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一些我們覺得不方便的地方。大到小區(qū)行道,小到一個插頭。
你會發(fā)現(xiàn),一些小區(qū)的人行道都被設計得橫平豎直的,然后再用方形的草坪去隔出空間。然而,人們就是喜歡“走捷徑”,而這些更短的道路,恰恰就位于草坪中間。于是乎,許多草坪上就出現(xiàn)了人走的新路,而路上的草也大都被踩沒了,被設計出來的舊路卻被閑置。我們要問:為何社區(qū)設計師不把這些“捷徑”本身就設計成道路呢?這樣既節(jié)省大家走路的時間,又可以保護草坪。許多轉(zhuǎn)地鐵的通道也有類似的問題,為了疏散人群密度,而讓行人走得非常之遠也在所不惜,未考慮方便使用的問題。
你再發(fā)現(xiàn),常常出差的國人,在住進便捷酒店的時候,都會發(fā)現(xiàn)插頭位置起碼有兩個插口:一個是三口的,另一個則是兩口的。本來這設計沒錯,但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當你用了兩口插頭的時候,下面的三頭插口就沒法用了,反之亦然,因為一個插頭占了位置后,由于插頭本身所占空間卻使得其他插頭沒法用。我們還要問:為何電路設計師不把兩種插口橫向排列呢?因為橫著排列就根本沒有“撞車”的問題了。
大家想過問題出在哪里嗎?出在設計上面。這樣的設計不僅不“好”,而且往往不“美”。所謂“方便使用”之反面,就是用著不舒服,使著很難受。不方便就不是什么“好的設計”了。什么是“好的”設計?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
如果設計師在設計產(chǎn)品的時候,處處考慮到使用者的體驗,那么這些問題也許就不會出現(xiàn)。所以,倡導一種“設計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一點都沒有錯。19世紀下半葉,興起于英國的那場“工藝美術(shù)運動”到底是緣何興起的?那就是威廉·莫里斯這樣的工藝大師,看到周遭的英格蘭市面上所設計的產(chǎn)品品質(zhì)極其低下,為了扭轉(zhuǎn)這一頹勢,他在1979年振臂高呼,做了《為人民的藝術(shù)》的重要演講。
威廉·莫里斯指出,“我所理解的真正藝術(shù)就是人在勞動中的愉快的表現(xiàn)”,是“為人民所創(chuàng)造,又為人民服務的,對于創(chuàng)作者和使用者來說都是一種樂趣?!蹦憧?,設計為人民而創(chuàng),又為人民服務,那么設計要“以民為本”,這似乎是一切好的設計的核心訴求。
然而,“好設計”為民眾提供生活的便利還不夠,設計還有它審美的追求。因為,我們所使用的日常物品,如果僅僅是好用,那還是一個低層次的滿足;在此基礎(chǔ)上,滿足了使用者的審美需求,那才是更高層級的滿足。因此,在“好設計”的基礎(chǔ)上,以“美設計”作為升華,這才是為了“美好生活”的設計。
設計,本身就是為了生活,并不逃出生活之外。設計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shù)品,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實存。在手工藝的古典時代,清代具有全面“生活美學”修養(yǎng)的李漁,就認定“凡人制物,務使人人可備,家家可用”,這就是將實用性置于最基礎(chǔ)地位,但另一方面,他亦不忽視“窗欞以明透為先,欄桿以玲瓏為主”之類的審美品質(zhì)。
引領(lǐng)“工藝美術(shù)運動”的莫里斯甚至告誡我們說:“在屋子里,除了你知道有用的和你認為美的東西以外,什么都別要?!边@顯然是從設計的接受者的角度做出的看法,同時,莫里斯又明確從設計的生產(chǎn)者的角度指出:你必須使你的產(chǎn)品既美觀又實用,否則你一定會失去市場。
這的確道出了設計所必不可缺的兩個支點:一方面,依據(jù)“實用性”的相關(guān)原則,設計必須是以“人”的實用需要為出發(fā)點的,這也是被設計的產(chǎn)品和物品存在的依據(jù);另一方面,依據(jù)“審美性”的原則,設計必然是蘊涵了人的豐富力量存在的,在美的設計里面,大眾能透過設計師的創(chuàng)造看到人的知覺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