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良
(山西宇達青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夏縣 044402)
平陸前莊遺址是一處商代二里岡文化時期遺址。遺址位于前莊自然村南黃河北岸的黃土丘陵二級臺地上,北高南低,東邊十余米的懸崖下是石膏河,西、南兩邊二十米與陡峭的石崖相連,遺址平臺如同半島,面積約10 000 m2.沿河公路從遺址臺地橫穿而過,切挖破壞約3 000 m2.遺址第二層為商代文化層,厚約0.8 m~3 m.其文化類型為商代二里岡類型。出土器物有青銅禮器、各種陶器、石器、骨器及蚌器、卜骨等。發(fā)現(xiàn)的文化遺跡主要有灰坑、半地穴式房子等。
前莊遺址1990年出土了一批珍貴的商代早期青銅器,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青銅器。出土文物有青銅器饕餮紋方鼎1件、饕餮紋圓鼎2件、饕餮紋銅罍1件(如圖1所示)、饕餮紋爵2件、釿1件。
圖1 饕餮紋銅罍
饕餮紋方鼎如圖2所示,青銅方鼎呈正方形,方鼎通高82 cm、口徑50 cm×50 cm、耳高14 cm、腹深44 cm、壁厚0.6 cm、足高 23.5 cm.口沿外折,方唇,沿面平直。上有一對直立于口沿上的圓拱形的豎耳,耳的外壁作凹槽狀,凹槽內(nèi)有三道圓拱形的凸棱弦紋。耳的內(nèi)壁和側壁均為素面。腹部直壁平底成方形,上腹部有一周饕餮紋帶,正中為一組,轉角處由兩側面合成一組。一周共有八組饕餮紋。腹面四周主要設有乳釘紋,兩側邊各為三行,下部為五行。鼎足上粗下細、空心圓柱體。每一個足的上中部飾一周饕餮紋,共兩組。足底平直,內(nèi)含泥心。方鼎的特點是花紋饕餮紋凸棱弦紋都是單線條,比較呆板。方鼎的腹部長,長方形,而鼎足短矮,不成比例。
圖2 饕餮紋方鼎
青銅圓鼎如圖3所示,造型壯碩古樸,是山西最早出土的大型青銅器。從鼎的使用情況看,應該是一件用于祭奠黃河的祭祀重器,通高73 cm,上腹部飾有帶狀寬線條饕餮紋,足部飾有由細線條構成的饕餮紋,饕餮紋下近足底有三道細弦紋。
圖3 饕餮紋圓鼎
平陸前莊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其鑄造工藝是當時的代表性鑄造工藝,現(xiàn)就平陸圓鼎和方鼎鑄造工藝加以舉例介紹。
青銅圓鼎采用渾鑄法由三個腹范加一個底范鑄造而成,圓鼎的鼎耳耳芯是由腹芯自帶形成的。圓鼎的四大部分分別是:腹足范(三塊)、三角形底范(一塊)、腹芯(一塊)、足芯(三塊),鑄造方法及流程可以推測為三分型范。
第1步,制腹足范及三角形底范。先用泥塑出圓鼎的形體作為模,然后在圓鼎的模上雕出饕餮紋,模陰干焙燒,翻出外范。用刀切成三等塊腹足范及一塊三角形底范,每塊之間做出三角形榫卯,方便連接,修飾內(nèi)壁紋飾,晾干,制成腹足范及三角形底范。
第2步,制腹芯。腹足范做好后組裝起來,利用范再做出一個比模小的內(nèi)范(腹芯及足芯)。
第3步,合范。用支釘把腹足范及底范與腹芯、足芯等距離隔開,成為銅液容腔,腹足范及底范之間以字母榫卯互相扣合,防止錯位,把內(nèi)外范組裝好,留出澆口(通過澆注系統(tǒng)進入型腔的最后一道“門”,是連接分流道和型腔的進料通道。)和冒口(是為避免鑄件出現(xiàn)缺陷而附加在鑄件上方或側面的補充部分),陰干,焙燒,之后形成圓鼎范。
第4步,澆鑄。澆鑄銅液時,先把圓鼎范預熱,底部朝上,把熔化的銅液從澆口注入,等銅液凝固后打開范,取出圓鼎,把澆口與冒口再補注。經(jīng)過修飾,整個鑄造工序結束,圓鼎鑄成。
方鼎上腹部有一周凸起細線條構成的饕餮紋,四個腹面左右兩邊及下端有凸起乳釘紋。鼎腹外四角有明顯的鑄縫,腹內(nèi)四角各有一塊附加的角板,用以連接鼎腹的四壁。整個方鼎是用“拼鑄法”鑄造而成,方鼎通過設計、制模、翻范及逐塊拼鑄四個步驟把五大部分合鑄在一起。自第二塊開始,每次鑄本塊時要將已鑄成的前塊拼和在本次的范中,澆鑄后成為一個整體。
方鼎的五大部分分別是:鼎腹中壁上段(四塊)、鼎腹四個角壁(四塊)、鼎腹中壁下段(四塊)、鼎底部(一塊)、鼎足(四個)。
第1步,鑄制鼎腹中壁及上段。陶范形狀為長方形,帶耳的一套范專門鑄有耳的腹中壁,無耳的一套范專門鑄無耳的腹中壁。以帶耳腹中壁為例:先制作出兩塊范,一塊范的鑄面做有鼎耳腔、腹壁腔及饕餮紋腔,另一塊范做成平面范,兩范扣合鑄成帶耳的鼎腹中壁及上段。
第2步,拼鑄鼎腹角壁。內(nèi)外范的斷面呈直角,上下兩端為范芯座,中段是范腔。合范的時候,一側套和鑄成的有耳中壁,一側套和無耳中壁,在澆鑄此角壁時,也將兩中壁同時拼鑄在一起。如此這般拼鑄另外三個角壁,鑄成方桶形無底鼎腹。
第3步,拼鑄鼎腹中壁下段。
鼎腹中壁和四轉角壁拼鑄成一體后,扣合中壁下段的外范和內(nèi)范,拼鑄這腹壁下段乳釘紋,使鼎腹壁成型。
第4步,拼鑄鼎底。在拼鑄成的無底方鼎中制鼎底內(nèi)范,內(nèi)范為帶空心鼎足的孔芯,最后蓋底范蓋,拼鑄成帶有四個鼎足孔芯的鼎底。
第5步,拼鑄鼎足。制作兩塊鼎足的外范和一件范芯。范芯與鼎底相連的根部挖成有淺槽的范腔,與鼎底內(nèi)面套合成空腔,鑄成足頂部卡圈,套卡與鼎底內(nèi)面,外范的上端也挖出一圈淺槽,與鼎底外面套合成范腔,鑄出鼎足第二道卡圈,套卡于鼎底外面。兩道卡圈緊緊卡住鼎底。經(jīng)過上述多次拼鑄、套合之后,鑄成了平陸前莊大方鼎這一重器。
平陸前莊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是商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特別是饕餮紋方鼎和圓鼎的鑄造工藝表明當時已經(jīng)有了較為成熟的“渾鑄法”和“拼鑄法”鑄造工藝,這是中國古代鑄造技術的重大成就。