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喉癌為頭頸部高發(fā)性惡性腫瘤,手術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措施,行喉功能性手術雖然能最大程度保留患者吞咽與發(fā)音功能,但對于手術范圍較大患者,會導致術后吞咽功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破壞,可引發(fā)進食誤吸、呼吸道并發(fā)癥等[1]。喉癌術后患者康復過程中,吞咽功能訓練會對患者生活帶來嚴重影響[2]。因此,在喉癌術后康復護理過程中,實施有效的護理方案提高吞咽訓練效果,促進吞咽功能恢復,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康復前移理念是一種新型的康復理念,是在傳統(tǒng)康復方案基礎上,將康復時間前移,以達到早期康復的目的。本研究為探討喉癌術后吞咽功能訓練的有效方案,將康復前移理念用于護理中,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8年1月收治的喉癌術后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7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5.69±4.58)歲;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55.71±4.6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1 對照組 (1)術后7 d開始進行第一階段訓練,進行吞咽相關肌群協(xié)調能力訓練,包括屏氣-發(fā)聲訓練、空咽運動。(2)術后10 d進行第二階段訓練,協(xié)助患者進行經口進食,護士全程協(xié)助,家屬一旁鼓勵患者。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康復前移理念,具體措施如下:(1)心理干預前移:患者入院確診后即開始進行心理干預,向患者講解喉癌手術的特點及優(yōu)勢,雖然可一定程度保留發(fā)音與吞咽功能,但術后需面對誤吸及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明確告知患者術后康復訓練是鞏固手術效果的關鍵,也是促進吞咽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術前1 d至術后5 d開始反復向患者強調早期實施康復訓練不會影響切口愈合,讓患者與家屬做好充分思想準備。(2)理論培訓前移:手術方案確定后至術前1 d開始制定康復計劃,逐一向患者介紹每項康復訓練的要點及技巧,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制作多媒體課件,讓患者直觀了解每項康復訓練的目的及要領。理論培訓要根據患者及家屬掌握情況進行,直至完全掌握。(3)模擬訓練前移:術前對患者進行吞咽康復訓練一對一模擬,使患者可熟練、標準的掌握康復訓練流程。術后5 d開始進食流程模擬,要求患者假想食物空嚼,每項動作均耐心進行,可避免實際訓練時出現(xiàn)著急吞咽而產生的嗆咳。根據家屬與患者掌握情況酌情安排模擬頻次,直至完全掌握。(4)實際訓練前移:術后第一階段訓練前移至術后4 d,根據模擬訓練內容進行吸吮、空咽及鼓腮運動;術后5 d開始進行屏氣-發(fā)聲訓練;第二階段為術后7 d開始訓練,按照模擬訓練內容進行經口進食訓練。
(1)分別在干預前后采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SA)對患者吞咽功能進行評估,總分18~46分,分數越高說明吞咽功能越差[3]。(2)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經口進食時間,并對患者進食舒適度進行評分,采用5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表示舒適度越高。
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t檢驗,采用()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采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S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8周、12周的SSA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術后經口進食時間較對照組短,進食舒適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喉部分切除術是治療喉癌的首選手術方案,經研究表明,喉體切除越多,術后誤吸程度越嚴重[4]。同時,誤吸所產生的不適感及嗆咳時的劇烈反應,都會導致患者對進食產生恐懼情緒,影響術后康復。因此,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對提高患者食欲,促進病情轉歸均有重要意義。
喉癌術后傳統(tǒng)吞咽功能訓練主要是從術后7 d開始,由于患者對訓練內容充滿恐懼,導致依從性較差,影響訓練效果[5]。本研究將康復前移理念用于喉癌術后吞咽功能訓練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8周、12周的SSA評分均較對照組高,表明康復前移理念用于喉癌術后吞咽功能訓練中可促進患者吞咽功能恢復??祻颓耙评砟钍菍嶋H康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解決,如術前制定康復計劃,讓患者了解各項康復訓練內容,掌握其要領[6]。通過理論培訓及模擬訓練前移,在幫助患者做好心理準備的同時,也能使患者提前掌握訓練方法,順利完成康復訓練[7]。術前4 d即開始進行吞咽訓練,為進口進食打下基礎,也能避免因對康復流程掌握不到位,導致患者出現(xiàn)恐懼感,有利于康復進程順利進行。已經有研究表明,心理是影響吞咽功能訓練成功與否的關鍵[8-9]。喉癌手術會破壞吞咽肌群,術后吞咽康復訓練需要長期進行,長期堅持進行訓練才能確保遠期順利進食[10-11]。而在訓練過程中,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極為重要[12-13]。本研究將心理干預貫穿全程,從患者入院確診開始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消除負性情緒,以積極態(tài)度面對疾病。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進食時間與進食舒適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能與觀察組患者積極主動完成系統(tǒng)訓練有關,而對照組患者存在退縮、逃避心理,從而導致康復效果不佳。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SA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SA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干預前 術后8周 術后12周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37 37--41.85±2.52 41.41±2.47 0.758 0.450 27.62±4.85 35.63±5.47 6.664 0.000 21.32±2.36 29.25±3.14 12.280 0.000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進食時間及進食舒適度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進食時間及進食舒適度比較 (
組別 n 術后經口進食時間(d) 進食舒適度(分)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37 37--8.36±1.25 12.65±2.58 9.102 0.000 3.65±0.47 2.36±0.32 13.800 0.000
綜合上述,康復前移理念用于喉癌術后吞咽康復訓練中效果滿意,也能促進患者吞咽功能恢復,縮短術后進食時間,也能提高進食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