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融媒體記者/李思瑾
走進黔東南州黎平縣孟彥鎮(zhèn)羅傘村,道路干凈整潔,兩側屋舍儼然。農家小院里綠意盎然,樓上樓下清爽整齊。村中還存有明清時期留下的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古舊而干凈。村民們來來往往,小孩追逐嬉戲,老人笑容恬然。
“以前開車過羅傘,車輪帶起塑料口袋、廢紙滿天飛,不敢開窗戶?!薄按蹇谟糜谙赖乃脸闪宋鬯疁?,天氣一熱就散發(fā)臭味,村民過路都繞著走。”孟彥鎮(zhèn)黨委書記唐大才回憶,以前的農村環(huán)境治理舉措主要是“清掃”工作,但收效甚微,無法從源頭上有效控制亂扔垃圾與忽視垃圾分類的陋習。
羅傘村的改革創(chuàng)新帶有極強的問題倒逼色彩。2016年3月,孟彥鎮(zhèn)舉辦農村清潔風暴行動現(xiàn)場觀摩會,羅傘村因“臟亂差”而被列為環(huán)境衛(wèi)生后進村?!拔以谟^摩會上表態(tài)發(fā)言,一定破解垃圾圍村難題。”羅傘村村支書石昌壽說,2016年6月,羅傘村完成消防塘硬化,并建立綠化帶、修建防護欄,擋住垃圾污染水塘。
隨后,增加清潔工、派鄉(xiāng)里的公職人員輪流去村里監(jiān)督衛(wèi)生……羅傘村嘗試了多種方法,破題的方法最終指向村民:必須充分調動村民保護環(huán)境的積極性。
2017年7月13日,垃圾“銀行”正式掛牌營業(yè),50個煙頭兌換1個綠色積分,10個廢舊電池也能兌換1個綠色積分,3個綠色積分可以兌換一袋鹽,12個積分可以兌換一袋洗衣粉……
“第一天就收集垃圾0.5噸,兌換獎品20余份。”垃圾“銀行”行長陳勝國翻開一本“羅傘村垃圾‘銀行’積分臺賬”,上面記錄著每個村民的兌換明細,包括姓名、時間、垃圾名稱、數量以及兌換的商品,兌換情況每個月都公示在垃圾“銀行”門口的小黑板上。
羅傘村的夏天風景如畫。(黎平縣孟彥鎮(zhèn)供圖)
羅傘村的垃圾“銀行”不大,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子,紅木門上掛著“孟彥鎮(zhèn)羅傘村垃圾銀行兌換站”的海報。羅傘村村民張良珍還送來40個廢塑料袋,她拍拍手上的塵土,笑著對記者說:“起初我聽聞垃圾‘銀行’的兌換政策,還有些懷疑,沒用的垃圾怎么可能換生活用品呢?出于好奇,我就提了一包垃圾去,沒想到還真給家里換了一袋鹽巴。”
“村里選我當‘行長’,每到周末,拿著垃圾到小賣部兌換津威酸奶、棒棒糖等小零食的孩子排成長隊。讓孩子們從小就有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習慣,這樣很好?!标悇賴€說,每月底他拿著臺賬按照市場價向鎮(zhèn)政府結算。平日里收了垃圾,他將其分類,有重復利用價值的賣給廢品回收商。
唐大才說:“任何政策光是干部干、群眾看,是走不遠的。以前孟彥鎮(zhèn)每年要花10萬多元做環(huán)境整治,還是達不到理想效果。自從垃圾‘銀行’成立后,羅傘村前兩月花了1800元,第三個月大約花了1300元,后來差不多每月1000元左右,漸漸的還會越來越少。目前,孟彥村、芒嶺村、岑湖村的垃圾‘銀行’也隨之成立?!?/p>
提著垃圾進,拿著獎品出。村民們得到實惠,又養(yǎng)成垃圾收集分類與投放的良好習慣,一掃過去農村在治理垃圾問題上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