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竹
驅(qū)車一路向北,雖然身體沒辦法確切感知外面的溫度,但路旁的由濃綠到漸黃再到金黃的樹木,無時不在提醒我們,溫度在逐漸下降,越是往北,秋意越濃。
9月的塞罕壩,出乎意料的冷,一陣冷風吹來,我不禁打了個寒顫,當?shù)厝苏f,若是再晚來幾天,可能會趕上塞罕壩的第一場冬雪。
放眼望去,遠處的山坡上,生長著大片的人工林,漸黃的、金黃的枝葉交織在一起,近處的牧場上,強勁的秋風已經(jīng)吹黃了大片的草地,牛馬在漸漸枯萎的草地上尋覓著秋天的最后一點糧食,享受著這個季節(jié)所剩無幾的狂歡。
山的那一頭,風力發(fā)電的風車筆直地豎立在起伏的山巒上,隨著北風呼嘯,將風力源源不斷地轉(zhuǎn)化為電能,我將這些講給孩子聽,可能還是有些深奧,也可能孩子太小,他懵懂地點頭,伸出雙臂,感受這在他眼里可以帶來“光明”的風。
不遠處,幾個游客騎馬從草叢中踏過,雖沒有“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盎然春意,卻也體會得到“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初秋之感,從漸黃的草叢中望去,仿佛有人穿行在黃花之中,更感秋意之濃。
草原的一邊是大片的人工林,另一邊是蜿蜒的河流,在與草原相接的河水中,浮萍點點,在河水的滋潤下,身披綠衣,即便這樣,也抵不住寒風的侵襲,秋風吹過,河水蕩起一絲絲波紋,浮萍隨著河水來回漂蕩,無根無蒂,分散逐風。
沿著木棧道一直往前走,看著眼前油畫般的風景,一邊看河水蕩漾,一邊觀秋葉飄搖,空中時不時有大雁飛過,不知不覺竟有“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的感覺。
在一片空曠處,高不到50米的賽罕塔矗立在那里,它集森林防火瞭望、生態(tài)旅游觀光、木蘭秋狝再現(xiàn)、佛事陳列、塞外四季攝影等多功能于一體。登上塞罕塔,千里壩上,萬頃林海,盡收眼底,令人浮想聯(lián)翩。秋來,畫家和攝影愛好者們來此采風創(chuàng)作,感受這“秋氣初傳雁,涼風正爽人”的無限風光。
登上高處,放眼望去,壩上的萬頃林海,像一條綠色長龍,橫亙在蒼茫的大地上,塞罕壩人半個多世紀的艱辛守護,鑄就了守護一方的綠色衛(wèi)士,有效地阻擋了沙漠化,成為“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保水源、為國家增資源、為地方拓財源”的生態(tài)屏障。
我們來的還是有點早,塞罕壩的秋天要等到10月份才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站在制高點上,望著腳下的林海,紅色、黃色、綠色……交織在一起,籠罩著塞罕壩人筑造起來的綠色王國。
曾經(jīng),塞罕壩退化成一片“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之地,而今的萬里林海成就了一顆璀璨的“綠寶石”,我的內(nèi)心不禁蕩起一絲漣漪,在那個艱苦樸素、物質(zhì)條件匱乏的年代,從黃沙遮天的沙地到萬里林海的人工林,傾盡了塞罕壩人半個多世紀的汗水和心血。
來到塞罕壩,對我來說,是一次開闊眼界的認知之旅,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再生動不過的生態(tài)課堂,我把這次自駕之旅用相機記錄下來,作為最珍貴的紀念,和最有力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