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莉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發(fā)展背景下,高校大學生都普遍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他們也會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并通過這種途徑來提高自身對社會的認識。但大學生本身的成長層次不夠,面對大量的信息沒有較強的辨別能力,很容易被其他言論所左右,影響自身的判斷。但如果能夠將社會熱點問題和思政教育結合在一起,就能夠顯著改善大學生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認知偏差,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在一起,就能夠讓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各種社會熱點問題的實質,并通過社會熱點問題來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
大學生群體是未來我國發(fā)展與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這些群體的思想成長也對我國未來發(fā)展壯大息息相關。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很多大學生都習慣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獲取自身需求的各類信息。但多數(shù)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還比較低,無法對互聯(lián)網(wǎng)中復雜多樣的信息進行客觀過濾與提取,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應該發(fā)揮自身的引導職能,讓學生正確看待各類社會熱點事件,明確熱點事件與問題發(fā)生的主要成因。如此,大學生群體就能夠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中有效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社會熱點問題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應該先改善思政教育的具體模式。在以往的教學中,多數(shù)思政教師都比較依賴灌輸式教學法,給學生講解各類思政理論知識,并且教學中引用的案例也比較陳舊。在這種情況下,思政教師應該針對具體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模式更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開展引導性教學。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與學生進行密切溝通,就當前發(fā)生的一些熱點事件進行討論。思政教師也可以將思政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邀請外部專家來學校開展專題講座。
社會熱點問題與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還體現(xiàn)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如果能夠立足于社會熱點問題來開展社會實踐,就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借助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認知水平。一方面,實踐活動的開展應該先針對學生群體進行興趣調(diào)研,選擇那些學生本身比較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開展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在社會熱點問題實踐活動開展之前,還應該進行可行性探討,并明確活動的具體細節(jié)和內(nèi)容,突出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能夠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真正貫徹與踐行思政理論知識。
各高校在思政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做好社會熱點問題的輿論引導。在社會熱點問題發(fā)生以后,很多學生都會使用微信、微博等工具來參與到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中。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高校能夠立足于社會熱點問題來進行輿論引導,就能夠第一時間針對這些社會熱點問題提供客觀的信息參考,避免他們受到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高校應該完善微博、微信輿論“把關人”機制,能夠將那些不良信息阻擋在外,避免學生在社會熱點問題討論中受到不良信息的而影響。另一方面,高校還應該做好微博、微信輿論“意見領袖”機制,在熱點事件問題出現(xiàn)時,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在選擇“意見領袖”時,高校應盡可能選擇大學生群體中的人員,以保證“意見領袖”所發(fā)表的看法和輿論觀點能夠代表大學生的真實看法。
為了避免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思想產(chǎn)生負面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改變與調(diào)整,引導大學生群體以正確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熱點問題,并深刻地認識社會熱點問題蘊含的思政理論知識,助力于高校大學生在社會熱點問題發(fā)生并傳播的時候,能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參與到事件與問題的討論和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