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堃 蔡柳楠 江少菁
2016年5月16日晚7時,驟雨初歇,華燈初上。漳州市薌城區(qū)大通北路,萬家燈火,有一窗明亮屬于谷豫東家。
參加完全國婦聯15日舉行的表彰會,谷文昌的小兒子谷豫東從北京趕回家里。六歲的外孫方谷弘在茶幾邊,拿著姥爺帶回來的“全國五好文明家庭”紅色綬帶,按著筆畫仔細辨認。
從谷文昌算起,方谷弘是谷家的第四代。今年清明,谷家后人回東山祭拜父親,谷文昌的大兒子谷豫閩帶來了一套《三國演義》連環(huán)畫。在陵園的空地上,谷豫閩把書分發(fā)給谷家的第四代孩子,并告訴他們,曾爺爺年輕時沒機會讀書,為能多了解一些文史知識,就讓我租歷史連環(huán)畫,一本本念給他聽。谷豫閩還說,今天把書送給你們,就是希望大家明白,在艱苦的條件下,曾爺爺尚且不忘學習,現在條件好了,你們更要好好讀書。
在谷文昌親手種植的木麻黃下,孩子們點了點頭。
“路,只有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寬廣。”
成為一名父親之后,谷豫東開始理解這句話的深意。
1976年,谷豫東高中畢業(yè),按政策規(guī)定可以留在父親身邊??晒任牟龍猿忠褍鹤铀偷侥暇缚h邊遠的知青點鍛煉。臨別之際,谷文昌看出了兒子的委屈,留給了谷豫東這么一句話。
1980年,谷豫東的未婚妻楊小云從師范學校畢業(yè)。谷豫東想請父親出面,為未婚妻安排一個好工作。此時的谷文昌已是重病纏身。本以為父親能為未來的兒媳婦辦件事,可谷豫東失望了。病床上的父親說,只要努力工作,在哪里都能干出好成績。
這些話,從耳朵里走到心里,谷豫東用了大半輩子。
2005年,女兒谷宇鳳畢業(yè)。因為大學期間表現優(yōu)異,她被選調到基層鄉(xiāng)鎮(zhèn)當公務員。
上班第一天,臺風來襲,谷宇鳳負責通知各村防臺風事宜。電話那頭傳來村民們急切的閩南話,不怎么會講閩南話的谷宇鳳,握著話筒手足無措。
上班第一年,谷宇鳳騎著摩托車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辦公事,鄉(xiāng)間沙土路又滑又陡,她狠狠地摔了一跤,額頭縫了28針。照著鏡子,愛漂亮的谷宇鳳哭了。
基層事務十分繁雜,剛走出校園的谷宇鳳,工作中碰到很多困惑和委屈。倔強的她不愛向父母說,總會跑到奶奶史英萍那兒傾訴。女兒不說,但谷豫東知道。看著女兒受苦受累,身為母親的楊小云也心疼。有人勸谷豫東夫婦想法子把女兒調回身邊:“你是谷文昌的兒子,宇鳳是谷文昌的孫女,這事應該不難辦?!?/p>
是啊,我是谷文昌的兒子。谷豫東的腦海里又一次浮現起下鄉(xiāng)前的那一幕,耳邊又一次響起父親病榻上的囑咐。成為一名父親之后,谷豫東遇到了和當年父親一樣的“命題”。
答案也是相同的。
谷豫東夫妻把谷宇鳳叫到身邊,囑咐她要照顧好身體,也告訴女兒:“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就沒什么好抱怨的。要像你爺爺一樣,不管如何,都要把做好工作當成第一大事?!?/p>
女兒聽進去了,轉身又撲到了工作上,一干就是七年。那些在鄉(xiāng)鎮(zhèn)的日子,谷宇鳳一直視為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看著女兒成長成熟,谷豫東明白了父親當年的良苦用心。無論職位高低,無論崗位在哪里,練好本領、干好工作,永遠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
父親走后,兒女們總能在母親史英萍身上,找到父親的影子。2014年,在谷文昌去世33年后,史英萍也離開了。
谷文昌去世后,史英萍拆除了家中的電話,連同谷文昌的自行車一并上交:“這是老谷交代的,活著因公使用,死后還給國家?!?/p>
史英萍去世后,老人的幾個子女整理遺物時發(fā)現,身為一名離休干部,母親的工資存折里沒留下多少錢。
遺物里,有厚厚一摞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謝謝史奶奶,您的匯款我收到了……”過去,子女們只知道母親長期資助貧困學生,可沒想到她幾乎是傾其所有。
2015年,谷宇鳳在福師大的論壇上看到一篇帖子,一位年輕人尋找當年資助他上學的“史奶奶”。谷宇鳳留下了聯系方式,并告訴發(fā)帖人“史奶奶已經去世了”。不久,年輕人打來電話,泣不成聲。
這么多年來,“史奶奶”究竟資助了多少學生,可能永遠是個謎。但兒女們心中另一些謎解開了。
母親最愛吃肉包,后來改買饅頭,再后來連饅頭也舍不得買,自己和面做;母親愛喝牛奶,先是訂一斤,后來訂半斤,最后牛奶也不喝了;母親退休金不低,除了給孫輩們一些零花錢,對家人從沒大方過。
母親去世后,楊小云接過了母親的愛心接力棒,擔任過教師的她,退休后加入了區(qū)關工委,將余熱奉獻給青少年教育事業(yè)。
“要讓父輩的家風代代傳續(xù)。”母親去世后,谷文昌的大兒子谷豫閩訂下了個規(guī)矩:每年父母親的生日,谷家后輩們都要回家聚一聚,幾個兄弟姐妹們輪流主持,一起回憶父母親的教誨。
而年輕的谷宇鳳一輩,則用更為流行的方式。他們利用微信建立起了“谷家群”,時常和大家分享關于爺爺奶奶的故事。
父親離開后,年輕人建立了新的家庭,當年東山縣委大院平房里的那群小孩,如今早已各自成家,成了父親輩母親輩、爺爺輩奶奶輩。他們的下一輩,九個子女建立了九個家庭。他們的子孫輩,分布在泉州、廈門、漳州……年長的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年幼的尚在咿呀學語。
這些人中,有老師,有司機,有普通職員,有基層公務員。他們有著普通人家的苦辣酸甜。
艱苦樸素,是縣委書記谷文昌留下的家風,一個個家庭、一輩輩人有著不同的理解。
“父母親從不考慮自己,把一切都奉獻出來?!毖鐾篙叀徱曌约?、看待后輩。這些年來,谷哲芬越發(fā)覺得父母親是一座高山,自己難以企及。
1977年夏天,谷哲芬上山下鄉(xiāng)返城,社會上流行燙卷發(fā),谷哲芬也趕起了時髦,燙了一頭卷發(fā)。谷文昌發(fā)現了,狠狠批評了女兒一頓。從此,谷哲芬留起了運動頭,直到前兩年才又燙起了頭發(fā)。
“你看,留卷發(fā)多顯年輕啊?!惫日芊艺f。如今,她的外孫女也燙了卷發(fā)??粗∨鷷r髦的造型,想起自己年輕時的舉動,谷哲芬一笑而過。
兩代人的觀念從沖突到和解,在谷豫東的家庭里也發(fā)生過。
有一年,谷宇鳳帶著男朋友方育慶回家“面試”。頭回見到未來的“姑爺”,楊小云納悶了,悄悄問女兒:“這位年輕人,怎么衣服上“打鉤”、褲子上“打鉤”,鞋子背包都‘打鉤’?”女兒笑母親“老土”“媽媽,那叫‘耐克’,是國際名牌!”
結婚后,方育慶改掉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買的衣服變成了“淘寶”牌。偶爾,小兩口也會請父母到餐館“打牙祭”。谷豫東嘀咕:“這不是亂花錢嗎?”楊小云勸他,別用老眼光看待年輕人啦。
在歲月流轉、時代變遷中,家風與時俱進,但不變的是傳承?!案蓛糇鍪拢蛔分鹈?,不享受特權”是谷文昌家風中的“鐵律”。
去年春節(jié)前,按照慣例,東山縣委組織部要慰問老書記的家屬,結果,谷家子女言辭誠懇:以后別來了,父母既已去世,作為子女,不應該再享受縣委慰問的待遇。
谷家人把對后輩的期許,寄托在名字中?!霸|”之意,是谷文昌希望兒子不忘河南和東山的緣分,不忘兩地的父老鄉(xiāng)親。
谷豫東說,外孫取名“谷弘”,就是希望他不忘弘揚谷家的好家風、好傳統(tǒng)。
在離開父親的日子里,家族血脈在延續(xù),家風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