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群 馮杏 吳耀
在精神科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較嚴重病癥, 具有病程遷延以及反復性[1], 從目前治療方式來看, 口服抗精神病藥物較為有效, 而患者依從性就決定了其治療效果[2,3]。本文以206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其中103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干預, 其余103例患者在常規(guī)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干預, 對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以及疾病康復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治療的206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入組標準:①與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相符;②具有一定認知性, 但具有服藥依從性問題;③自愿接受心理干預,有閱讀能力。排除標準:①伴嚴重軀體疾病者;②智力障礙者;③治療期間有暴力行為, 自愿退出[4,5]。依據護理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103例。對照組男69例, 女34例;年齡23~54歲, 平均年齡(33.62±7.87)歲。觀察組男70例, 女33例;年齡24~55歲, 平均年齡(34.28±7.6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所選患者行本研究目的、方式以及情況說明,獲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性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與相應護理。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干預, 行6周娛樂活動以及日常健康教育, 執(zhí)行人員選為本科室的康復護士、心理咨詢師和科室的工娛護士, 其中具體活動包括常規(guī)精神病知識宣教、打牌、小組性心理治療、下棋、讀書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干預, 負責人員選取為康復護士2名, 工娛護士1名, 心理咨詢資格2名, 具體知識行為干預包括藥物以及疾病兩個方面。①藥物認知干預內容包括:服用藥物的必要性以及必須性;疾病復發(fā)以及轉歸的過程;對患者行成功康復案例教導, 以促進患者堅持服藥的依從性。第1周, 與患者行問答模式, 幫助患者提升對藥物以及服藥狀況的了解;第2周, 對患者服藥情況進行評估, 其中包括服藥的態(tài)度、忘記服藥的表現(xiàn)、怎樣對自己進行提醒以達到按時服藥效果、是否存在濫用藥物的情況。以小組、PPT授課形式對其展開;第3周, 對患者服藥階段發(fā)生的副作用進行評估, 并予以相應對策以及解決辦法;第4周, 對患者服藥意愿選用問卷形式予以調查, 開展集體授課, 對患者加強服藥重要性的認知程度進行提升, 以激勵其按時服藥;第5周, 行小組討論, 對患者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想法與憂慮進行合理評估;第6周, 對評估結果進行總結。1次/周, 40 min/次, 干預時間為6周。②疾病認知干預內容包括:當患者的精神狀況得到基本控制后, 可以對其進行日常健康教育, 以圖片、視頻等播放形式, 讓患者加深對精神疾病的了解, 從而提升患者對精神病癥狀的辨識, 認識到其發(fā)病時語言及行為, 對疾病有一定了解, 干預時間為6周[6]。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康復評分及服藥依從性。①疾病康復評分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進行判定, 包括缺乏活力、焦慮抑郁、激惹性、敵對猜疑、思維障礙評分及總分, 無癥狀1分, 很輕2分,輕度3分, 中度4分, 偏重5分, 重度6分, 極重7分, 未測0分, 總計18~126分, 分數(shù)越高病情越重[7];②服藥依從性采用依從性依據自制問卷, 完全依從:遵醫(yī)囑服藥;部分依從:自行減藥、停藥;不依從:拒藥。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疾病康復評分及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 觀察組患者缺乏活力、焦慮抑郁、激惹性、敵對猜疑、思維障礙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972、5.338、4.010、10.905、7.312、14.894, P<0.05)。干預6個月后, 觀察組患者服藥完全依從67例、部分依從22例、不依從14例, 對照組患者服藥完全依從19例、部分依從58例、不依從26例,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U=5.511,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康復評分及服藥依從性比較[±s, n(%)]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康復評分及服藥依從性比較[±s, n(%)]
注:干預6個月后兩組比較, P<0.05
缺乏活力 8.09±1.82 8.03±3.87 0.142 0.887 6.91±1.95 5.31±2.62 4.972 0.000焦慮抑郁 5.96±2.19 6.32±2.25 1.164 0.246 5.00±2.21 3.40±2.09 5.338 0.000激惹性 7.99±2.21 8.22±2.37 0.720 0.471 6.10±2.04 4.96±2.04 4.010 0.000敵對猜疑 8.10±2.53 7.94±4.01 0.342 0.732 6.97±2.74 3.35±1.96 10.905 0.000思維障礙 9.26±2.63 9.70±5.23 0.763 0.447 7.37±2.54 5.00±2.09 7.312 0.000總分 38.02±1.2939.43±9.30 1.524 0.129 32.39±1.55 19.71±8.50 14.894 0.000服藥依從性 不依從 45(43.69) 40(38.83)0.811 0.418指標 干預前 t/U P 干預6個月后 t/U P對照組(n=103)觀察組(n=103) 對照組(n=103)觀察組(n=103)疾病康復評分(分)26(25.24) 14(13.59)5.511 0.000部分依從 47(45.63) 48(46.60) 58(56.31) 22(21.36)完全依從 11(10.68) 15(14.56) 19(18.45) 67(65.05)
精神分裂癥由于病因不明且具有反復性, 因此在治療上需加以注意避免反復, 但是因為患者需要長期按時服藥, 部分患者存在拒藥、自行減藥情況, 對治療具有較差影響, 因此需對患者服藥依從性行有效提升[8,9]。從目前臨床治療來看, 在常規(guī)干預上添加認知行為干預對患者服藥依從性具有較好提升效果。通過研究分析得出, 兩組患者干預前疾病康復評分及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 觀察組患者缺乏活力、焦慮抑郁、激惹性、敵對猜疑、思維障礙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4.972、5.338、4.010、10.905、7.312、14.894, P<0.05)。干預6個月后, 觀察組患者服藥完全依從67例、部分依從22例、不依從14例, 對照組患者服藥完全依從19例、部分依從58例、不依從26例, 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U=5.511, P<0.05)。此結果表明在日常健康教育以及娛療活動基礎上對患者增加認知行為干預可以對患者服藥依從性有顯著提升, 促進患者早日擺脫疾病, 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 認知行為干預可以提高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