照傳統(tǒng)的知識講授模式進行上課。
2.4數(shù)據(jù)處理
結果采用SPSS16.0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見表1)。
3研究結果
3.1實驗班前后SCL-90測評結果比較
從表1可見,團體輔導實施前后實驗班的SCL-90各因子中有5個因子有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它們分別是: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等。其他的4個因子強迫、人際關系、恐怖、精神病性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3.2實驗班與普通班教學效果測評結果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班在教學效果、課程獲益、課程范圍三個方面的百分比滿意度都高于普通班。
4結果討論
4.1團體輔導模式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體現(xiàn)
研究結果顯示:團體輔導在實驗班前后對照上來看,學生SCL-90總分與5個因子分存在顯著差異;SCL-90量表中,這五個因子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的前后差異顯著,可能是因為團體輔導的模式更多的采用團體活動、行為訓練、角色扮演、分享領悟、分組討論等方式,更好的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和交流,更多的打破傳統(tǒng)模式的僵化和局限,讓學生更多的體現(xiàn)主動性和積極性,有趣的活動、適當?shù)男袨橛柧毝伎梢詭訉W生軀體的鍛煉和情緒的調節(jié),更多的放松心情,調整心態(tài)。而且通過活動等更加深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了解,更多的可以消除因為交往帶來的一些誤解或是矛盾,也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的水平。
其二,在教學效果測評比較中,也發(fā)現(xiàn)實驗班在教學效果、課程獲益、課程氛圍三個方面都比普通班有優(yōu)越之處。許多學生在課程評價中提到“上心理課很輕松、很有趣”;“在活動中就學習和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知識,很愜意;”以及“與同學交流多了,了解也多了,關系變融洽了”等。因此在課堂的氛圍上也是比較輕松和活躍的,獲得學生的喜愛,因此滿意度也較高。
4.2團體輔導實驗班前后有四個因子差異不顯著的原因
研究結果顯示:團體輔導模式在實驗班前后對照上來看,4個因子強迫、人際關系、恐怖、精神病性方面無顯著性差異。這也表明雖然團體輔導有著很大的效應,但也不是萬能的,因為存在學生個體的差異。有些學生不愛互動,也有些學生比較害羞,在課堂上放不開。當然也可能是團體輔導方案設計上的問題。人際關系這個因子的差異不顯著確實有點意外,對于學生給出的反饋一般都是更多的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同學關系增添了理解和包容,但是在數(shù)據(jù)上卻沒有反應出來,這是我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所在。
4.3團體輔導模式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教學模式的滿意度
研究結果顯示:團體輔導模式通過實驗班和普通班在教學效果、課程獲益、課程范圍三個方面的比較,也發(fā)現(xiàn)實驗班在教學效果滿意度上達到90%以上,在課程獲益度上也達到90%以上,在課程氛圍上也是達到90%以上,可見學生對于團體輔導模式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的運用還是很大認同和接受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一些效果。
作者簡介:許金杏(1982.9-),女,漢族,浙江溫州人,碩士,浙江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專任教師,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業(yè)教育等。
參考文獻
[1] 陳婧,陸春紅.我國團體心理輔導研究現(xiàn)狀綜述[J].哲學研究,2009(13):17.
[2] 樊富珉.我國團體心理咨詢的發(fā)展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6):62-69.
[3] 劉百橋,隋耀偉.我國高校團體心理輔導研究現(xiàn)狀綜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2).
[4] 黃牡丹.團體輔導在高職院校新生心理課堂中的運用[J].人才培育:職業(yè)時空,2010(12).
[5] 涂冬俠.團體輔導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2010(07).
[6] 邱小艷,唐君.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