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燕
阿奇霉素是一種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因其具有半衰期長、抗菌譜廣、無需做皮試等優(yōu)點[1-2],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呼吸道感染,中耳感染及沙眼的治療過程中[3]。但隨著阿奇霉素臨床應用的增多,關于靜脈輸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應的報道也逐漸顯現(xiàn),其中,胃腸道反應最常見[4]。據(jù)文獻報道,阿奇霉素所致胃腸道反應占總不良反應的28%~43%[5-6],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尋找有效的方法防治靜脈輸注阿奇霉素所致胃腸道反應已經(jīng)成為醫(yī)護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作者采用吳茱萸包熱敷減輕靜脈輸注阿奇霉素所致的胃腸道反應,取得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至12月本院靜脈輸注阿奇霉素患者82例。納入標準:(1)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2)患者靜脈輸注前無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胃腸道癥狀。(3)治療期間未使用其他胃腸動力藥物。(4)患者意識清楚能清楚表達胃腸道不適。排除標準:(1)臍部皮膚有破損、水皰、潰瘍等患者。(2)過敏體質患者。(3)依從性差難以完成研究者。(4)合并有肝腎等器官衰竭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n 性別 年齡(歲) 體重(kg) 病程(d)男性 女性觀察組 41 19 22 52±11.08 63.22±6.77 8.06±1.34對照組 41 16 25 53.24±10 63.1±8.28 7.46±1.59 t/χ2值 0.449 -0.533 0.073 0.76 P值 0.503 0.595 0.942 0.57
1.2 方法 兩組患者靜脈輸注的阿奇霉素均為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0.25g/支,將0.5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脈滴入,1次/d,療程7~10d,開始滴速設置10~15滴/min,觀察10min后如患者無不適主訴則調至30~40滴/min。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進行干預。(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護理措施:①心理護理:靜脈輸注前告知患者和家屬阿奇霉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安慰患者消除緊張焦慮情緒。②加強巡視:靜脈輸注阿奇霉素時巡視患者1次/30min,詢問患者有無胃腸道不適。③不良反應的處理:當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時首先降低滴速,10min后詢問患者胃腸道癥狀有無減輕或者消失,癥狀嚴重者通知醫(yī)師,遵醫(yī)囑采取措施。(2)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吳茱萸的干預方法。具體方法:①吳茱萸包的制作:將研磨成粉末狀的吳茱萸與粗鹽混合后放入15cm×10cm的棉布包中,將吳茱萸包放入恒溫箱中加熱后取出,采用測溫儀測其表面溫度達50℃~70℃方可使用。②熱敷方法:每天靜脈輸注阿奇霉素前30min開始熱敷,熱敷時患者取仰臥位或半臥位,首先將一毛巾平鋪于患者腹部,繼之將吳茱萸包置于毛巾之上熱敷神闕、天樞、氣海、中脘,操作過程中密切觀察腹部皮膚情況,避免燙傷。當吳茱萸包溫度降低時重新更換直至靜滴完畢。目前尚無對于中藥熱敷的溫度評定標準,臨床應用時多以觀察熱敷局部皮膚情況為主,以局部無腫脹、水泡且患者有溫熱感為主,通過臨床應用并詢問患者,將熱敷溫度設定為50~70℃。③注意事項:操作前:觀察患者腹部皮膚有無破損、水皰、潰瘍;向患者和家屬仔細解釋熱敷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取得家屬的配合。操作過程中:注意腹部保暖,蓋好棉被,防止受涼而加重病情;密切觀察吳茱萸包是否破漏,患者對熱的敏感性及腹部皮膚情況,吳茱萸包的溫度維持在50~70℃,此溫度既達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又不引起燙傷;每位患者應用固定的吳茱萸包熱敷,避免交叉感染。
1.3 觀察指標[7]觀察兩組患者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及反應程度。對于阿奇霉素所致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均在每次用藥后做評價,并按有無反應及反應程度做相應記錄。無反應:未出現(xiàn)任何胃腸道反應。輕微反應:僅出現(xiàn)間斷的腹部不適或輕微惡心、嘔吐。中度反應:明顯出現(xiàn)上腹不適、惡心、嘔吐及腹痛;重度反應:出現(xiàn)上腹絞痛、惡心、嘔吐頻繁、腹瀉而被迫停藥。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對滿足正態(tài)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否則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無一例出現(xiàn)皮膚燙傷及過敏反應,治療過程順利。兩組患者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及反應程度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及反應程度
現(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阿奇霉素為寒涼藥,易損傷脾胃,導致胃氣郁滯,經(jīng)絡不暢,出現(xiàn)腹脹、腑氣不通情況,治療采用溫腎助陽,行氣導滯。吳茱萸味辛、苦,性熱,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8]、調節(jié)腸胃,疏利肝膽[9]的功效。神闕穴為經(jīng)絡之總樞,經(jīng)氣之海,神闕穴與脾、胃、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具有溫陽救逆,疏絡達理,調腑潤腸的效果。天樞穴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乃人體升降清濁之樞紐,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是腹部要穴。研究顯示[10]此穴在調整腸功能,減輕或消除腸道功能失常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氣海是任脈的腧穴,有補氣行氣功效[11],主治脘腹脹滿,食欲不振。中脘是手太陽經(jīng)、手少陽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任脈之會穴,是四條經(jīng)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可健脾和胃、補中益氣。吳茱萸熱敷神闕、天樞、氣海、中脘是通過藥理和物理的雙重作用,起到外治給藥的功效[12],臍部皮膚除局部微循環(huán)外,臍下腹膜還分布有豐富的靜脈網(wǎng)[13],且臍表角質層最薄,是給藥的理想位置,這些均利于藥物穿透、彌散、被吸收入血而進入體循環(huán),從而達到溫經(jīng)通絡、行氣通腑等作用,緩解胃腸道不適。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的胃腸道反應是導致臨床停藥的主要原因,通過吳茱萸包熱敷神闕、天樞、氣海、中脘來預防阿奇霉素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操作簡單、無痛苦、無副作用,易被患者和家屬接受,值得臨床推廣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