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一部很小眾的電影,2011年上映的《轉山》。這部票房僅500萬的電影,卻在網(wǎng)絡上頗受歡迎,激起了許多年輕人的夢想。一個名叫張書豪的24歲的大四學生,在寒意漸生的10月,為了幫助哥哥完成遺愿,從麗江出發(fā),獨自騎行穿越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近2000公里的“高原之路”。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這不僅是一部關于旅行的電影,更是一次關于自由、成長的電影。每個人都可以從電影中找到出發(fā)和改變的理由,青春、酷勁兒十足、以及自由和釋放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我不知道這部電影影響了多少人,但從那一年開始,高原騎行成為一種時髦的行為,云南的各個角落都能發(fā)現(xiàn)騎行者的輪印。有人說:人一輩子之中,應該為了沖動而去做兩件事:一是瘋狂地愛一回,一是想走就走地旅行一次。自行車界還有一句話:有些事你現(xiàn)在不做,就一輩子不會做了?!掇D山》的制片人談起拍攝這部電影的緣起,解釋是年輕人對自身狀態(tài)的“出離”,朝著夢想的地方出發(fā)。這是一個越來越都市化現(xiàn)代化的時代,但都市白領們“出離”的欲望卻同樣越來越強烈。一輛自行車,騎行者依靠簡單的裝備出發(fā),行走在路上。前方或許有風雨和坎坷,同樣也有彩虹和歧路的風景??嗪屠劢K究難免,更值得回味的還是那些在路上獨一無二的經(jīng)歷。不管你付出什么,收獲什么,這趟旅程都是對身體和心靈的一次釋放,即使多年以后,你仍然會欣賞自己的熱血和沖動。
騎行,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騎行人以一種簡單的方式丈量大地,追逐風景,放逐心靈。不為炫耀,不為競爭,只想體味在路上的內(nèi)涵。是的,永遠在路上!郁達夫的履痕處處往往在江南,張書豪的生死疲勞卻在高原,兩者都是美,并不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