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
一
大寒那天,與朋友相約到鄱陽湖去看鳥。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300°時,即為大寒。清代官修的綜合性農(nóng)書《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曰:“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俗語云:“小寒大寒,凍成一團?!贝蠛?jié)氣是中國大部分地區(qū)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xiàn)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宋代邵雍《大寒吟》這樣描述大寒的景象:“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鐘乳。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人口各有舌,語言不能吐?!比吮粌龅貌荒軓堊煺f話,可見寒到極點了。
我們是2018年1月20日到的鄱陽縣,那天正是大寒。冬天的鄱陽湖畔,蕭瑟冷清,了無生趣,是南來的候鳥給它帶來了生氣和活力。
二
鄱陽湖,古稱彭蠡、彭蠡澤、彭澤,位于江西省東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是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河流的入江總匯,江西向心水系的中心,下接長江。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大寬度74公里。湖區(qū)面積在平水位(14—15米)時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里以上。豐水季節(jié)浪涌波騰,浩瀚萬頃,水天相連。鄱陽湖中有水生維管束植物102種、浮游生物266種、魚類122種、豚類2種、已鑒定的貝類87種。江豚在鄱陽湖中的數(shù)量約200-300頭。此外,還出產(chǎn)眾多的貝類、蝦、蟹、水禽、蓮藕和湖草等水生動植物。
優(yōu)良的地理、水文條件,使鄱陽湖區(qū)成為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世界最大的鳥類保護區(qū)。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萬只候鳥,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此越冬。如今,保護區(qū)內(nèi)鳥類有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白鶴等珍禽50多種。占世界總數(shù)98%以上的白鶴、80%以上的東方白鶴、70%以上的白枕鶴都在鄱陽湖區(qū)越冬。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鴻雁種群越冬地,數(shù)量達6萬多只;還是中國最大的小天鵝種群越冬地,最高數(shù)量達7萬多只。同時也是大量珍稀候鳥的重要遷徙通道和停歇地,鄱陽湖是白鶴的天堂,天鵝的故鄉(xiāng),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三
大量候鳥的到來,讓冷清的鄱陽湖有了生趣,也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愛鳥者,冬天到鄱陽湖觀鳥成為一項熱門的旅游項目。每年冬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客人專程來鄱陽湖看鳥。
隨著氣溫逐漸下降,每年的10月下旬到11月初,鄱陽湖進入越冬候鳥遷徙高峰期。
最先到達的是鴻雁。鴻雁似乎格外性急,每年的9月下旬就匆匆趕往鄱陽湖。
鴻雁,又稱大雁。每當秋冬季節(jié),它們就從老家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jié)隊、浩浩蕩蕩地飛到鄱陽湖過冬,第二年春天再回到西伯利亞產(chǎn)蛋繁殖。大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68—90公里,它們能夠飛行幾千公里的漫長旅途。
很多人對大雁的隊形印象都非常深刻。在長途旅行中,它們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這可不是飛行表演,而是為了保存體力和保障安全。在這種隊形中,頭雁扇動翅膀帶動氣流,在其身后形成一個低氣壓區(qū),后面的大雁就可以利用這個低氣壓區(qū)減少空氣的阻力,飛起來會很輕松,有利于整個群體的持續(xù)飛行能力。同時,這種隊形也有利于防御敵害。它們一邊飛著,還不斷發(fā)出“嘎、嘎”的叫聲,起到互相照顧、呼喚、起飛和停歇等信號作用。在飛行中,帶隊的大雁體力消耗得很厲害,因而它常與別的大雁交換位置。幼鳥和體弱的鳥,大都插在隊伍的中間。停歇在水邊找食水草時,總由一只有經(jīng)驗的老雁擔任哨兵。人們常說:“大雁飛得高,全靠頭雁帶。”確實如此,頭雁一般是很有力量、很有經(jīng)驗的。同時也可見大雁強烈的集體意識。
緊隨其后的是蒼鷺、豆雁、斑嘴鴨、鸕鶿等候鳥。蒼鷺又稱灰鷺,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蒼鷺喜歡獨處,常常長時間地在水邊站立不動,兩腳交替,可達數(shù)小時之久而不動,就像一個在思考終極命題的思想家。豆雁屬大型雁類,體型大小似家鵝,性機警,不易接近,常在距人500米外就起飛。斑嘴鴨屬大型鴨類,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鳴聲洪亮而清脆,很遠即可聽見。鸕鶿是我們熟悉的大型食魚游禽,善于潛水,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于啄魚,下喉有小囊,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我們小時候常常看到“魚佬”在它喉部系著繩子,讓它下水捕魚,捕到后吐到魚簍里或船艙里。捕完魚后,魚佬會喂給它一些小魚小蝦作為獎勵。
最有名的當然是白鶴了。白鶴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頂鶴,站立時通體白色,胸和前額鮮紅色,嘴和腳暗紅色;飛翔時,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分布于中國、印度、伊朗、阿富汗和日本等地。白鶴為世界瀕危物種,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是鄱陽湖保護區(qū)的最重點保護對象之一。全球的白鶴總數(shù)大約為4000多只,其中98%都要從北方飛抵鄱陽湖越冬。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10月下旬飛來,至翌年3月底全部遷走,越冬期達150天?;顒訒r主要以家庭為單位,覓食時,雙親還要飼喂幼鶴,直到翌年2月中旬幼鶴才開始自己挖泥取食。在鄱陽湖越冬白鶴的種群數(shù)量,1980年冬季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首次在大湖池發(fā)現(xiàn)有91只,此后歷年統(tǒng)計,逐年增加,到2002年越冬種群總數(shù)達4000只以上。
冬季,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到鄱陽湖,來欣賞那種“飛時遮盡云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的壯觀美景。
四
在鄱陽,我與白鶴相遇。
鄱陽可以觀鳥的地方很多,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是最佳的觀賞地。鄱陽湖濕地公園以湖泊、河流、草洲、泥灘、島嶼、泛濫地、池塘等濕地為主體景觀,濕地資源豐富,類型眾多而極具代表性,是亞洲最大濕地、世界六大濕地之一,濕地物種非常豐富。公園有鳥類17目41科86屬132種,其種數(shù)為江西已知鳥類的36%,尤其以鷺鳥最多。據(jù)觀察,僅鷺鳥就有9種。它們是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夜鷺、池鷺、蒼鷺、草鷺、牛背鷺、白琵鷺。
我就是在濕地公園見到白鶴的。進入漢池湖水禽棲息地保護與保育區(qū),進門左側(cè)是一大塊用柵欄圍起來的區(qū)域,這就是鶴園,里面活動著白鶴,和它們的本家丹頂鶴在一起。還有東方白鸛、灰鶴、蓑羽鶴等。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白鶴,它和丹頂鶴實在太像了。白鶴體長大約130-140厘米,長長的頸項,通體白色,優(yōu)雅而高貴。白鶴一點也不怯生,大大方方地在游人手中啄食,讓游人照相。鶴的自然壽命很長,可以活到五六十歲,是長壽動物,被視為吉祥長壽的象征。白鶴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非常高,是環(huán)境狀況的重要指示物種,每年冬天竟近乎悉數(shù)選擇到鄱陽湖越冬,是因為它們在這里受到了最好的呵護。
過了鶴園就是天鵝湖,白天鵝、黑天鵝在水中悠閑地游來游去。天鵝們都是成雙成對的。解說員告訴我們,人們認為鴛鴦是堅貞愛情的象征,其實鴛鴦對彼此并沒有那么忠誠,它們很容易移情別戀。真正忠于愛情的,是天鵝。如果配偶去世,另一個會一邊哀婉地鳴叫,一邊使盡全身力氣飛到高空,直到精疲力竭從空中直摔落地而亡。
我們平時看到的大雁,是在天空中飛行的,它們那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雁陣,每次都會引得我們駐足抬頭仰望。在這里,我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停留在陸地上的大雁,它們在一片開闊的灘涂上悠閑地散步,也有的在蘆葦叢中覓食??梢钥吹?,它們頸部至腹部為白色,頭部到脖子為黑色,背部、雙翼為灰色。時時有大雁從遠處飛來降落,也時時有大雁從灘涂上起飛遠去。
在鄱陽大地行走,隨時、隨處可以看到各種鳥類。它們在溝渠,在水田,在水邊,在一切有水的地方。鄱陽湖兩岸的草灘上,茂盛的冬草像梳理過一樣密集整齊,無邊無際。湖邊的草灘上成群結(jié)隊的大雁靜靜地耳鬢廝磨。湖中的白天鵝黑天鵝盡情嬉戲,時而在水面上滑行,時而展翅高飛,一會又淹沒在青草叢中。偏僻的湖岔,丹頂鶴、灰鶴在自由地覓食。一只孤鶩突然從蘆葦中驚飛,直沖云霄,消逝在晚霞之中。候鳥們把這里當作第二故鄉(xiāng),悠閑地生活著。
為了給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提供最佳的越冬環(huán)境,鄱陽湖保護區(qū)采取了最嚴格也最周全的保護措施。連續(xù)多年對白鶴等珍稀候鳥的主要食物苦草進行調(diào)查,監(jiān)測其生長狀況,還通過科學調(diào)控水位,營造適宜的覓食環(huán)境。沿湖各保護站都有人員在湖區(qū)監(jiān)測和巡護,營造安全的棲息環(huán)境,讓這些尊貴的客人“住得安心,吃得舒心”。
其實,把鳥兒們當成“客人”,那是見外了。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nóng)時?!?花草樹木、鳥獸飛禽均按照季節(jié)活動,因此它們規(guī)律性的行動,被看作區(qū)分時令節(jié)氣的重要標志。所以,候鳥是原始的氣象專家。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社會,人們根據(jù)它們南來北往的節(jié)奏,正確地順天應人,治人事天,恪守大道和天地的度、數(shù)、信,給生存帶來幸福與安寧。所以,與其說它們是人類的朋友,不如說它們是人類的老師,更為貼切。
人類與萬物和諧共處,這就是生態(tài)文明的核心要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