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霖,杜新強,劉文娜,冶雪艷,張立杰
(1.吉林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2.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透水下墊面面積迅速擴大,同時受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極端水文事件發(fā)生的概率上升,城市暴雨洪澇問題突出[1-3]。海綿城市建設旨在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消除城市內(nèi)澇隱患,實現(xiàn)城市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4-5]。傳統(tǒng)的硬化路面阻礙自然水循環(huán),不能有效促進降雨徑流。海綿城市建設中通常采用透水鋪裝代替?zhèn)鹘y(tǒng)的硬化路面,以促進雨水入滲,提高雨水資源利用效率[6-7]。
目前,透水鋪裝主要有3類:透水性路面磚、透水性混凝土以及透水性瀝青混凝土[8]。Borgwardt等[9]的研究表明,透水磚在使用10年之后,其滲透率將降為最初的10%~25%;張文靜等[10]在北京市海淀區(qū)雙紫園小區(qū)透水路面的試驗表明,透水磚在使用2年之后,透水性能便減弱較多,瞬時下滲速率變化明顯;毛坤[11]對透水磚透水性能的試驗研究表明,顆粒物質(zhì)對透水磚孔隙的堵塞是導致透水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時,Kia等[12]的研究表明,雨水徑流中攜帶的雜質(zhì)在透水混凝土孔隙中沉積是造成堵塞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透水鋪裝的堵塞問題是比較普遍的,但目前尚未引起足夠和廣泛的關注,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本文以具有較高初始滲透率的陶瓷透水磚為對象,通過室內(nèi)模擬試驗,研究透水磚在城市雨水滲透過程中的堵塞規(guī)律及機理。
透水磚的透水性能采用滲透系數(shù)來表達,其測量依據(jù)水文地質(zhì)學中的達西定律,計算公式為
(1)
式中:K為試樣的滲透系數(shù),cm/s;Q為滲水量,mL;L為試樣的厚度,cm;A為試樣的過水斷面面積,cm2;H為水位差,cm;T為時間,s。
試驗裝置是根據(jù)GB/T 25993—2010《透水路面磚和透水路面板》中的方法自行設計的(圖1),主要試驗設備包括水體懸浮物濃度儀、水體懸浮物顆粒分析儀、分析天平、燒杯、量筒等。
圖1 滲透系數(shù)測量的試驗裝置
用于試驗的透水磚為陶瓷透水磚(圖2),該透水磚長、寬、高分別為 18.5 cm、9 cm和5 cm;磚體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厚度約為1.2 cm,顆粒直徑也相對較小,下層厚度約為4 cm。
圖2 陶瓷透水磚試樣
試驗過程中人工配制雨水懸濁液。取長春市城區(qū)多處路面低洼處降雨后積存沉積物,烘干并篩除粒徑大于0.15 mm的較大顆粒物,并將其充分混合作為雨水中的懸浮物試樣,最終獲得的懸浮物粒徑以3~20 μm為主(表1)。項目組前期監(jiān)測長春市雨水懸濁液質(zhì)量濃度為400~10 000 mg/L,本次研究選擇配制1 000 mg/L的懸濁液用于模擬實驗。
1.3.1 注水試驗
將透水磚試樣裝入測試裝置中,試樣四周用防水膠密封,待防水膠固化后,緩慢加入純凈水使試樣飽和,并使水位高出透水磚表面約5 cm;然后開始持續(xù)穩(wěn)定供純凈水(保持固定水頭),待溢流水槽的溢流口流出的水量穩(wěn)定后,記錄每滲透500 mL水量所用的時間,計算磚體初始透水系數(shù);
將供水水源更換為配制的懸濁液,模擬雨水徑流入滲過程,記錄每流出500 mL水所用的時間。測量和計算磚體透水系數(shù)并分析其變化規(guī)律。當入滲耗時大于初時耗時的10倍時,終止供水。
1.3.2 堵塞處理試驗
將堵塞透水磚表面的沉積物采用虹吸法進行處理,用量筒測量懸濁液體積,并用濃度計測量懸浮物濃度,計算采用虹吸法收集到的懸浮物質(zhì)量,對懸浮物進一步進行粒徑測試;虹吸法處理完成后,再次供純凈水,測量并計算滲透系數(shù)恢復情況。
對透水磚內(nèi)部沉積的懸浮物采用反向注水方法進行處理,沖洗磚體內(nèi)部的懸浮物,之后進行懸浮物質(zhì)量和粒徑分析,并再次供純凈水,測量并計算透水系數(shù)恢復情況。
以陶瓷透水磚B1為對象,開展純水入滲的空白試驗。結果表明,在純凈水入滲條件下,透水磚滲透系數(shù)基本穩(wěn)定在初始值(0.107 cm/s)附近(圖3),沒有堵塞問題。
圖3 純水入滲條件下透水磚滲透性變化曲線
將供水水源更換為人工配制的模擬路面雨水徑流的懸濁液,對2塊同一批次的陶瓷透水磚(B1、B2)進行平行入滲試驗。結果(圖4)表明,隨著雨水徑流入滲時間的延長,磚體的滲透系數(shù)逐漸減小。其中,透水磚B1在雨水徑流的滲入體積累積到6.5 L時,滲透系數(shù)已由初始的0.107 cm/s下降到0.004 cm/s,下降幅度達到96.3%;透水磚B2在雨水徑流的入滲體積達到5.5 L時,滲透系數(shù)由初始的0.068 cm/s下降為0.003 cm/s,下降幅度達到96.6%。
圖4 雨水入滲條件下透水磚滲透系數(shù)變化曲線
表2 入滲過程懸浮物質(zhì)量分布
表3 從透水磚內(nèi)部沖洗出來的懸浮物粒徑分布
根據(jù)GB/T 25993—2010《透水路面磚和透水路面板》中規(guī)定,透水磚的滲透系數(shù)至少要大于0.01 cm/s。在本文試驗條件下,陶瓷透水磚試樣B1在累計入滲水量5 L時便已經(jīng)失效;試樣B2在3.5 L時失效。因此,以長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68.7 mm為基準[13],按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70%降水量就地消納的指標,并假設懸浮物濃度為1 000 mg/L時,透水磚在沒有維護措施的條件下,其有效透水年限僅為1.5年左右。雖然這個年限預測沒有考慮實際場地更復雜的條件,但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透水磚因堵塞而失效的風險是很高的。
隨著入滲時間的延長,透水磚滲透系數(shù)持續(xù)下降,直至最后失效,表明透水磚在使用后出現(xiàn)了明顯的堵塞現(xiàn)象。由于該試驗使用純水作為溶劑配制懸浮液,且在純凈水條件下透水磚的滲透系數(shù)穩(wěn)定,故能引起透水磚堵塞的只能是懸浮液中的顆粒物。通過對收集的溶液進行濃度、粒徑、體積測量,并計算出總懸浮固體的量,基于GB/T 50145—2007《土的工程分類標準》,按黏粒(d<5 μm)、粉粒(d=5~75 μm)以及砂粒(75 μm 由表2可知,在入滲水體中,粉粒級別的懸浮物含量最多,其次為砂粒以及黏粒。在各次入滲過程中,懸浮物的去向大致可以分為3種:①截留在磚體表面,即一部分大顆粒懸浮物因粒徑過大而被截留在磚體表面并逐漸累積。受其影響,一部分較小粒徑的懸浮物也會被濾除在表面,因此,在磚體表面可收集到不同粒徑的懸浮物。②顆粒較小的砂、粉粒以及大部分黏粒,可隨水流入滲進入透水磚內(nèi)部,其中一部分懸浮物將被滯留在磚體內(nèi)部,這部分懸浮物在反沖洗的作用下,一部分可被水流帶出,但有一部分將因運動路徑曲折、粗糙等因素無法被沖洗出來(表3)。③少量顆粒較小的懸浮物將隨水流流出透水磚。在各次懸浮物的回收試驗中,均產(chǎn)生一定的損失量,其中,砂粒由于顆粒較大,其損失量的主體應是被滯留在磚體內(nèi)部;黏粒粒徑很小,其損失量主要是由于隨水流入滲流出透水磚;粉粒的損失量則可能兼而有之。根據(jù)懸浮物沉積位置的不同,透水磚的堵塞可分為表面堵塞和內(nèi)部堵塞兩種類型。 目前對透水磚滲透性進行維護的最常用方法是高壓水洗[14],這種方法是為了清除磚體表面的沉積物。本文試驗采用虹吸法模擬高壓水洗去除磚體表面沉積物,即在每次注入懸濁液致透水磚堵塞后,利用虹吸法對透水磚表面沉積物進行清除,其對滲透系數(shù)影響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第1次注入懸濁液后進行表面清除,滲透系數(shù)由0.003 cm/s提高到0.018 cm/s,提高了6倍,但只是恢復到原始滲透系數(shù)的26%;但在第2次注入懸濁液后進行表面清除,滲透系數(shù)從0.003 cm/s提高到0.006 cm/s,雖然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了2倍,但只是恢復到磚體最初始滲透系數(shù)(0.068 cm/s)的7%,效果已不明顯。由此可見,由于不能有效清除磚體內(nèi)部的堵塞物質(zhì),多次使用表面沉積物清除方法對磚體滲透性的恢復效果較差。 a. 透水磚在城市路面雨水徑流的入滲過程中會產(chǎn)生較為明顯的堵塞現(xiàn)象,嚴重時可導致透水磚失效。 b. 透水磚的堵塞物質(zhì)主要來源于城市路面雨水徑流中的懸浮物,堵塞分布在磚體表面以及磚體內(nèi)部兩個部位。 c. 由于不能有效清除透水磚體內(nèi)部的堵塞物質(zhì),高壓水洗等維護方法僅清除磚體表面沉積物,效果較差。2.3 透水磚維護方法效果分析
3 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