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娟
01
初夏,讀林風眠。林先生愛畫小鳥,翠綠的樹枝上站滿了小鳥,鳥兒圓圓胖胖的身子擠在一起,三三兩兩,成群的小鳥和橢圓的樹葉相依相伴,交相輝映,如同孩子作畫,畫得滿滿的,沒有留白,給人視覺上極大的滿足和喜悅。那些小鳥分明是一群可愛的孩子,擠在一起嬉戲說笑著。
看他的畫,仿佛能聽見春風中幾聲清脆的鳥鳴。
林先生筆下皆是天真,他能與孩子的心息息相通,分明是童心對童心。
02
齊白石早年以賣畫為生,為了便于計算,在門上貼著潤格:“白石畫蝦,十元一只?!庇幸晃磺螽嬚呓o了白石老人三十五元錢,想看看大師如何作畫。結(jié)果,白石老人畫了三只蝦,清潤透明,栩栩如生,另外的半只蝦藏在水草中,只留下一條小小的蝦尾巴——妙趣橫生,令人莞爾。
原來“小氣”的大畫家齊白石,也有著一顆未泯的童心。想必求畫人捧著這幅畫,一定忍不住笑了。
春日里,最喜歡看白石老人筆下的小雞。幾點淡墨,極簡極淡,幾只毛茸茸的小雞便活靈活現(xiàn)地滾了一地。有一幅畫中,兩只小雞在爭奪一條蚯蚓,相互撕扯著,都緊緊咬住不松口。畫上題名《他日相呼》,真是一派天趣!兩只小雞分明是兩個孩子,為爭奪食物打得熱火朝天,誰也不讓著誰??墒?,不一會兒,兩人又和好了,湊在一起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天真,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必需的氣質(zhì)。大師者,皆是懷著天真之心的人,也是用孩童般純凈的眼睛看人生、觀世界的人。
03
我的枕畔常放著豐子愷的漫畫集,靜夜里隨手翻閱,有孩子、桃花、溪流、小貓、風箏——只覺酣然拙樸,如月光盈盈入懷。他家中幾個孩子如同一群小燕子,阿寶、軟軟、瞻瞻——孩子們是他的課本,也是他的老師,更是他作畫時美好的素材。
孩子的游戲,孩子的想象、快樂、舉止、行為、言語,孩子的喜怒哀樂都在他的筆下完美地保留下來,連同他對世間萬物的愛。
《花生米不滿足》畫的是一個三四歲的男孩,坐在桌前看著桌上的幾顆花生米生氣,皺著眉,撅著嘴,嫌媽媽給得太少了不夠吃。心里的不滿意、不快樂都表現(xiàn)在眼睛眉毛上,寥寥數(shù)筆,將孩子的神情描繪得惟妙惟肖。
《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中,姐姐坐在椅子上削甜瓜,小弟弟拿著大蒲扇給姐姐打扇子,他彎著腰,撅著屁股,雙手用力給姐姐扇著涼風。雖然他扇著蒲扇,但口水似乎要流出來了。畫家將一個饞嘴的、急著想吃甜瓜的小男孩畫得生動鮮活,憨態(tài)可掬。畫中的他們何嘗不是你我的童年?讀他的畫,人的內(nèi)心如棉花般溫暖。
豐子愷這樣說畫兒童畫的初衷:“我向來崇敬兒童生活,尤其是那時我初嘗世味,看見當時社會的虛偽驕矜之狀,覺得成人都已是失本性,只有孩子天真爛漫,人格完整,這才是真正的‘人’?!?/p>
天真是什么?
天真是畫家心中對生命的最高審美。天真,也是成年人遺失在歲月中的一顆珍珠,我們已多少年不再擁有了?沒有它,我們還看得見美好、善意、晴空、云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