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林永芳(福建龍巖)
“擔當”二字,古往今來,人人推崇備至,無疑是個好東西。古代君王喜歡敢拼敢闖的下屬,下屬喜歡剛毅果敢能罩住大伙兒的君王;男人喜歡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能在各種場合為他撐起面子的女人,女人喜歡俠骨柔腸能遮風擋雨的男子漢;父母喜歡會學會做事事省心的孩子,孩子則喜歡高大偉岸無所不能的父母??傊?,沒有人會喜歡畏縮怯懦、毫無擔當?shù)娜?。所以,才會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之類勵志的話,引導著一代代人立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論貧富窮通,都要擔起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份責任,沿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道奮力前進。
然而,倘若歷史如此單維,倘若“擔當精神”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想要就有,那就用不著如此苦口婆心反復呼吁了。事實上,只要稍具常識便不難明白,在“應然”與“實然”之間,還有很長的路。那么問題來了:從一粒躍躍欲試的種子,到真正成長為“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中間到底橫亙著些什么?且讓我們透過幾則小故事來看看,一?!巴愣埂狈N子在通往“擔當”的路上,究竟需要怎樣的陽光雨露。
第一則是3600多年前,話說殷商忽然遭遇大旱,成湯十分焦急,于是禱告上蒼:“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若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人承擔?。┻@份政治家的情懷與擔當,借助《論語·堯曰篇》等典籍而千古流芳。
然而,翻遍史書,“翻”遍生活,這種成湯式的擔當與自責,不能說沒有,但確實如同鳳毛麟角。更多的,是以各種方式遷怒、諉過,甚至像傳說中“借運糧官頭顱平定軍心”的曹操那樣,找個替罪羊祭天。換言之,那粒名叫“敢擔當”的銅豌豆,發(fā)芽率、成長率真的并沒有那么高。是何故?是因為我們習慣于神化領(lǐng)導??!各種神化宣傳,造就了一種堅不可摧的文化氛圍:當領(lǐng)導的合法性來自他從不犯錯;一旦犯錯,那就沒資格繼續(xù)當領(lǐng)導了。而在這種“拜高踩低”的文化氛圍下,不做領(lǐng)導,又往往意味著尊嚴掃地,誰都可以欺負,所謂的落架鳳凰不如雞。話說,有幾個人真愿意從人人敬畏膜拜,淪落到人人可以踩一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讓居上位者都敢于擔責履險,就需要廣泛的平常心,既不以“他是神”來仰視膜拜,也不以“他竟然不是神”來鄙視貶低。歸根結(jié)底,是把“尊嚴”以及各種社會資源公平地分配給所有公民,而非“按權(quán)分配”,免得人家患得患失,不敢冒任何風險,以免失去權(quán)力。
第二個故事是眾所周知的“負荊請罪”。趙王重用藺相如,廉頗一萬個不服,處處刻意羞辱他。后來廉頗意識到自己錯了,十分慚愧,肉袒負荊,登門請罪。藺相如趕緊將他扶起,二人冰釋前嫌,成為生死之交。
瞧,這樣的佳話,的確令人感動???,倘若廉頗遇到的不是深明大義、寬宏大度的藺相如,而是《三國演義》中蠻不講理、煩躁暴戾的張飛,還會如此皆大歡喜嗎?倘若傳說中砍了櫻桃樹的小華盛頓遇到的是《紅樓夢》里賈政式的追責者,一點小錯都會逮住毒打一頓,你說,小華盛頓還敢承認櫻桃樹是自己砍的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讓“有責者”敢于擔責,就需要“追責者”也通情達理而不苛刻。
第三個故事,就說張飛吧?!度龂萘x》中,張飛要求部將張達、范強(《演義》中誤為范疆)三天內(nèi)備齊白盔白甲,以便征討東吳。范張二人死也完不成,苦苦求饒,誠惶誠恐請罪。結(jié)果,張飛不是理解諒解,不是根據(jù)客觀實際同意寬限幾日,更沒有扶他們起來,而是把他倆綁起來往死里打。致使范張十分恐懼,死也擔不起這個責,干脆鋌而走險,殺了張飛。
這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希望下屬敢于承擔急難險重諸般任務,就需要讓他像猴子摘桃一樣,踮起腳尖或者跳一跳就夠得著,而不是要求他必須摘下星星才算數(shù),摘不下就得死。否則,生命誠可貴,既然沒人能在他沖鋒陷陣敢擔當時為他的基本生存作擔當,怎能不讓他學會遇到困難繞道走?只有神仙和奧特曼才能擔得起的責,除了極少數(shù)神仙和傻子,你還指望凡人都會豁出命來踴躍承擔嗎?
一言以蔽之,一?!疤┥绞耶敗笔降摹般~豌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陽光空氣和養(yǎng)分。
幸好,以上所述故事,都屬于歷史了。如今,既然已是新時代,這粒種子,理當迎來大面積萌芽并茁壯成長的新氣候了。
(注:“銅豌豆”的含義尚有異議,但鑒于時間和歷史早已賦予它廣為人知的褒義,也就無須深究其原始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