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洋, 尹文林, 姚嘉赟, 藺凌云, 袁雪梅, 潘曉藝, 沈錦玉
(農(nóng)業(yè)部淡水漁業(yè)健康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浙江省魚類健康與營養(yǎng)重點實驗室/浙江省淡水水產(chǎn)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1)
試驗魚:病魚采集自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zhèn)保豐村黃顙魚養(yǎng)殖場;健康黃顙魚購自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zhèn)南星田黃顙魚養(yǎng)殖場,平均體質量(100±2) g。
主要試劑:TSB、TSA和藥物敏感試紙,均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細菌16S rDNA基因擴增通用引物合成和基因測序,均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完成;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PCR試劑盒和DNA Marker,均為Biomiga公司產(chǎn)品。
取所采集病樣的腦、肝、脾、腎臟接種于TSA培養(yǎng)基,置于28 ℃恒溫培養(yǎng)48 h,挑選單個優(yōu)勢菌落進行純化培養(yǎng),于TSB培養(yǎng)基中擴大培養(yǎng),菌液加甘油于-80 ℃保存,備用。
1.3.1 形態(tài)特征 將病原菌接種于TSB培養(yǎng)基,28 ℃恒溫培養(yǎng)48 h,觀察菌落的形態(tài);挑取單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100倍油鏡下觀察菌體顏色與形態(tài)。
1.3.2 生理生化鑒定 參照《伯杰細菌鑒定手冊》第八版、《常見細菌系統(tǒng)鑒定手冊》和《細菌屬的鑒定指導》,將病原菌交由嘉興藍諾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生理生化鑒定。
1.3.3 16S rDNA基因序列測定 采用16S rDNA的通用引物,正向引物sgF:5′-AGAGTTTGATCATGGCTCAG-3′;反向引物SgR:5′-TAGGGTTACCTTGTTACGACTT-3 ′進行擴增,目的片段長度1 500 bp。擴增條件為:94 ℃預變性 4 min;94 ℃ 40 s,54 ℃ 40 s,72 ℃ 90 s,35個循環(huán);最后 72 ℃ 延伸 10 min。擴增產(chǎn)物交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測序,測序結果進行Blast比對分析。
將菌株10倍稀釋成106~1011CFU/mL的菌懸液,肌肉注射健康黃顙魚(100±2) g,注射0.1 mL/尾,對照組注射等量無菌PBS,每組放養(yǎng)30尾,試驗組設置2組重復。水溫控制在(28±1) ℃,飼養(yǎng)觀察14 d,隨后記錄發(fā)病癥狀和死亡情況,并對死亡病料進行細菌分離鑒定,細菌的半數(shù)致死量根據(jù)死亡率用改良寇氏法計算。
1.5.1 免疫原的制備 AW30726K于TSB培養(yǎng)基中擴大培養(yǎng),活菌計數(shù)后離心用生理鹽水進行稀釋,使菌濃度達到109CFU/mL,無需滅活即為弱毒株免疫原。
1.5.2 免疫接種 將所制備免疫原通過注射、浸泡及口服3種途徑對健康黃顙魚進行免疫。注射免疫:采用腹腔注射接種0.1 mL/尾,每組注射50尾健康黃顙魚;對照組注射 0.1 mL/尾 無菌PBS,共注射50尾。浸泡免疫:采用短時浸泡免疫法,將免疫原以無菌PBS稀釋100倍,浸泡5 min,每組浸泡50 尾健康黃顙魚;對照組浸泡無菌PBS共50尾。口服免疫:0.1 mL/尾連續(xù)灌喂7 d,每組灌喂50尾健康黃顙魚;對照組灌喂0.1 mL/尾無菌PBS,連續(xù)灌喂7 d,共計50尾。試驗期間,試驗魚及對照組均每天早晚投喂飼料。
1.5.3 血清樣本的采集 上述免疫、對照組的黃顙魚分別于免疫接種7、14、21、28 d時,隨機采集3尾黃顙魚進行尾靜脈采血,收集血清。
1.5.4 免疫效果評價
1.5.4.1 免疫保護力 免疫接種結束28 d后,腹腔注射 1 mL/尾 50倍LD50強毒株,免疫魚和對照魚一同攻毒,記錄各組的死亡情況,計算免疫保護率。
1.5.4.2 三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 將收集的血清用三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具體方法如下:包被AW30726K抗原108CFU/mL,100 μL/孔,4 ℃過夜;PBST洗滌3次,加入封閉液,200 μL/孔,37 ℃孵育3 h;PBST洗滌3次,加入1 ∶100的免疫后待測魚血清,100 μL/孔,37 ℃孵育1.5 h;PBST洗滌3次,加入1 ∶1 000的黃顙魚免疫球蛋白單克隆抗體,100 μL/孔,37 ℃孵育1.5 h;PBST洗滌3次,加入1 ∶1 000的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山羊抗小鼠IgG,100 μL/孔,37 ℃孵育1.5 h;PBST洗滌3次,加入TMB顯色液,100 μL/孔,37 ℃孵育20~30 min,加入2 mol/L硫酸溶液終止反應,500 μL/孔;結果判定用自動酶標儀讀取D450 nm值(P/N≥2.1 判為陽性,P/N<2.1判為陰性)。
從典型“裂頭病”病樣的腎臟中分離到1株細菌,暫命名為AW30726K。菌落特征為在TSA培養(yǎng)基上呈圓形光滑、隆起、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該菌落生長緩慢,28 ℃培養(yǎng)48 h才能形成直徑為0.2 mm菌落。
2.2.1 形態(tài)學鑒定 經(jīng)革蘭氏染色鏡檢,該菌為革蘭氏陰性菌,0.8 μm×2.0 μm。其形態(tài)特征為短桿狀、單生、不生芽孢、無莢膜(圖1)。
2.2.2 生理生化鑒定 參照《伯杰細菌鑒定手冊》第八版、《常見細菌系統(tǒng)鑒定手冊》及《細菌屬的鑒定指導》,由表1可知,初步確定病原菌為鲇魚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
表1 菌株的生化鑒定結果
注:+指陽性;-指陰性;F指發(fā)酵型。
2.2.3 16S rDNA基因序列測定 病原菌經(jīng)細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擴增后得到1 kb的片段,對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發(fā)現(xiàn)與鲇魚愛德華氏菌標準菌株(ATCC33202)的保守性片段同源性為99%,結合形態(tài)學及生理生化特征判定為鲇魚愛德華氏菌。
腹腔注射細菌懸液的人工感染方法能使健康的黃顙魚發(fā)病,且人工感染癥狀與自然發(fā)病癥狀相似,即病魚頭頂發(fā)紅、潰爛,腹腔有腹水等癥狀。人工感染的結果見表2。
改進的寇氏法公式計算半數(shù)致死量的公式:lgLD50=Xk-d(∑Pi-0.5),其中Xk為最大對數(shù)劑量,d為相鄰2組對數(shù)劑量之差數(shù),Pi為死亡率,i為組號,可以計算出菌株對黃顙魚的半數(shù)致死量。
AW30726K株對黃顙魚的半數(shù)致死量lgLD50= lg(1010)-1×(10/30+6/30-0.5)=9.97,所以LD50=9.33×109CFU/mL。
表2 人工回感試驗7 d內死亡情況
由表3可知,免疫效果以注射最佳,浸泡與口服的效果相近。
表3 弱毒株免疫試驗結果
將所收集血清用三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由圖2可知,注射免疫效價最高,AW30726K弱毒活疫苗在免疫后21 d出現(xiàn)峰值。浸泡免疫效價次之,AW30726K弱毒活疫苗在免疫后21 d出現(xiàn)峰值??诜庖咝r不高,且與PBS對照差異不大。
黃顙魚“裂頭病”最早報道于2008年[2],其后在浙江、湖南、湖北等黃顙魚主養(yǎng)區(qū)相繼發(fā)現(xiàn)該病例[3-8]。目前,對該病的病原研究已較為深入,大部分學者認為其病原是鲇魚愛德華氏菌[3-6],但也有相關研究表明引起該病的病原菌為遲鈍愛德華氏菌[9-10],考慮與地域、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11]。本研究從患“裂頭病”的黃顙魚體內分離得到1株優(yōu)勢菌株,通過人工注射感染健康黃顙魚成功復制典型“裂頭病”癥狀,且從人工感染病樣體內分離到相同菌株,證明這株優(yōu)勢菌為“裂頭病”病原菌。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理化特性結果,結合16S rDNA基因序列測定及系統(tǒng)分析,最終確定其為鲇魚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這與周冬仁等、鄭善堅等、徐進等和耿毅等的研究結果[3-6]一致。
血清抗體效價結果表明,不同的免疫途徑效果差異明顯,注射效果優(yōu)于浸泡,浸泡效果優(yōu)于口服,但都在免疫后21 d出現(xiàn)峰值。雖然浸泡組和口服組免疫保護力相差不大,但血清抗體效價結果卻差距很大,這或許和口服組的細胞免疫和黏膜免疫有關,弱毒活疫苗誘導特異性的細胞免疫反應也會產(chǎn)生有效的免疫保護。結合生產(chǎn)實際,注射組雖然效果最佳,但在生產(chǎn)中難以操作,因為黃顙魚通常在放苗前進行疫苗免疫,其個體僅約20 g,注射免疫對其應激較大,且操作成本很高[27],浸泡和口服免疫保護率相近,雖然浸泡免疫最易操作,但由于弱毒活疫苗在浸泡中存在諸多的安全隱患[28],因此研發(fā)適合口服的弱毒活疫苗將成為預防該病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