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芬 鄒麗芳 王信娟? 潘海燕 黃盼盼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因操作方便、留置時間長而在腫瘤患者中廣泛應用。隨著應用的增多,PICC相關的靜脈炎、導管堵塞、導管相關性血栓、皮膚過敏等并發(fā)癥時有報道,但PICC導管相關性皮膚損傷卻鮮有報道。作者改進PICC導管固定方法,減少相關性皮膚損傷,取得明顯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6月至10月本院門診行PICC導管維護腫瘤患者120例。男58例,女62例;年齡21~76歲。兩組患者PICC留置時間為1周~1年,均在PICC導管安全使用期內。疾病類型包括乳腺癌33例,肺癌29例,胃癌17例,食管癌8例,直腸癌11例,淋巴瘤9例,白血病12例,皮膚黑色素瘤1例。PICC留置部位為左上臂35例,左肘部18例;右上臂43例,右肘部24例。PICC導管類型有巴德三向瓣膜導管38例、巴德耐高壓導管24例和MEDCOMP導管5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種、置管部位、導管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 5),具有可比性。
1.2 固定方法 兩組患者固定PICC導管的貼膜均使用上海亞澳公司生產的自粘性透明貼膜規(guī)格10cm×12cm。(1)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固定方法: 消毒皮膚待干后,自粘性透明敷貼中點對準穿刺點,把導管與固定翼均放于無菌透明膜內,然后把PICC導管延長管彎曲呈 U 型或S 型,再用醫(yī)用膠布固定妥當。(2)觀察組:采用改良固定方法:①消毒皮膚待干后,將導管與固定翼呈圓弧形放置(外露刻度為0~1cm的可直接放平,不必繞圓弧形),避開上次擺放位置。②把帶有棉墊的二條一次性輸液貼疊成2cm×2cm的方塊,墊在固定翼與皮膚接觸處,使固定翼不與皮膚直接接觸。③再把自粘性透明敷貼,中點對準穿刺點無張力粘貼,把固定翼放于無菌透明膜內,使透明貼膜邊緣覆蓋整個固定翼,由中心向左右壓平,粘緊皮膚、導管及固定翼,用拇指和食指輕柔擠捏導管及固定翼兩邊的貼膜,擠出空氣,使固定翼與外界環(huán)境完全隔離,避免細菌進入穿刺點。④再用無菌膠帶交叉固定固定翼。⑤然后把PICC導管延長管彎曲呈 U 型或S 型,用高舉平抬法固定[1],避免將導管延長管及肝素帽壓于穿刺點上,并將止血夾及肝素帽置于透明貼膜上,防止直接接觸皮膚造成皮膚的壓傷,醫(yī)用膠布采用橫向固定、縱向加固的方法。⑥敷貼四角可根據(jù)患者手臂大小及形狀,在不影響無菌范圍及固定的情況下作適當修剪。
1.3 評價方法 PICC導管維護1~2次/周,每次維護時對兩組PICC置管部位皮膚狀況進行比較,觀察PICC導管、固定翼、止血夾、延長管、肝素帽、敷貼、醫(yī)用膠布等對局部皮膚壓迫及造成的損傷。(1)皮膚完好: 皮膚無破損,壓迫處皮膚顏色正常,局部無壓痕或稍有壓痕。(2)皮膚損傷:此類皮膚損傷屬于醫(yī)源性的皮膚損傷,歸類于急性損傷,其評價標準[2]: Ⅰ度皮膚完整,局部出現(xiàn)紅、腫、熱、痛。Ⅱ度皮膚出現(xiàn)水皰,水皰破潰后顯露潮濕紅潤創(chuàng)面。Ⅲ度表皮破潰擴大,真皮層創(chuàng)面有黃色滲出液,淺層組織壞死、疼痛。
1.4 皮膚破損后處理 兩組患者皮膚破損后均改為改良固定方法。處理方法:Ⅰ度皮膚受損,用復合碘消毒棉簽消毒局部并更換導管擺放位置,避免再次受壓;Ⅱ度皮膚受損,消毒后用針筒抽癟水皰,破損位置在敷貼周邊予修剪敷貼,暴露損傷部位,用復合碘消毒棉簽消毒局部,避免再次粘貼;破損位置在敷貼中間的,用復合碘消毒棉簽消毒局部后予敷貼下墊紗布,導管放于紗布夾層里避免直接接觸皮膚;Ⅲ度皮膚受損,嚴重者用百多邦軟膏和復方地塞米松乳膏涂抹局部皮膚,預防皮膚繼發(fā)感染,減輕炎性反應及抗過敏,更換成IV3000透明敷帖[3],敷貼下墊紗布,更換1次/2~3d。一般經處理后患處皮膚紅腫消失,破損處2~3d結痂,第5~7天痂皮開始脫落。皮膚顏色恢復正?;蛏杂猩爻林?。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PICC導管局部皮膚損傷情況及損傷類型比較 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PICC導管局部皮膚損傷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者PICC置管局部皮膚損傷類型比較
PICC導管長期使用,可以減少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4]。但PICC導管長時間保留會對局部皮膚產生壓力[5],再加上腫瘤患者由于放化療后的外周皮膚循環(huán)及代謝不良、抵抗力差,導致局部皮膚破損或破損后不易愈合,給患者增加痛苦,甚至影響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信任。據(jù)鄭莉華[5]報道,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進行PICC 維護,局部皮膚損傷的發(fā)生率達75%。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固定方法,PICC導管尤其是固定翼、止血夾及肝素帽等硬性材料,直接作用于皮膚,再加上敷貼及醫(yī)用膠布的加壓作用,會對局部皮膚造成一定的損傷,本資料對照組皮膚損傷率48.3%。而觀察組采用改良固定方法,使固定翼不與皮膚直接接觸;擠壓敷貼內空氣時使導管及固定翼緊貼敷貼,而不是壓向皮膚,減少皮膚受壓力;避免將導管延長管及肝素帽壓于穿刺點上;將止血夾及肝素帽置于透明貼膜上,防止硬性材料直接接觸皮膚造成皮膚的壓傷;醫(yī)用膠布固定延長管在透明貼膜上,可以增加膠布的粘性及牢固度,又避免膠布對皮膚直接接觸引起過敏。最后,長方形的敷貼四角可根據(jù)患者手臂大小及形狀適當修整,減少局部牽拉力。觀察組敷貼引起的皮膚損傷明顯減少(11.7%)。
相對于傳統(tǒng)固定方法,改良固定法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1)改良固定法固定牢固,導管及延長管不易滑脫移位,減少患者肢體活動的顧慮,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心,提高患者對醫(yī)院的滿意率。(2)改良固定法再次維護時打開敷貼容易,固定延長管及肝素帽的醫(yī)用膠布均粘在敷貼上,輸液貼疊成的方塊比孫悅[6]采用醫(yī)用膠帶粘貼于連接器與皮膚間更適用,可以避免撕除醫(yī)用膠布時引起機械性的皮膚撕裂性損傷[7],也避免患者對醫(yī)用固定膠布可能出現(xiàn)的皮膚過敏。另外固定簡單方便,取材容易,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