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芬
自從兒子開始在美國上學,尤其是上中學后,我就開始處于掙扎與矛盾中。
我們在美國居住周圍的華人家長,在乎的多是孩子的功課,大家一見面就談論孩子的學習和學校。不論租房還是買房,幾乎每個中國家庭第一考慮的要素就是學區(qū)。每次聚會,張家女兒得了州數(shù)學冠軍、趙家兒子獲鋼琴大賽頭獎……都是大家伙兒羨慕的話題。而王家老大上了哈佛、李家千金去了麻省理工,更是眾人仰望的目標。每當此時,我就油然而生“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與慚愧。
腦子清醒時,我也明白,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健康、快樂地成長,先學做人,做個身心健康的人,然后再談成才。一個人的成功,絕不能以成績好壞、名校與否、出身高低、貧富貴賤來衡量和定義。但一旦面對兒子“不爭強好勝”時的狀態(tài),我的心卻不時地揪了起來。
美國的家長、老師,往往把能在孩子身上找到的犄角旮旯芝麻大的優(yōu)點,都變成一堆西瓜大的優(yōu)點而大大地表揚一番,而我對于兒子的一些缺點總是感到發(fā)愁。
有一次,兒子拿張考卷讓我簽字,我一看成績是“B”,問起原因,他照例輕松地回答“忘寫什么什么了”,一副很不以為然的樣子。我的怒火就開始往上躥了。再問,他就回答“班里也就兩個人得A,我后面還跟著一串C和D呢”?!澳悄阍趺淳筒幌胫炎约鹤兂蓛蓚€A中的一個呢?”我繼續(xù)追問?!鞍パ?,干嗎非要得A呢?今天這樣也挺不錯的?!眱鹤踊卮鹫f。然后免不了一場爭執(zhí),大家都不開心。下次是因為粗心被扣了一堆分,訓斥、爭執(zhí)、不開心再次上演。
兒子是個慢性子,干什么都慢慢悠悠的。一次,他上空手道課,第一次練習單腳劈木板。大家席地而坐,輪流上場??奢喌剿屯笞?,讓了四五個人還是不著急上場。在一邊觀看的我急了,不管不顧地喊了他一嗓子,他回頭瞄我一眼,還是穩(wěn)穩(wěn)地坐著。課后他解釋說,他一直在觀察別人怎么踢。一是為了避免危險與傷害,先看看別人踢了有事沒事;二是要從別人的動作上找到哪個點、哪個角度最容易成功。最后他覺得有把握時才上場,第一腳試探、感覺一下力度與角度,第二腳一腳到位,把木板踢成兩半。原來,行動之前先觀察,說明兒子有心計、有思考、有分析,做事不貿(mào)然。
我常常拿李家女兒鋼琴如何棒、張家兒子數(shù)學如何厲害來教育兒子,而他卻說:“媽媽,你怎么可以把所有人的優(yōu)勢拿來和我一個人比呢?這樣不公平。”冷靜時仔細想想,我眼中的缺點說不定是孩子的優(yōu)點。他不爭強好勝、容易滿足、平和不爭,遇事就不會想不開,自己就把心態(tài)調(diào)整好了。
有一天,兒子忍不住對我說:“你能不能讓我自己來安排課后時間,我會控制好自己,保證做完作業(yè)。你的安排讓我做作業(yè)也不情愿、玩游戲也不痛快。”那時他已是初三的學生,我想他也該為自己做主安排并承擔責任與后果了。我同意了,后來偷偷檢查了他幾次,雖然他也常玩游戲,但每天都能把作業(yè)做完。
兒子其實挺有自己的想法的。我去學校參加關(guān)于青少年性教育課的家長會,聽說美國青少年從14歲就可以開始約會了,我心里有點擔憂?;丶覇杻鹤釉趺聪搿Kf:“我們是中國人,和他們美國人不同,班里有這樣的男女朋友,他們今天好,明天又不好了,沒意思?!?/p>
一次學校組織去郊游,事先他買了些口香糖。在回校的巴士上,大家又渴又餓,他不失時機地掏出了口香糖賣給同學。一盒口香糖成本大約一元多,他賣七元。錢賺得雖然不多,但他知道動腦筋,懂得抓住商機。平時他還靠幫人割草、教小朋友鋼琴掙零花錢,這不都是他的優(yōu)點嗎?
兒子對人善良、寬厚,興趣廣泛,有自己的見解,不隨大流又不較真,這些正是我所期望的。上帝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大千世界,浩瀚無垠的天空中飄散著各種云彩,有的大,有的小,但都在藍天下自由地飄浮,各有各的空間。相信孩子,陽光下總有一片云彩是屬于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