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龐亞軍, 周克燕
(1.天津市德力電子儀器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0;2.天津大學光電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天津 300072)
在光纖通信領域,各種半導體激光光源、光纖放大器、濾波器等有源或無源器件的應用日益廣泛,而波分復用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光信道間隔越來越密集,這就導致光信號在信道中傳輸?shù)那闆r更加復雜[1-3]。因此,無論是光纖通信系統(tǒng)研究機構、器件生產(chǎn)廠家還是運營維護機構,都需要對光信號的光譜進行探測,充分了解光源質量和經(jīng)過光纖通信系統(tǒng)后的光信號品質,以保證光纖通信系統(tǒng)的性能[4-5]。測量光譜最理想的儀器是光譜儀[6-8],但是,目前國內光纖通信系統(tǒng)領域使用的光譜儀被國外壟斷,其主要廠家有美國EXFO、安捷倫、日本橫河等,無國產(chǎn)商業(yè)化產(chǎn)品。
光柵光譜儀是光纖通信系統(tǒng)測試的主流光譜儀,其光柵分光在波長范圍、分辨率和成本等方面能夠滿足光纖通信系統(tǒng)波段的測試需求。目前光纖通信所用光柵光譜儀主要采用雙通結構,即兩次衍射分光系統(tǒng)來達到較高的分辨率,通過旋轉光柵進行波長掃描,典型的如安捷倫公司的雙通光路結構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41所的準Littrow光路系統(tǒng)等[9-12],見表1。
表1 國內外光纖通信光柵光譜儀現(xiàn)狀
從表1可知,目前國內外光纖通信光柵光譜儀的光譜分辨率(FWHM)在60 pm~20 pm之間,光路中準直系統(tǒng)采用焦距為百毫米級別的球面鏡,因此設備結構復雜,體積大,成本高,對調試要求很高[13-14]。另外,大焦距的準直系統(tǒng)會因振動或者溫度變化而引起接收光斑位置漂移,使得接收狹縫需要有機械對準系統(tǒng),這再次增加了系統(tǒng)復雜性和成本。
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文設計了一種新型光柵光譜儀結構,其特點是使用直角棱鏡和平面鏡對衍射光束進行多次反射,使光束四次達到光柵表面進行衍射,得到了高于雙通光路的分辨率效果。該光路設計采用了常見的光學器件,準直器件的焦距更短,調試部件少,得到了性能優(yōu)良、成本低的良好效果。新設計為國內高分辨率光柵光譜儀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發(fā)展思路。
根據(jù)光柵衍射理論,光柵的色分辨效果正比于光譜級次和光柵線數(shù)[15]。受多種因素限制,光譜儀光路中不宜采用高級次或增加光柵線數(shù)的辦法來提高分辨率。本文提出的思路是通過增加衍射次數(shù)的辦法(等效于提高了光柵線數(shù)),來達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光路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高分辨率光譜儀的光路原理示意圖
圖1中,F(xiàn)A為兩芯單模光纖陣列(Fiber Array),兩光纖端面作為出射與代表入射狹縫,狹縫寬度是單模光纖芯層直徑,約9 μm;LEN為消色差透鏡(Achromatic Len),焦距50 mm;AD為消色差消偏器(Achromatic Depolarizer),可消除偏振對光柵衍射效率的影響;G為全息平面光柵(Grating),光柵常數(shù)為900 g/mm;P為直角棱鏡(Right Angle Prism),系統(tǒng)設置1700 nm時入射角為75°,此時衍射光寬度最寬,因此直角棱鏡應固定于長邊垂直于1700 nm衍射光的位置;M為平面反射鏡(Mirror)。
新型光路的工作原理是:待測信號通過FA的一根纖芯(入射狹縫)導入,經(jīng)過消色差透鏡變?yōu)槠叫泄?,使得光信號偏振度降低,同時光束第一次入射到光柵上,被衍射分光;垂直入射棱鏡的衍射光被棱鏡折反后第二次入射到光柵上,第二次衍射光照射到平面反射鏡后被垂直反射回光柵,形成第三次衍射;第三次衍射光被棱鏡再次折返后第四次照射到光柵上,第四次衍射光又透過消色差消偏器被透鏡聚焦至FA的另一個光纖端面(出射狹縫),完成分光過程。通過旋轉光柵,使得不同波長衍射光依次垂直入射到直接棱鏡上,而只有垂直入射的光才能聚焦到出射狹縫中,從而完成光譜掃描過程。
光柵四次衍射的等效衍射光路如圖2所示。
圖2 四次衍射的等效衍射光路
假設λ0為二面角反射棱鏡處于當前位置時被選擇的波長,λ0+Δλ為另外一個與其相差Δλ的波長。當待測光被光柵第一次衍射時,兩個光束分別滿足下面的光柵衍射方程:
d(sinα1+sinβ1)=mλ0
(1)
d[sinα1+sin(β1+Δβ1)]=m(λ0+Δλ)
(2)
式中,α1為待測光的入射角;β1和β1+Δβ1分別為波長λ0和波長λ0+Δλ的第一次衍射角;Δβ1為兩波長第一次衍射光的夾角;m為衍射級次,值為1。
待測光經(jīng)過第一次光柵衍射后,λ0會垂直入射二面角反射棱鏡,并被原路反射回來。而λ0+Δλ的光束在被第二次衍射前始終與λ0有Δβ1的夾角,再次入射光柵進行第二次衍射時,波長λ0和λ0+Δλ分別滿足以下光柵方程:
d(sinβ1+sinα1)=λ0
(3)
d[sin(β1-Δβ1)+sin(α1+Δβ2)]=
(λ0+Δλ)
(4)
式中,Δβ2為兩個波長第二次衍射光之間的夾角。
之后,波長為λ0的光束被平面反射鏡原路返回,再次以入射角α1入射光柵發(fā)生第三次衍射,而波長為λ0+Δλ的光束則以入射角α1-Δβ2發(fā)生衍射,因此第三次衍射中兩束光分別滿足從下光柵方程:
d(sinα1+sinβ1)=λ0
(5)
d[sin(α1-Δβ2)+sin(β1+Δβ3)]=
λ0+Δλ
(6)
式中,Δβ3為兩個波長第三次衍射光之間的夾角。
第三次衍射后,波長λ0再次被二面角反射棱鏡原路反射回,以入射角β1入射光柵進行第四次衍射,而波長λ0+Δλ則以入射角β1-Δβ3入射。之后,波長λ0將會按原來的入射角α1衍射,然后被雙膠合透鏡聚焦到出射光線端面。因此,第四次衍射中兩束光分別滿足光柵方程:
d(sinβ1+sinα1)=λ0
(7)
d[sin(β1-Δβ3)+sin(α1+Δβ4)]=
λ0+Δλ
(8)
式中Δβ4為兩波長第三次衍射后衍射光之間的夾角。
對于小角度Δβ1、Δβ2、Δβ3和Δβ4,可做如下近似:sinΔβ1=Δβ1,cosΔβ1=1;sinΔβ2=Δβ2,cosΔβ2=1;sinΔβ3=Δβ3,cosΔβ3=1;sinΔβ4=Δβ4,cosΔβ4=1。聯(lián)立式(1)、(2)、(4)、(6)和(8)可得四次色散公式(9)與(10):
(9)
(10)
式中f為消色差透鏡焦距。
新系統(tǒng)設置1700 nm時的入射角為75°,根據(jù)式(1)得衍射角為34.338°,此時入射光與該衍射角的差值為A=75°-34.33°=40.662°,因此只有當經(jīng)過透鏡準直的平行光與某一波長的衍射光夾角為A時,該衍射光才能垂直入射到棱鏡中,最終聚焦到出射狹縫,因此:
α1-β1=A
(11)
與光柵方程式(1)聯(lián)立得:
(12)
由此得到了旋轉光柵的波長與入射角的關系。
使用Zemax軟件對四次衍射光路進行仿真模擬,如圖3所示。
圖3 Zemax光路仿真
繪制了與中心波長600 nm,1310 nm,1550 nm和1700 nm相距20 pm的點列圖,如圖4所示,圖中圓圈為艾里斑直徑。
圖4 點列圖
聯(lián)立式(10) 與(12),得到600 nm-1700 nm范圍與20 pm波長的間隔距離,如圖5所示。
圖5 20 pm波長間隔距離
從圖4和圖5可知,新光路設計可將20 pm波長間隔很好地分離,且波長越長線色散越大,波長分離距離也就越大,由此說明仿真結果與理論計算符合。
光譜儀光路分辨力由多種因素決定,最主要限制因素是艾里斑直徑與接收狹縫寬度。從圖3可知,從600 nm~1700 nm,艾里斑直徑均小于20 pm波長間距。由于接收狹縫為兩芯單模光纖陣列中的一根光纖端面芯層,直徑D約為9 um,代入(10)式,則該光路的光譜分辨力為[16-17]:
(13)
與(12)式聯(lián)立得波長與分辨力關系,由此繪制的分辨力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分辨力曲線
從圖6可知,新光路設計能夠滿足600 nm~1700 nm波段的分光,分辨力隨波長變化,波長越大分辨力越小,波長大于1510 nm時分辨力大于20 pm,而在1700 nm處時達到的最大分辨力為13 pm。
(1)設計了基于光柵四次衍射的光纖通信用光譜儀光路,采用光纖陣列作為出射和入射狹縫、消色差透鏡與消色差消偏器作為準直和消偏器件、光柵分光、直角棱鏡與平面鏡進行反射和衍射光。新光路設計通過實現(xiàn)四次衍射來提高分辨率,同時減小光路體積,降低調試難度。
(2)通過理論分析得到了新光路光柵進行四次衍射的分辨率方程,同時進行了仿真模擬,理論計算與仿真結果相符,均表明新光路設計能夠應用于光纖通信600 nm~1700 nm波段的分光,分辨力達到了C波段的20 pm,1700 nm處的分辨力為13 pm,可實現(xiàn)對光譜的高分辨率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