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華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xué)的基本規(guī)律,力學(xué)的核心知識,像一條引線貫穿高中物理的始終.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應(yīng)用,常以實際問題為背景來命題,考查學(xué)生獲取并處理信息的能力,數(shù)形結(jié)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實際問題轉(zhuǎn)化成物理模型的能力,綜合運用運動學(xué)公式和牛頓第二定律的能力.
“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應(yīng)用”主要的命題視角有:超重失重問題、動力學(xué)中的圖象問題、臨界狀態(tài)和極值問題、傳送帶問題、連接體問題、板塊模型問題等.這幾類問題往往以真實物理現(xiàn)象為依據(jù)的問題,它既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xué)生的學(xué)科素養(yǎng),又能聯(lián)系科學(xué)、生產(chǎn)和生活實際,具有生命力,是高考的熱點,近幾年各地高考中都出現(xiàn)過,2014年江蘇高考壓軸題就是傳送帶問題.本文從其中三個命題視角展開討論.
命題視角一:超重與失重問題
例1 如圖1所示是某同學(xué)站在力傳感器上做下蹲一起立的動作時記錄的壓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線.由圖線可知該同學(xué)
()
A.體重約為650 N
B.做了兩次下蹲一起立的動作
C.做了一次下蹲一起立的動作,且下蹲后約2s起立
D.下蹲過程中先處于超重狀態(tài)后處于失重狀態(tài)
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的體重約為650 N,A正確;人下蹲動作分別有失重和超重兩個過程,先是加速下降失重,到達一個最大速度后再減速下降超重,對應(yīng)先失重再超重,起立對應(yīng)先超重再失重,對應(yīng)圖象可知,該同學(xué)做了一次下蹲一起立的動作,B錯誤;由圖象看出兩次超重的時間間隔就是人蹲在地上持續(xù)的時間,約2s,C正確;下蹲過程先失重后超重,D錯誤.
故選:AC.
【方法提煉】兩個關(guān)鍵點:(1)理解圖象的物理含義,如坐標(biāo)軸、正負(fù)等的含義;(2)判斷超重失重的兩個角度:受力角度和加速度角度.一般思路:壓力(或拉力)和重力的比較(超重或失重)加速度的方向(超重或失重)運動情況.
命題視角二:動力學(xué)中的圖象問題
例2 如圖2(a),一物塊在t=0時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運動的v-t圖線如圖2(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圖中的v0、v1、t1.均為已知量,則可求出 ()
A.斜面的傾角
B.物塊的質(zhì)量
C.物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D.物塊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
解析 由圖(b)可知,物體先向上減速到達最高時再向下加速;圖象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為物體經(jīng)過的位移,故可出物體在斜面上的位移;圖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上升過程及下降過程加速度均可求,上升過程有:
mgsinθ+μmgcosθ=ma1
下降過程有:
mgsinθ-μmgcos θ=ma2
兩式聯(lián)立可求得斜面傾角及動摩擦因數(shù);但由于m均消去,故無法求得質(zhì)量;因已知上升位移及夾角,則可求得上升的最大高度.
故選:ACD.
【方法提煉】弄清運動情況,正確受力分析,列出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整理出與對應(yīng)圖象相關(guān)的函數(shù)表達式;著重理解縱橫坐標(biāo)軸截距的含義,分析圖線的斜率、面積、截距等表示的物理意義.解題策略:
命題視角三:傳送帶問題
例3 如圖3甲所示,繃緊的水平傳送帶始終以恒定速率v1運行.初速度大小為v2的小物塊從與傳送帶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處滑上傳送帶.若從小物塊滑上傳送帶開始計時,小物塊在傳送帶上運動的v-t圖象(以地面為參考系)如圖乙所示.已知v2 >vl,則
()
A.t2時刻,小物塊離A處的距離達到最大
B.t2時刻,小物塊相對傳送帶滑動的距離達到最大
C.0~t2時間內(nèi),小物塊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
D.0~t2時間內(nèi),小物塊始終受到大小不變的摩擦力作用
解析 速度一時間圖象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代表位移,時間軸上面的部分表示位移為正,下面的部分表示位移為負(fù),據(jù)此判斷t1時刻位移最大,選項A錯.0 -t1時間段,小物塊速度與傳送帶速度方向相反,相對傳送帶向左運動,摩擦力方向向有,t1- t2時間段,雖然小物塊與傳送帶速度同向,但小物塊速度小于傳送帶速度,相對傳送帶仍然是向左運動,摩擦力方向向右,t2時刻后,由于v2>v1,所以與傳送帶速度相同保持相對靜止,對照選項BD對,C錯.
答案 BD
例4 如圖4所示,足夠長的粗糙的傳送帶與水平面夾角為θ,以速度v0逆時針勻速轉(zhuǎn)動.在傳送帶的上端輕輕放置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木塊,則下圖中小木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關(guān)系中可能正確的是
()
解析 初始階段物塊比傳送帶慢,相對傳送帶向上運動,滑動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分析斜面方向受力有
mgsin θ+μmgcos θ=ma1
a1=gsin θ+μgcosθ
即第一階段為勻加速直線運動,排除答案A,當(dāng)物體勻加速到等于傳送帶速度后,若沿斜面向下的重力分力mgsinθ小于等于最大靜摩擦力μmgcos θ,則物塊和傳送帶相對靜止一起勻速運動;若沿斜面向下的重力分力mgsinη大于最大靜摩擦力μmgcosθ,物塊繼續(xù)向下加速,不過摩擦力變?yōu)檠匦泵嫦蛏?,此時a2=gsin θ-μgcosθ,此時繼續(xù)向下勻加速,但是加速度比第一階段要小,所以,答案為CD.
答案 CD
【方法提煉】抓住關(guān)鍵點:受力分析(尤其是摩擦力的分析)、過程分析、關(guān)鍵狀態(tài)(共速或速度為零)分析.主要流程:
命題視角四:板塊問題
例5 一長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塊;在木板右方有一墻壁,木板右端與墻壁的距離為4.5 m,如圖6(a)所示.t=0時刻開始,小物塊與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運動,直至t=ls時木板與墻壁碰撞(碰撞時間極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相反:運動過程中小物塊始終未離開木板.已知碰撞后1 s時間內(nèi)小物塊的v-t圖線如圖6(b)所示.木板的質(zhì)量是小物塊質(zhì)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求:
(1)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及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
(2)木板的最小長度;
(3)木板右端離墻壁的最終距離.
解析 (1)規(guī)定向有為速度的正方向.木板與墻壁相碰前,小物塊和木板一起向右做勻變速運動,設(shè)加速度為a1,小物塊和木板的質(zhì)量分別為m和M.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μ1(m+M)g=(m+M)a1
抓住關(guān)鍵點:(1)是否存在速度相同的“臨界點”;(2)板、塊的位移關(guān)系:滑塊由滑板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的過程中,若滑塊和滑板同向運動,位移之差等于板長;反向運動時,位移之和等于板長.此類問題可畫出滑塊和滑板運動的速度——時間圖象,能直觀反映出兩者的運動過程,通過面積來求解兩者的對地位移和相對位移,不失為一種極其直觀和簡便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