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文,李 曄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
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近海風力資源,據(jù)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統(tǒng)計評估,我國近??砷_發(fā)的風能資源儲量約750 GW。海上風能具有海面粗糙度小、風湍流強度小、主導風向穩(wěn)定等特點。這有利于增大裝機容量,減輕風機疲勞,降低塔架高度,并且不涉及土地征用、噪聲擾民等問題[1]。因此在這些方面都較陸地風力發(fā)電有更多優(yōu)勢。
盡管從世界范圍來看,未來海上風電會由近海固定式基礎向深遠海漂浮式基礎發(fā)展,但當前我國的海上風力發(fā)電依然以近海固定式基礎為主。使用這種基礎有較高的可靠性和成熟度,而由于裝機容量的不斷提高,對基礎的承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近海風機基礎正向單樁大直徑發(fā)展。隨著樁徑增大,傳統(tǒng)的在工程中廣泛應用于細長體結構的Morison公式不再適用。本文工作圍繞單樁大直徑基礎所受波浪載荷展開,通過CFD軟件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在不同波浪作用下基礎的受載情況,進而對結構設計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使用STAR-CCM+軟件建立單樁基礎的幾何模型和物理模型。
以靜水面為基準確定各高程,樁基礎幾何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樁基礎幾何參數(shù)Tab.1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foundation
依照上述參數(shù)建立了樁基礎和流體域幾何外形。由于流場為對稱結構,因此僅分析半個流域,以節(jié)省計算資源。計算域長寬高分別設置為400 m,30 m,33 m,用布爾運算減去樁基礎半體,得到如圖1所示的流體計算域。
圖1 流體域幾何外形Fig.1 Configuration of fluid domain
其中樁基礎軸線與Z軸重合,浪向沿X軸正向。速度入口位于x=-100 m處,壓力出口位于x=300 m處,即留有300 m尾流區(qū)。由于涉及氣液兩相流的自由液面問題,因此初始設置靜水面(z=0)以上有10 m的空氣區(qū),以下23 m均為液體區(qū)。
在計算泥面下降前(水深20 m)工況時,將上述流體計算域設置為高為30 m的長方體,其他設置保持不變。即水面以上10 m空氣區(qū),水下20 m為液體區(qū)。
另外,真實的海洋環(huán)境中,海床并不平整,尤其在樁基礎與泥面交界處隨著時間推移會出現(xiàn)沖刷坑。水流的沖刷作用一般包括自然演變沖刷、局部沖刷和一般沖刷。本文對沖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局部沖刷產(chǎn)生的沖刷坑,這是造成樁基事故發(fā)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樁基礎的存在對水流的行進形成阻礙,改變了周圍的局部流場,引起附近急劇的泥沙運動,長此以往形成局部沖刷坑[2]。它不僅會減小樁基礎周圍的土側(cè)抗力,引起基底應力的重新分布,而且會直接影響流場,從而帶來波浪載荷的改變。為研究在形成沖刷坑后,樁基礎根部的水質(zhì)點流動情況和樁體受載荷情況,本文以20 m水深為基礎設置一個深度為3 m的沖刷坑。盡管土木工程領域有一些計算沖刷深度的相關規(guī)范[3 - 4],但本文限于研究其造成的水動特性。因此為方便建模,沖刷坑幾何形狀設置為旋轉(zhuǎn)拋物面,深度3 m,最大開口直徑為樁底端直徑3倍。有沖刷坑的流體域幾何外形如圖2所示。
圖2 有沖刷坑流體域幾何外形Fig.2 Configuration of fluid domain with scour pit
坐標系設置如圖2所示。對于長方體流體計算域,其左端(x=-100 m)、上面(z=10)、背面(y=30)均設置為速度入口,右端(x=300)設置為壓力出口,前面(y=0)設置為對稱面,其余如底面和樁基礎表面均設置為無滑移壁面。在x=200~300 m范圍內(nèi)設置阻尼消波區(qū),防止波浪反射。所有算例的浪向均沿X軸正向方向,不規(guī)則波模擬時長600 s,規(guī)則波模擬時長 100 s。
使用STAR-CCM+內(nèi)置的VOF方法跟蹤自由表面,湍流模型選用k-ε模型,數(shù)值方法采用非穩(wěn)態(tài)隱式算法。k-ε模型模擬大的流動結構令人較為滿意,而小尺度的湍流對我們關心的結果影響較小,且該模型已被許多工程師接受的一種模型并得到了廣泛應用,故而選用k-ε湍流模型[5]。
網(wǎng)格劃分需要平衡精度和計算量,如果網(wǎng)格過密,則會顯著增大計算時間。由于對長方形計算域6個表面上的情況關心較少,網(wǎng)格可適當稀疏。在靠近樁基礎壁面處需重點研究,網(wǎng)格應適當加密。此外,該問題涉及自由表面,由于自由表面對問題的影響較大,且變化較為劇烈。因此對自由表面附近的網(wǎng)格進行了進一步加密的處理。按此思路,對該模型進行網(wǎng)格劃分。得到劃分后的體網(wǎng)格如圖3所示。
圖3 網(wǎng)格劃分Fig.3 Mesh generation
本文的模擬計算包含4種典型的波浪工況,其中2組不規(guī)則波,2組規(guī)則波,具體波浪參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 各工況波浪參數(shù)Tab.2 Parameters of wave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4種波浪條件分別施加于1.1節(jié)描述的3種海床條件下的樁基礎,共計12種不同算例。
由于樁基礎為對稱結構,除波浪傳播方向所受載荷較大外,其他方向受載較小,因此以下所有載荷分析均為波浪傳播方向上的載荷。
經(jīng)過數(shù)值計算,獲取了不同海床條件、各個工況下載荷的時程數(shù)據(jù)。圖4~圖6為12種條件下波浪載荷的時程數(shù)據(jù)。
從圖中可見,由于波陡的增大和水深的減小,會加大波浪的畸變,生成的規(guī)則波亦產(chǎn)生變形,趨于形成波浪破碎。這對CFD軟件和VOF方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如果進一步增大波陡則應考慮使用其他數(shù)值模擬方法。
根據(jù)以上各種情況下的時程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并獲得各種工況下載荷的幅值,結果如表3所示。
樁基礎在23 m水深情況下,其水線面下表面積大于20 m水深情況,而與有沖刷坑情況表面積十分接近。因此表3中比較23 m無沖刷坑和有沖刷坑2列數(shù)據(jù)較有意義,從表中可明顯發(fā)現(xiàn)有沖刷坑存在時載荷幅值均呈增大趨勢。通過CFD數(shù)值模擬方法可發(fā)現(xiàn)沖刷坑的存在會增大載荷,而沖刷坑在工業(yè)界傳統(tǒng)使用的基于勢流理論的Morison公式等方法中未被考慮進來。因此傳統(tǒng)方法對載荷的計算具有一定風險。
圖4 水深 20 m 各工況載荷時歷曲線Fig.4 Time-history curve under the depth of 20 meters
將時程數(shù)據(jù)通過Fourier變換進行頻域分析,可獲得不同頻率載荷的占比情況,其中占比最高的頻率對結構影響最大,在結構設計時應盡量避開,以免發(fā)生共振。將這些占比最高的幅值頻率列出,得到各種工況下各載荷對應的幅值頻率如表4所示。
從表4 中可見無沖刷坑情況下,水深23 m與水深20 m的幅值頻率差異不大,在不規(guī)則波條件下均接近譜峰頻率,在規(guī)則波條件下均接近波浪頻率。但有沖刷坑情況下頻率均較無沖刷坑情況有所上升。對應4種工況23 m水深時幅值頻率分別升高了32.76%,18.67%,19.11%,19.24%,對泥面位于水深20 m時4種工況下的載荷頻率幅值分別提高了28.45%,11.02%,19.02%,19.14%。因此在結構設計時應考慮到樁基礎在安置一段時間,形成沖刷坑后其所受載荷頻率會有所上升。為防止共振造成結構破壞,應將這種變化考慮在內(nèi)。
圖5 水深 23 m 各工況載荷時歷曲線Fig.5 Time-history curve under the depth of 23 meters
在工程領域,對小尺度直徑圓柱廣泛使用Morison公式[6]計算所受波浪載荷。由于Morison公式忽略了波浪的繞射作用,而對大直徑圓柱,如本文涉及的單樁大直徑基礎,波浪繞射作用明顯,因此R.C. Mac-Camy和R.A. Fuchs[7]提出了平面規(guī)則波對單個圓柱的作用問題?;谖⒎僭O,應用勢流理論,假定流體無粘、無旋,對不同幾何外形的純圓柱形樁進行計算,從而對Morison公式進行修正。由于計算能力受限,在計算中將Bessel函數(shù)做了近似處理。實際上以現(xiàn)今的計算機技術可直接對Bessel函數(shù)進行計算,本文即不采用簡化近似。根據(jù)勢流理論,圓柱形樁在垂向位置高度為z處,單位長度上受到的橫向載荷Fz可由以下方程得到:
圖6 有沖刷坑各工況載荷時歷曲線Fig.6 Time-history curve with scour pit
表3 各工況下載荷的幅值Tab.3 Maximum load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表4 各工況下頻率的幅值Tab.4 Frequencies of highest proportion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式中:H為波高;k為波數(shù);d為水深;D為樁徑;L為波長。對Fz沿垂向進行積分,得到圓柱樁總體受力。由于本文涉及的樁基礎并非純圓柱,而是直徑在5.2~6 m之間變化的圓臺。因此分別對直徑5.2 m和6 m的圓柱樁按照MacCamy和Fuchs的方法進行計算,并與上述CFD計算結果進行對比。
繞射理論計算得到的是周期性載荷的幅值,而CFD方法得到一個幅值有小變化的周期性載荷。由于理論限制,因此只對比分析無沖刷坑規(guī)則波工況下的載荷數(shù)據(jù)。表5列出了規(guī)則波工況下2種方法計算的載荷幅值結果,其中CFD方法幅值為模擬時長內(nèi)載荷極值的平均數(shù)。
表5 規(guī)則波下載荷對比結果Tab.5 The comparison of loads under regular waves
從上述對比中可見,通過繞射理論計算所得載荷均大于使用CFD方法計算所得平均載荷。因此,采用繞射理論進行設計,對于保證安全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時應注意,計算的載荷如果高于實際載荷過多,會帶來材料的大量浪費,于成本節(jié)約不利。
本文使用STAR-CCM+軟件,使用CFD方法對一種固定式風機樁基礎在波浪中受到的載荷進行分析,并與傳統(tǒng)應用勢流理論的工程方法進行對比,結果主要為以下3個方面。
1)Morison公式以及MacCamy和Fuchs的繞射理論均未考慮海床條件,本文分析了樁基礎根部形成沖刷坑后的波浪載荷,發(fā)現(xiàn)同等條件下均較無沖刷坑情況下有所增大,因此在結構設計時應注意這種趨勢。
2)沖刷坑的存在對載荷的頻率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得頻率上升。為避免共振造成的結構破壞,在實際設計時應予考慮。
3)通過與MacCamy和Fuchs的繞射理論計算結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CFD計算結果較小,因此采用繞射理論設計可帶來較高的安全性,但同時易造成材料浪費,提高成本。
通過上述分析以及結論,本文給出了近海風機單樁大直徑基礎設計的一些建議。本文將CFD結果作為基準,與工業(yè)界常用經(jīng)驗公式進行對比分析,實際上盡管CFD能夠給出更為細致的結果,但由于當前相關技術水平的限制,依然不能取代實驗結果。而且以當前技術水平,CFD計算仍要消耗大量計算資源,工程上的時間成本較大。因此未來可進行相關模型實驗,以進一步校正結果,證實結論,為工程上使用的經(jīng)驗公式提供指導。
此外,本文中的沖刷坑假設為旋轉(zhuǎn)拋物面,而實際的沖刷坑外形并不規(guī)則,因此未來可模擬其他形狀沖刷坑并比較分析不同外形帶來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