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侃
(山西路橋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000)
我項目部承建浮山縣四十嶺至十里垣旅游公路建設(shè)項目,該項目(K0+000~K14+050)位于黃土覆蓋基巖殘丘中山區(qū)內(nèi)的山間“V”字形或“U”字形峽谷上,地形地貌復(fù)雜,起伏變化較大,微地貌主要為山間黃土沖溝,溝谷寬一般小于25 m,寬谷區(qū)寬度為50 m~300 m,路線一般分布于黃土斜坡的坡腰或山間橫梁上。沿線地形起伏不大,其間多有大小不等的沖溝分布,局部段落黃土具Ⅰ級~Ⅱ級非自重濕陷性或Ⅰ級自重濕陷性。
在施工段中有濕陷性黃土高填方位于K12+580~K12+750段,本文通過對浮山縣四十嶺至十里垣旅游公路濕陷性黃土高填方路基施工的工程實例,介紹濕陷性黃土高填方路基的技術(shù)措施,為以后同類的工程提供技術(shù)依據(jù)。
1)清除路基范圍地表的樹木、樹根及雜草,挖除樹木全部根系,對原有的耕植土和腐殖土進行清表處理,處理深度不小于40 cm。
2)對承載力差的濕陷性黃土地基進行換填、挖臺階技術(shù)措施處理[1],保證該地段的地基承載力和整體穩(wěn)定性。
3)在濕陷性黃土高填方處做好路基沉降連續(xù)跟蹤觀測工作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2]。
4)參照相關(guān)規(guī)范、工藝,路基填筑的有效寬度要做到嚴格控制,逐層填壓,注意路堤兩側(cè)的邊坡部填筑。
1)沖擊碾壓時,速度控制在10 km/h~12 km/h,沖碾順序“先兩邊、后中間”,若路基表面揚塵較大,用灑水車適量灑水后繼續(xù)沖碾。
2)沖擊碾壓在路基形成連續(xù)沖碾段后進行,此工序可以提高沖碾效率,使路基整體的均勻性有了保障。
3)控制路表的含水量,范圍不大于50 cm內(nèi),防止含水量過大,造成彈簧、翻漿等不良現(xiàn)象。
4)沖擊碾壓完畢后,檢測路基壓實度達標為止。
5)沖擊碾壓時,在距離結(jié)構(gòu)物5 m、暗涵頂面距路基面層厚度小于2 m、明涵頂面,不能進行沖擊碾壓作業(yè)。
1)強夯機械為:撫挖QUY-55 t,自動脫鉤裝置的履帶式起重機。夯錘錘重為12.3 t,夯錘為圓形底面,直徑2.4 m,夯錘中為4個貫通氣孔。
2)第一遍跳夯夯擊點按照梅花形布置,間距為2.5D,采用逐點夯與滿夯相結(jié)合的方法見圖1,點夯夯擊兩遍,單點夯擊數(shù)為11擊,此擊數(shù)為最佳擊數(shù)[3],夯擊能量2 000 kN·m;滿夯夯擊一遍,夯擊能量2 000 kN·m,互相搭接不大于1/2夯痕。
3)按照圖紙要求,夯擊能采取2 000 kN·m,強夯后對上部震松的土層碾壓至規(guī)定壓實度。
4)首件施工落距見表1。
表1 首件施工落距
5)強夯處理,自下路床頂向下4 m強夯一次,最下面一層強夯至原地面距離不小于5 m,每層強夯按照設(shè)計圖紙要求夯擊遍數(shù)為3遍、前兩次為跳夯,單點夯擊為11次,第二次為排夯,互相搭接不大于1/2夯痕。
6)強夯施工,檢測方法為尺量、水準檢測,要求:夯擊遍數(shù)不少于3遍,主夯點單點夯擊11次,每點檢測;夯擊點間距誤差不能大于5 cm;最后兩擊沉降差值不能大于5 cm;夯坑周圍不能有過大的隆起地面。
表2 沉降觀測成果
1)對設(shè)置的沉降觀測點進行連續(xù)觀測見表2,基本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能有效地監(jiān)控加荷速率以防變形失穩(wěn)。
2)濕陷性黃土高填方路基段土體壓實度檢驗報告[4]見表3。
表3 土體壓實度檢驗報告表
通過對浮山縣四十嶺至十里垣旅游公路建設(shè)項目的施工經(jīng)驗,在對濕陷性黃土高填方路基處,采用路基填筑挖臺階、沉降觀測、沖擊碾壓、強夯處理等措施,可以提高濕陷性黃土高填方路基承載力,控制路基不均勻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