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zhèn)長窠頭村,村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鐘宜龍于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花費5萬多元在家中辦起了“紅色家庭展”。這個“紅色家庭展”展出了他幾十年間搜集、積累的當年紅軍活動的圖片、文字等資料和實物,其中有紅軍長征前在南山駐扎時留下的標語、長窠頭村革命烈士的調查表等珍貴實物。他在展廳大門口手書一副對聯(lián):“若要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體現了他的辦展宗旨。“紅色家庭展”展出以來,他不辭辛勞擔當義務解說員,有數千名青少年在這里受到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莊嚴洗禮,這里成為沒掛牌的紅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
長汀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占有重要一頁,是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瞿秋白烈士犧牲地。南山鎮(zhèn)中復村是紅軍長征重要出發(fā)地之一,被譽為“紅軍長征第一村”。鐘老的家在長汀與連城交界的松毛嶺山腳下,第五次反“圍剿”,紅軍曾在這里進行了長征前中央蘇區(qū)東線的最后一戰(zhàn)。那是1934年9月23日上午,松毛嶺上響起了密集的槍炮聲,戰(zhàn)斗異常慘烈,約1萬名紅軍戰(zhàn)士英勇犧牲,用身軀和鮮血為中央紅軍戰(zhàn)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些英烈從此長眠于松毛嶺。鐘老是革命烈士的后代,親生父母在他出生后沒多久便慘遭團匪殺害,后來養(yǎng)父也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因而,他對革命先烈有著特殊的感情。1951年,他在中復鄉(xiāng)任治安和武裝委員會主任,一次在松毛嶺剿匪,為了逼出藏入松毛嶺一個山窩里的土匪,戰(zhàn)士們放火燒山,大火過后,一幕震撼人心的景象展現在眼前:當年在松毛嶺戰(zhàn)斗中犧牲的無名紅軍烈士的尸骨,漫山遍野;散落的槍支、子彈、彈片,俯拾皆是……“一定要讓這些烈士入土為安!”打那時起,他立下了這一堅定的信念。在隨后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帶領當地的干部和村民,將1000多位遺落在山間的紅軍戰(zhàn)士遺骸一塊塊撿回來,集中安葬在隘崠頭,并建起了一座兩米多高的無名墓碑,給紅軍烈士安了“家”。此后,在漫長的歲月中,他每年堅持和村里的紅軍后代們一道維護紅軍無名墓碑,祭奠犧牲在這片土地上的英烈們,60多年風雨無阻。老人由此被人們譽為“紅軍烈士守魂人”,這里也是他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陣地。
已是耄耋之年的鐘老早在1953年就入了黨,是一名有著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退休后,他沒有閑下來,主動擔任村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并著手研究家鄉(xiāng)革命史,收集、整理革命史料,為傳承紅色基因奔波不息。2016年度“感動福建十大人物”評選揭曉,老人榜上有名;2017年5月“中國好人榜”公布,老人光榮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