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邀撰稿 陳四長
一位縣委書記說,農村振興眼里要有農民,多站在農民的角度想想,決策就比較切合實際,就比較少犯官僚主義的錯誤。反之,嘴上喊著為農民謀利益,心里卻打著農民宅基地的主意,把農村振興看作振興房地產的一個機遇,一刀切地搞農村城鎮(zhèn)化。那就必然會走偏路子,脫離群眾。
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前兩年,看到外邊有地方搞撤村并居,讓農民上樓,通過占補平衡擴大了土地供給,富了地方財政,他們當時也有這方面的沖動?;I劃通過農民宅基地改革推進村鎮(zhèn)建設,帶動房地產和相關產業(yè),激活農村消費,促進地方經濟增長。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自以為好處多多的舉措,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卻不贊成,認為是瞎折騰。農民們說,本縣處平原地區(qū),歷史形成的基本是大村落。經過前些年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解決了溫飽問題,有了一定積累。農民們家家蓋了新房(不少是樓房),整修了院落。這一輪村居建設,把前多年的積累花得差不多了。農民眼下需要的是安居樂業(yè),休養(yǎng)生息?,F在又要折騰撤村并居,讓農民拆掉才蓋幾年的新房,集中搬進樓房,明顯成了負擔。雖然上邊對宅基地房屋有補償,但一平米只有幾百元,而樓房房價一平米要數千元。農民用自己的房屋置換樓房,需要補數萬元的差價。而且房是毛胚房,住進去需要裝修,需要置買家具,又是很大一筆消費。這樣一來一去,把農民的一點家底又掏空了,不少家戶因此還需向親朋告借,向銀行借貸。
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農民上樓,大型的農具哪里放?養(yǎng)豬養(yǎng)羊養(yǎng)雞養(yǎng)牛怎么辦?城鎮(zhèn)產業(yè)沒有發(fā)展起來,農民進城干什么?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
縣委書記坦陳,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說的這一切,他們并不是官僚到一點不知情,但由于站位錯了,眼里只盯著土地供給,心里只想著GDP增長,只是站在領導層的角度想問題,沒有從農民的角度著想,因此把本該有的認知屏蔽了。決策上嚴重脫離實際,造成水土不服。
其實,“撤村并居”只是新村建設的一種形式,在農民村居建設基礎上錦上添花,也還有許多可為的空間。比如,村道的硬化,村巷的亮化,自來水的接入和凈化,網絡的入戶,茅廁的改造,農村垃圾的處理,文化體育設施的布設,等等。把這些做好了,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農民生活品質提升的同時,又使他們保留村落的歷史記憶,既親近自然,又記住鄉(xiāng)愁,豈不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是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边@是我們一切工作必須遵循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眼里只盯著土地財政,只看地方GDP增長,不看農民群眾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甚至用行政命令的辦法侵害農民權益,這樣的“農村振興”,農民群眾不高興,即使地方GDP有了增長,又有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