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文獻計量分析與內容分析法的國內外智庫研究進展綜述

        2018-11-19 08:41:24裴瑞敏劉慧暉楊國梁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8年3期
        關鍵詞:文獻計量分析運行機制情報

        裴瑞敏 劉慧暉 楊國梁

        摘要:[目的/意義]智庫作為獨立運作且相對穩(wěn)定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為政府、企業(yè)及社會公眾提供決策參考,對實現(xiàn)我國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與國外相比,我國智庫研究起步較晚,且智庫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亟待研究。因此,綜述分析國內外相關智庫研究,識別研究發(fā)展趨勢和重要研究主題,為我國高端智庫建設提供理論依據(jù),具有重要意義。[方法/過程]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分析和內容分析法對國內外智庫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總結國內外智庫的發(fā)展趨勢,識別智庫研究的重要主題。[結果/結論]通過對智庫影響力研究、智庫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智庫信息管理與情報支撐研究3個重要主題進行深入分析,探尋智庫研究發(fā)展的研究趨勢和重點,以期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進程。

        關鍵詞:智庫 影響力 運行機制 情報 文獻計量分析

        分類號:C931.5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8.03.03

        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決策科學化是指基于科學的決策思想指導,按照科學的決策規(guī)律,遵循科學的決策程序,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進行決策。然而,科學的決策離不開科學咨詢機構,即專業(yè)智庫的支持。所謂智庫(Think Tank),又稱思想庫、智囊團、腦庫等。實際上,只要需要決策的地方,就需要有人出思想、出對策、出聲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都有類似智庫的機構[1]?,F(xiàn)代意義上的智庫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國家,美國學者Paul Dickson首先將智庫界定為:一種獨立運作且相對穩(wěn)定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其研究人員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廣泛的政策問題進行跨學科研究,在與政府、企業(yè)及大眾密切相關的政策問題上提出咨詢建議[2]。

        我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智庫則是出現(xiàn)于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我國的智庫建設日益受到重視。一方面,各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我國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較為復雜,需要智庫充分發(fā)揮前沿引領作用;另一方面,網(wǎng)絡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加強了政務公開化的程度,社會輿論環(huán)境更加復雜,需要智庫合理利用網(wǎng)絡傳播,充分發(fā)揮決策咨詢作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表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至此我國的智庫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隨著深化改革的步伐加快,智庫建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起來,不僅中央層面啟動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地方以及各高校也積極參與到智庫建設中。因此,智庫相關研究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本文利用文獻計量分析和內容分析等方法,對國內外智庫相關研究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梳理,探尋智庫研究發(fā)展的趨勢和重點,以期為我國智庫研究、建設和發(fā)展提供決策參考。

        1 國內外智庫研究現(xiàn)狀

        智庫作為繼立法、行政、司法和媒體之后的“第五權力中心”,是國家決策咨詢系統(tǒng)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智庫研究也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要議題。本節(jié)利用文獻計量法分別對國內外智庫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

        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以“think tank*”為主題進行檢索(文獻檢索時間截至:2017年8月9日),得到期刊論文、會議論文、書的章節(jié)共1,445條記錄;在CNKI數(shù)據(jù)檢索平臺中以“智庫”“思想庫”和“智囊機構”為主題對CSSCI收錄的期刊(含擴展版)進行檢索(文獻檢索時間截至:2017年8月9日),去除“卷首語、訂閱信息、會議通知、征稿啟事、目錄、中心簡介”等不相關文獻,得到1,662條記錄,據(jù)此描繪國內外智庫研究文獻數(shù)量年度變化趨勢(圖1和圖2)??梢钥闯?,國內外智庫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總體呈增長趨勢,然而,我國智庫研究文獻較國外智庫研究文獻出現(xiàn)晚10多年。

        1.1 國外智庫研究現(xiàn)狀

        從研究趨勢來看(見圖1),雖然國外智庫研究出現(xiàn)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但一直處于潛伏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智庫研究才開始不斷發(fā)展壯大。此外,一些關于智庫的重要著作,例如迪克森(Dickson)的《智庫》[2]、斯通(Stone)的《跨國智庫比較研究》[4]、埃布爾森(Abelson)的《智庫重要嗎?公共政策機構影響力評價》[5]等都成為智庫研究的經典。國外智庫研究影響力較大的學者有麥甘(James G. McGann)、埃布爾森(Donald E Abelson)、斯通(Diane Stone)、里奇(Andrew Rich)、詹姆斯(Simon James)、迪克森(Paul Dickson)、戴伊(Thomas Dye)等,其中麥甘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和市民社會研究項目(TTCSP)”的負責人,賓夕法尼亞大學自2006年開始每年發(fā)布1份全球智庫排名報告??傮w來看,國外智庫發(fā)展可劃分為歷史路徑、實證主義和國際比較研究3個階段,重點研究了智庫影響政策形成的多元理論、精英理論和國家理論等[6]。

        從研究內容來看,國外智庫的理論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學中,主要圍繞政治學研究路徑、政策過程研究路徑、知識運用研究路徑[6]進行討論,尤其是研究智庫在國家政策制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fā)揮的作用,例如,美國智庫對越戰(zhàn)政策形成過程的影響[7]等。利用Citespace對WoS數(shù)據(jù)平臺中的智庫相關研究進行主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這些論文的主題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政策、法律、環(huán)境、經濟、政府等方面(圖3)。此外,智庫的影響力研究和評價也是研究重點[5, 8-11]。隨著智庫研究的發(fā)展,智庫研究也從定性的研究轉向定量的研究[11]。另外,智庫在領域政策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主要的領域包括國際關系與外交政策[12-22]、環(huán)境科學[23-25]、人類健康[23, 26-32]、教育[33-35]等。

        1.2 國內智庫研究現(xiàn)狀

        我國智庫研究文獻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80年代左右,2013年開始呈井噴式增長[1]。國內智庫研究有影響力的學者主要有薛瀾、丁煌、任曉、朱旭峰、王莉麗等[36],這些學者主要對美國智庫發(fā)展進行研究,并逐步引向國內智庫研究,集中于以下領域:專家決策咨詢,公共政策議程設置,中國思想庫的內涵、社會職能、影響力,智庫的旋轉門機制等。利用Citespace對CNKI數(shù)據(jù)庫中的智庫相關研究進行主題分析發(fā)現(xiàn),國內關于智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庫建設、決策咨詢、美國、特色智庫等(圖4)。

        從內容分析角度,我國智庫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從智庫的內涵及外延研究到歐美智庫發(fā)展模式研究,再到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研究[36]。楊安等[1]對中國智庫研究進行分析,形成12個聚類主題,融合為4個方面:面向決策支持的智庫角色定位、智庫影響對外政策的運作機制、智庫影響力的機理分析與評價、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與發(fā)展(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文獻)。2014年后,國家建設新型智庫政策的出臺,進一步推動了國內智庫研究,涌現(xiàn)了一批關于新型智庫建設的研究成果,除了上述提到的關于智庫本身建設、評價、機制等的討論,很多學者從討論領域智庫和特色智庫的建設,例如教育智庫、高校智庫、旅游智庫等[37-40];另一方面,智庫的情報研究以及情報機構如何向智庫轉型的研究也隨之浮出水面,成為亟待研究的重要問題[41-47]。

        總體來看,雖然國內智庫研究的文獻較多,但研究離散程度高,智庫研究的多數(shù)學者主要分散在政策研究、情報研究、公共管理研究、新聞研究等研究團隊中,很多學者關于智庫的研究呈現(xiàn)階段性或偶然性特征,沒有很好的連續(xù)性,智庫研究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專業(yè)核心團隊和研究體系。關于智庫的研究內容也主要集中在對國外智庫發(fā)展的認知和引介,以及對國內智庫建設的探索和完善。自2014年起逐步出現(xiàn)了關于智庫的定量研究,但研究成果數(shù)量還很欠缺。此外,無論在實踐層面還是研究層面,我國智庫在運行機制、隊伍建設等方面的轉型發(fā)展尚未到位[1]。

        2 智庫研究的重要主題

        通過上文中對國內外智庫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可以看出,智庫研究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在對文獻進行整體分析的基礎上,對重點文獻進行了內容分析,發(fā)現(xiàn)智庫影響力、智庫建設與運行、智庫的情報支撐等主題成為智庫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問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這3個研究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由于智庫建設與運行的核心問題體現(xiàn)在智庫的影響力上,而影響力取決于智庫研究成果的質量,研究質量又建立于情報收集和處理的基礎上,即,智庫的影響力、建設與運行、情報支撐研究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構成了目前智庫研究中的核心問題。因此,下文將著重圍繞這3項主題進行闡述。

        2.1 智庫影響力研究

        智庫的主要研究對象為政策,通過為政府等決策部門提供建議和方案等決策咨詢服務的影響和聲譽來維持自身的生存。智庫影響力是指智庫通過其研究成果來影響決策者或公眾思考、判斷及行為的能力[48]。因此,智庫影響力不僅是智庫的價值和意義所在,而且是智庫核心競爭力的體現(xiàn),逐漸成為智庫研究中的重要主題。智庫通常通過參與國家公共政策或其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引導公眾輿論、利用國際政策網(wǎng)絡來發(fā)揮其影響力。然而,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21世紀前智庫影響力的研究局限于定性分析階段,智庫影響力評價的定量分析于近些年才廣泛開展。

        2000年,Nicolas Ruble首次對智庫影響力進行定量分析,估計了2年內共12家經濟政策智庫和171位智庫學者的新聞能見度[49]。2002年,Adam Posen將Nicolas Ruble的研究進行擴展,對16家智庫和276位經濟學家開展研究[50]。2005年,Susanne Trimbath將Nicolas Ruble的研究觀測期延長至8年,并補充了智庫與媒體的數(shù)量[51]。2009年,Donald E Abelson利用政策過程概念框架創(chuàng)新了智庫影響力評價的方法,該方法以智庫被媒體引用的概率和出席國會聽證會的次數(shù)為評價依據(jù),據(jù)此對美國和加拿大智庫的政策影響力進行比較[5]。2012年,Peter T Leeson等利用計量回歸法評價了美國的自由市場導向型智庫在政府支出、稅收和私有化領域中8類相關公共政策的影響力[52]。此外,自2006年起,麥甘等每年均會發(fā)布《全球智庫報告》,2016年該報告已覆蓋全球智庫中的6,846家,并且已成為許多國家智庫評價的重要依據(jù)[53]。

        國內的智庫影響力研究最初聚焦于國外的智庫影響力及其評價模式的定性研究,近年來逐漸形成智庫影響力評價體系的定量研究[54]。例如,王桂俠和萬勁波從社會資本、受眾對象、影響渠道、介入時機、產品市場和思想產品等維度構建了科技智庫影響力的基本要素模型[55]。陳升和孟漫根據(jù)智庫影響對象的不同將智庫影響力劃分為政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及社會影響力3個維度,對中國智庫的影響力進行了測算研究[56]。陳媛媛從信息計量學視角,采用統(tǒng)計分析方法對智庫的學術性進行定量評價與分析[57]。楊思洛和馮雅從智庫網(wǎng)站建設、智庫網(wǎng)絡傳播、智庫新媒體維度構建了智庫網(wǎng)絡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58]。

        可以看出,智庫影響力逐漸從定性向定量研究發(fā)展,且智庫影響力水平不僅取決于智庫擁有的頂級專家數(shù)量和資金情況,還應體現(xiàn)出智庫研究成果被決策者采納的情況。智庫作為現(xiàn)代決策咨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評價智庫影響力從而更好地建設高端智庫是值得研究的重要主題。然而,我國智庫影響力評價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影響力的相關研究亟待深入開展,以期明確我國智庫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2.2 智庫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

        智庫的建設不僅要關注智庫的自身運行機制和研究質量,而且也需有政府資助和各方面的支持,通過智庫內外部的共同作用保障智庫建設的順利開展。其中,智庫的運行機制是智庫生存發(fā)展的固有機能,引導和制約著智庫的運行行為及相應制度,運行機制不完善將導致智庫要素資源的浪費。

        國外智庫運行機制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斯通初步對智庫的組織管理和認知進行了探討[59]。隨后,智庫運行機制的研究逐漸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重視。例如,麥甘對國際典型智庫的機制以案例討論的方式進行了介紹[60],并分析了全球化智庫的組織結構及其歷史機遇和挑戰(zhàn)[61]; 斯特魯伊克(Struyk)針對智庫運行的人員激勵機制、成本管理機制、溝通機制和競爭機制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為優(yōu)化智庫的運行提供依據(jù)[62]。

        我國智庫建設起步較晚,相關研究在近幾年才大量涌現(xiàn)。2015年,中央文件《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明確表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至此,智庫建設引起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的智庫建設邁入黃金時期。從我國目前研究文獻來看,關于智庫運行機制的研究主要分為3類。第1類集中在對國外智庫建設的運行機制進行介紹,例如,楊尊偉和劉寶存對美國智庫進行分類,并分析了美國智庫的運行機制和基本特點[63];刁榴和張青松對日本智庫的模式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64];劉旺洪對英國智庫的運行機制特色進行研究,分析了英國智庫的發(fā)展方向[65]。第2類是國外智庫建設對我國智庫的啟示,例如丁宏結合英國智庫建設的運行機制給出了對我國智庫建設的啟示建議[66];莫神星和張平通過對美國智庫建設經驗的分析,提出了美國智庫的政策分析獨立性、資金來源多元化和旋轉門機制對我國智庫建設的啟示[67]。第3類是對我國智庫建設的運行機制開展研究,例如張家年和卓翔芝從情報視角探討了我國智庫建設的運行機制和途徑[68];周湘智從運行技術與實施流程方面對我國智庫建設運行機制進行研討[69]。

        可以發(fā)現(xiàn),國外著名智庫大多形成了成熟和完備的智庫運行機制,然而我國智庫的當前運行機制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我國智庫組織關系較單一,智庫的運行成本較高和工作效率較低,運行機制導致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研究匹配度較低,研究成果的質量難以保障。因此,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需從智庫內部著手,重點解決智庫的運行機制問題,響應智庫理論發(fā)展與實際應用的完美結合,盡快完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運行機制框架。

        2.3 智庫信息管理與情報支撐研究

        在傳統(tǒng)的認知中,情報機構和情報工作為智庫提供重要的支撐作用。情報在智庫前端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情報機構是智庫的重要信息資源,負責文獻資料提供、資源網(wǎng)站建設以及智庫成果保存,也是智庫的信息服務平臺,負責制定檢索策略、確定研究策略和分析方法、個性化定制與推送,同時還承擔著智庫的成果評價職能[42]。智庫的知識再生產過程得以進行離不開知識資源的支持,它需要掌握全面而準確的信息資源,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數(shù)據(jù)和信息進行分析,才能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情報機構幾乎參與上述智庫知識生產的全過程。隨著情報研究的發(fā)展,情報機構以及情報工作在智庫中發(fā)揮的職能已經遠超過上述職能,可以說情報研究和情報工作已經越來越接近智庫職能,智庫也越來越離不開其情報研究。

        智庫的情報機能實質上是站在情報的視角看智庫的建設與發(fā)展。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情報活動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并以服務組織決策為目標。智庫則為決策主體提供直接或間接的服務,并在政策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3]??梢哉f,從服務決策視角來看,情報與智庫建設有著密切聯(lián)系。從服務于決策的本質來看,智庫與情報研究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和密切的關聯(lián)性[70]。反過來講,智庫提供各類信息資源以及咨詢服務,實質上也屬于情報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一般來說,智庫遵循著資料搜集、研究分析與擬定方案的“三步走”戰(zhàn)略,這實際上分別對應著情報研究(工作)中的情報收集、情報分析與情報服務(評估與應用)。目前來看,情報學對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服務、知識管理、專家智慧等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這恰恰迎合了智庫建設的相關理念。不僅如此,智庫的“知行合一”為情報學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若干思考[3]。

        在實踐中,從情報機構向智庫轉型,國際上也有典型案例。例如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是美國著名公共政策智庫機構,其前身是創(chuàng)辦于1919年的“胡佛戰(zhàn)爭圖書館”。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胡佛研究所越來越向智庫功能靠攏,研究所及其學者們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也逐漸獲得智庫業(yè)界的認同,其在20世紀上半葉逐步完成了從圖書館到公共政策智庫的轉型[70]。

        我國情報研究機構是“出對策”的主力軍,有“出思想”的優(yōu)秀歷史傳統(tǒng),也有“出聲音”的潛質,具備進行智庫轉型的基礎條件,可能將其轉變成適合現(xiàn)代決策要求的新型智庫[41]。此外,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大科學、大工程等項目,以及日益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表明:在很多重大問題的處理上,以往的決策形式、方式、機制等已難以應對及處理復雜化的決策事務,政府依賴于智庫的“情報產品”“知識精華”為其出謀劃策、資政謀遠[3]。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新型智庫的建議”,探討情報視角下智庫建設問題是一個新興的課題,同時對于如何通過情報學的發(fā)展來促進新型智庫建設也有積極意義[3]。但是,僅有情報收集和分析能力難以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智庫。智庫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支撐戰(zhàn)略決策的研究能力[3]。雖然傳統(tǒng)的科技情報機構要成為新型科技智庫有天然的基礎與優(yōu)勢,但是研究能力和隊伍仍是當前的短板[71]。從文獻分布來看,我國關于智庫情報機能的研究較少,從微觀角度尤其是情報隊伍和能力角度的研究更少。

        3 智庫研究發(fā)展趨勢

        從文獻分析可見,隨著智庫研究的隊伍不斷壯大,涌現(xiàn)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特點和趨勢,但也有一些尚欠成熟的研究領域,主要總結如下。

        3.1 智庫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逐漸多樣化,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交叉轉化

        最初智庫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學、社會學、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學領域,例如國外智庫研究的著名學者埃布爾森、麥甘、斯通等人都是大學政治學、社會學、政策學等領域的教授;國內的朱旭峰、薛瀾、任曉等人也是公共政策和國際關系領域的教授。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入21世紀后國內外的智庫研究呈現(xiàn)出“百家齊鳴”的狀態(tài),對智庫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主題演化分析可以看出,在教育學、情報學、管理學、經濟學,甚至心理學、醫(yī)學、環(huán)境科學、工程學等領域都有智庫研究的相關成果(見圖5和圖6)。

        3.2 智庫研究正經歷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轉折過程中,研究方法不斷豐富

        目前,國內外對智庫的研究正處于從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轉折過程中。傳統(tǒng)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歷史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例如,史密斯較早地分析了作為“政策精英”的政策專家以及后來逐漸形成的智庫專家在美國政治中形成與壯大的歷史??妓固亓⒆阌跉v史的視角分析了英國自由市場的經典自由派智庫自1931年至1983年的半個世紀中從形成、發(fā)展、成功到衰落的過程。麥甘在《智庫與公民社會:思想與行動的催化劑》、斯通在《跨國智庫比較研究》中較早進行了智庫的比較研究。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麥甘教授于1995年發(fā)表的著作《公共政策研究產業(yè)中經費、學者和影響力的競爭》開創(chuàng)了智庫定量研究的先河 [72]。隨后,定量研究方法逐步在智庫研究中普及,斯通在《俘獲政治意象:智庫與政策過程》中首次在中觀實證層面分析了智庫在政策過程中的影響力[59]。麥甘首次運用問卷調查方法實證考察了智庫的發(fā)展情況。埃布爾森通過觀點被主要媒體的引用率和出席國會聽證會的次數(shù),定量分析了美國和加拿大智庫的政策影響力[5]。里奇首次將回歸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應用于智庫研究中。國內的陳升等人也利用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智庫影響力機制[56],雖然智庫的定量化研究逐步興起,但仍未形成氣候。

        最新的智庫研究方法是以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為主要特征的系統(tǒng)分析方法。由于政治決策及重大經濟問題抉擇一般都與經濟增長、政治穩(wěn)定、勞動就業(yè)、社會福利、大眾文化等領域相關,所以單純的基于某一單獨學科的決策咨詢研究已經無法滿足決策者的基本需求,進而產生了應用多學科方法開展綜合性、系統(tǒng)性研究的現(xiàn)實需要。其中,集成政策分析就是系統(tǒng)性智庫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之一[6]。

        3.3 智庫研究逐步從宏觀轉到微觀,但研究還很欠缺

        朱旭峰從宏觀-體制、中觀-模式、微觀-行動3個維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理論框架[74]。在宏觀-體制維度,主要討論中國智庫發(fā)展與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政策決策體系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在中觀-模式維度,進行例如智庫建設的組織類型、地方差異、專家個體特質等多方面與政策參與模式的研究;在微觀-行動維度,加強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織定位研究,包括人才資源、經費資源、信息資源等內部治理的研究,以及中國智庫政策分析方法和信息支持研究[73]。從國內外文獻可以看出,隨著更多學者加入智庫研究的隊伍,智庫研究也從最初的討論智庫的內涵與外延以及國外智庫的引介,逐步轉向對智庫問題的深入研究,例如智庫的情報機能研究[3]、智庫影響力的提升策略[74]、智庫運作機制研究[75]、智庫型人才的素質結構[76],但關于智庫內部的人力資源和經費資源的研究仍未深入、相對欠缺。

        學界的共識認為智庫已經成為衡量國家軟實力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國家近兩年對智庫重視程度之高、推進力度之大不同以往。隨著智庫不斷發(fā)展,智庫機構的不斷建立,智庫在國家政策制定和決策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建設我國特色新型智庫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迫切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因此,在我國智庫建設進程中,如何合理地識別分析智庫研究的重要主題,是我國建設新型智庫中的關鍵問題。

        4 結論與展望

        隨著科技改革的推進,我國面臨的國內外問題日益復雜,政府決策的正確性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智庫作為獨立運作且相對穩(wěn)定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為政府、企業(yè)及社會公眾提供決策參考,對實現(xiàn)我國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智庫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基于文獻計量分析凝練目前智庫研究的重要主題,即智庫影響力研究、智庫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智庫信息管理與情報支撐研究。通過提煉智庫研究中3個主題的邏輯關系,總結智庫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得出如下結論,并進行展望。

        首先,隨著中國高端智庫試點工作的不斷推進,智庫研究的質量和科學性也逐步得到學術界和公眾的重視。雖然近年來我國智庫研究的成果層出不窮,但現(xiàn)有智庫研究文獻中缺乏從科學的角度對智庫研究的質量進行把關,從而未能準確判斷智庫報告成果的可信性與有效性。針對此問題,潘教峰提出了智庫問題導向下的DIIS理論方法[77],即智庫研究遵循的步驟應包括收集數(shù)據(jù)(Data)—揭示信息(Information)—綜合研判(Intelligence)—形成方案(Solution)4個階段,每個階段遵循嚴格的質量評估標準和機制,最終形成高質量的智庫研究報告。上述DIIS理論提出的智庫報告研究體系可為今后智庫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思路。

        其次,由于智庫運行機制的核心問題是智庫的影響力,影響力取決于智庫研究成果的質量,而研究質量建立于情報收集和處理的基礎上。因此,智庫的影響力、運行機制、情報支撐研究是相輔相成的,但目前我國關于這些主題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亟待深入和持續(xù)的研究,才能促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進程,更好地發(fā)揮智庫的決策咨詢作用。

        最后,從目前智庫研究現(xiàn)狀來看,我國關于智庫的研究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很好的研究體系,智庫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因此,在未來智庫研究中應從智庫研究的質量和科學性出發(fā),致力于形成系統(tǒng)性的智庫研究方法、研究隊伍和研究共同體,從而更好地完善智庫功能,便于智庫研究人員判斷智庫問題的研究程度,快速定位亟待解決的智庫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安, 蔣合領, 王晴. 基于知識圖譜分析的我國智庫研究進展述評[J]. 圖書館學研究, 2015, (10): 6-11.

        [2] DICKSON P. Think tanks[M]. New York: Scribner, 1971: 25-30.

        [3] 李綱, 李陽. 情報視角下的智庫建設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15 (11): 36-41.

        [4] STONE D, DENHAM A, GARNETT M. Think tanks across nations: a comparative approach[M].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1-234.

        [5] ABELSON D E. Do think tanks matte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institutes[M]. Canada: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78.

        [6] 朱旭峰. “思想庫”研究: 西方研究綜述[J]. 國外社會科學, 2007 (1): 60-69.

        [7] 高士超. 美國思想庫對政府越戰(zhàn)政策形成過程的影響[D]. 黑龍江: 黑龍江大學, 2013.

        [8] AHMAD M. US think tanks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role, value and impact[J]. Political Quarterly, 2008, 79(4): 529-555.

        [9] DENHAM A, GARNETT M. The nature and impact of think tanks in contemporary Britain[J]. 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 1996, 10(1): 43-61.

        [10] JAMES S. The idea brokers: the impact of think tanks on British government[J].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3, 71(4): 491-506.

        [11] SHENG C, MAN M.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s and think tanks influenc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39 samples of Chinese think tanks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5(9): 4.

        [12] ABB P.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ing role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5, 24(93): 531-553.

        [13] ABB P, KOELLNER P.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in China and Japan: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profile, and the case of collective self-def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70(4): 593-612.

        [14] ABELSON D E. Old world, new world: 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of foreign affairs think-tanks[J].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4, 90(1): 125-142.

        [15] CELIK N. Rise of think-tanks: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cultures in Turkey[J]. Uluslararasi Iliskiler-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2, 9(33): 121-124.

        [16] LI H. The role of think tank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J].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2002, 49(2): 33-43.

        [17] LONGHINI A.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in the Italian political context: evolutions and perspec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70(4): 573-592.

        [18] LAWSON G. Think tanks and power in foreign polic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nd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J].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6, 34(3): 998-999.

        [19] LONGHINI A.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in Italy and in the UK: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J]. 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2016, 9(2): 96-120.

        [20] MERKE F, PAUSELLI 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te: think tanks and foreign policy in Latin Americ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70(4): 613-628.

        [21] NELSON A K. Think tanks and power in foreign polic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nd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39-1945[J].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2005, 92(3): 1037-1038.

        [22] WIARDA H J. Think tanks and foreign policy in a globalized world: new ideas, new "tanks", new dir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70(4): 517-525.

        [23] GILDINER A. Politics dressed as science: two think tanks 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health[J]. 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2004, 29(2): 313-322.

        [24] JACQUES P J, DUNLAP R E, FREEMAN M. The organisation of denial: conservative think tanks and environmental scepticism[J].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008, 17(3): 349-385.

        [25] TORGERSEN T. Observatories, think tanks, and community models in the hydrolog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ow does it affect me?[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06, 42(6): 4.

        [26] ERIKSSON C, FALCK M, WHITE P, et al. Think tanks for public health action: a Swedish example[J].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5, 25(10): 1093.

        [27] SHAW S E, RUSSELL J, GREENHALGH T, et al. Thinking about think tanks in health care: a call for a new research agenda[J].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2014, 36(3): 447-461.

        [28] SMITH K E, KAY L, TORRES J. Think tanks as research mediators? Case studies from public health[J]. Evidence & Policy, 2013, 9(3): 371-390.

        [29] BENNETT S, CORLUKA A, DOHERTY J, et al. Influencing policy change: the experience of health think tanks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J].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 2012, 27(3): 194-203.

        [30] HARDING R, GOMES B, FOLEY K M, et al. Research priorities in health economics and funding for palliative care: views of an international think tank[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2009, 38(1): 11-14.

        [31] GOMES B, HARDING R, FOLEY K M, et al. Optimal approaches to the health economics of palliative care: 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think tank[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2009, 38(1): 4-10.

        [32] HUTTER C M, MECHANIC L E, CHATTERJEE N, et al.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cancer epidemiology: a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think tank report[J]. Genetic Epidemiology, 2013, 37(7): 643-657.

        [33] MCDONALD L. Think tanks and the media: how the conservative movement gained entry into the education policy arena[J]. Educational Policy, 2014, 28(6): 845-880.

        [34] NESS E C, GANDARA D. Ideological think tanks in the states an inventory of their prevalence, networks,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ctivity[J]. Educational Policy, 2014, 28(2): 258-280.

        [35] WELNER K G. Free-market think tanks and the marketing of education policy[J]. Dissent, 2011, 58(2): 39-43.

        [36] 陳琴, 蔣合領, 王晴. 基于 CSSCI 的我國智庫研究態(tài)勢可視化分析[J]. 情報雜志, 2015, 34(7): 71-76.

        [37] 厲新建, 胡曉芬. 旅游智庫建設的二元融合之路[J]. 旅游學刊, 2016(1): 4-6.

        [38] 薛二勇. 我國高校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政策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2): 7-12.

        [39] 尹達. 論地方性教育智庫建設的四大核心問題[J]. 基礎教育, 2015(6): 27-32.

        [40] 于博, 楊旭. 地方教育科研機構向新型教育智庫轉型的戰(zhàn)略思考[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15(6): 17-19.

        [41] 王延飛, 閆志開, 何芳. 從智庫功能看情報研究機構轉型[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5(5): 1-4.

        [42] 吳育良. 圖書情報機構在智庫中的前端作用[J]. 圖書情報工作, 2012(2): 29-31.

        [43] 吳育良. 國外智庫信息服務的分析及啟示[J]. 情報雜志, 2015(2): 188-193.

        [44] 吳育良. 國外智庫決策信息支持研究及啟示[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5(10): 31-35.

        [45] 袁建霞, 董瑜, 張薇. 論情報研究在我國智庫建設中的作用[J]. 情報雜志, 2015(4): 4-7.

        [46] 張家年, 馬費成. 美國國家安全情報體系結構及運作的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5, 38(7): 7-14.

        [47] 張軍, 周磊, 慕慧鴿. 國際權威智庫定量研究方法進展與趨勢[J]. 圖書情報工作, 2015(7): 132-139.

        [48] 金芳, 孫震海, 國鋒, 等. 西方學者論智庫[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95-108.

        [49] NICOLAS R. Whos hot & whos not-an assessment of think tanks influence on US economic policymaking[M].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2000: 10-16.

        [50] POSEN A S. Think tanks: hot economists and hot topics[M].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2002: 8-11.

        [51] SUSANNE T. Think tanks: who's hot and who's not[M].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2005: 10-47.

        [52] Leeson P T, Ryan M E, Williamson C R. Think tank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2, 40: 62-77.

        [53] MCGANN J G. 2016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7: 26.

        [54] 朱敏, 房俊民. 智庫評價研究進展及我國智庫評價建設[J]. 情報雜志, 2017, 36(8): 33-38.

        [55] 王桂俠, 萬勁波. 科技智庫影響力基本要素模型研究[J]. 科研管理, 2016, (8): 146-152.

        [56] 陳升, 孟漫. 智庫影響力及其影響機理研究:基于39個中國智庫樣本的實證研究[J]. 科學學研究, 2015, 33(9): 1305-1312.

        [57] 陳媛媛. 智庫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J]. 圖書館論壇, 2017, 37(12):54-60.

        [58] 楊思洛, 馮雅. 中國智庫網(wǎng)絡影響力分系統(tǒng)對比評價研究[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23(2): 68-77.

        [59] STONE D. Capturing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 think tanks and the policy process[M]. London: Routledge, 1996: 53-72.

        [60] MCGANN J G, VIDEN A, RAFFERTY J. How think tanks shape social development policies[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4: 65-342.

        [61] MCGANN J G, SABATINI R. Global think tanks: policy networks and governance[M]. London: Routledge, 2015: 66-116.

        [62] STRUYK R. Improving think tank management: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ink tanks, research advocacy NGOs, and their funders[M]. Washington: Results for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15: 22-134.

        [63] 楊尊偉, 劉寶存. 美國智庫的類型、運行機制和基本特征[J]. 中國高??萍迹?2014(7): 56-59.

        [64] 刁榴, 張青松. 日本智庫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問題[J]. 國外社會科學, 2015(1): 41-43.

        [65] 劉旺洪. 英國智庫運行特色和發(fā)展[J]. 唯實, 2017(1): 21-25.

        [66] 丁宏. 英國智庫建設的啟示[J]. 理論學習, 2016(5): 54-55.

        [67] 莫神星, 張平. 美國智庫經驗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用發(fā)揮的鑒示[J]. 領導科學, 2017(23): 31-34.

        [68] 張家年, 卓翔芝. 融合情報流程: 我國智庫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的研究[J]. 情報雜志, 2016(3): 42-48.

        [69] 周湘智.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現(xiàn)代運行機制的構建[J]. 河南社會科學, 2017(3): 22-28.

        [70] 吳育良. 從胡佛研究所的轉型談地方社科圖書情報機構在智庫中的前端作用[J]. 四川圖書館學報, 2012(6): 15-17.

        [71] 陳超. 情報與智庫[J]. 競爭情報, 2015, 11(2): 3.

        [72] MCGANN J G. The competition for dollars, scholars and influence in the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dustry[M].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5: 1-200.

        [73] 朱旭峰. 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研究的理論框架[J]. 中國行政管理, 2014(5): 29-33.

        [74] 陸蒨, 唐娜. 智庫影響力及其提升策略的研究[J]. 文教資料, 2015(24): 68-70.

        [75] 朱猛. 日本智庫的運作機制[D]. 北京: 外交學院, 2015.

        [76] 陳朝宗. 智庫型人才的素質結構、資本投入與培養(yǎng)渠道[J]. 重慶社會科學, 2013(6): 109-113.

        [77] 潘教峰. 科技智庫研究的DIIS理論方法[N]. 中國科學報, 2017-1-9(7).

        作者貢獻說明:

        裴瑞敏:設計研究思路與論文撰寫;

        劉慧暉:資料調研與論文撰寫;

        楊國梁:論文指導與完善。

        Research Progress on Think Tanks in Domestic and Abroad 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Pei Ruimin1,2 Liu Huihui1,2 Yang Guoliang1,2

        1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190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s an independent and relatively stable policy research and advisory institution, think tank provides decision-making supports for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However, the think tank research in China lags behind the research abroad for nearly 20 years, and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and needed to be studi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researches in domestic and abroad to identify the research trends and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nd think tanks in China.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uses bibliometric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trends, and to identify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on think tanks. [Result/conclusion] This paper probes deeply into the think tanks impact, opera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uppor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trend and focu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hinese think tanks with new features.

        Keywords: think tank impact operation mechanism intelligence bibliometrics

        收稿日期:2018-01-27 修回日期:2018-03-02 本文責任編輯:唐果媛

        猜你喜歡
        文獻計量分析運行機制情報
        情報
        情報
        情報
        網(wǎng)上公共服務平臺運行機制評析
        減刑、假釋工作運行機制之重構
        SCI收錄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論文的計量分析
        我國職業(yè)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職教論壇(2016年26期)2017-01-06 19:04:59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新課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交接情報
        文獻計量分析視域下的中國苗族姓名研究現(xiàn)狀
        亚洲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九色AV刺激露脸对白| 免费在线观看蜜桃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夜色不卡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不下|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120软件| 蜜臀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老熟妇|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精品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av片|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出| 日日噜噜噜夜夜狠狠久久蜜桃| 日韩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手机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日本免费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产大片在线观看91| 成年av动漫网站18禁| 好男人日本社区www|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国产五月综合色| 精品人妻va一区二区三区| 94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 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华人免费|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激情人妻中出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